
甄炳亮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我國養老服務業已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十二五”期間,我國確定了養老服務業的總體發展思路,即政府引導,以社會力量、民間資本為主,發展養老服務業。同時形成了一套框架體系,即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養老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支撐。“十二五”期間修改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出臺了養老服務業的“十二五”規劃,有關部門還制定了30多項專項政策,推進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從投資角度來講,發改委投了100多億,財政部門和民政部門聯合使用的彩票公益金在全國投了80多億,地方的彩票公益金也投了200多億,民間力量、民間資本投資更多。
“十二五”期間也加強了養老服務業的專業化建設、標準化建設和信息化建設。“十二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業床位數比“十一五”翻了一番,達到了669萬張。我們社區居家養老的設施和機構遍布了城市絕大多數社區和農村的一半的社區。“十二五”期間養老服務蓬勃發展,需求非常旺盛,為今后養老服務業更快、更大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十三五”期間,中央更加重視養老服務業的發展,要求我們積極、科學、綜合地應對老齡化,希望將養老服務業發展成為擴大內需、保障民生、促進就業的重要領域。但養老服務業要在“十三五”期間實現大發展還必須解決養老機構用地難、融資難、運營難、監管難等關鍵問題。絕大多數養老機構是不賺錢的,是賠本的。此外,我們需要大量的養老護理員,但是養老護理員的社會地位低、經濟待遇差、工作壓力大、工作風險大,沒有人愿意干。
目前養老服務的財政支持和金融支持目前已經有了很好的開端。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出臺了一些政策,比如說PPP合作、政府購買服務、老年人補貼、養老服務專項債券等等。民政部聯合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出臺了加強金融支持養老的政策,民政部和國家開發銀行出臺了政策性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的政策,目前金融支持已經有良好的政策開端。
下一步政策如何落地?首先各級民政部門和養老服務機構組織要深入學習有關金融政策,學通弄懂。其二是財政部門、發改部門、一行三會要積極扶持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組織的發展,主動幫助養老組織解決信用擔保問題。目前基層養老機構申請貸款時主要面臨信用擔保和貸款資格兩大問題。PPP合作對我國來講是新生事物,對民政部門來講也是新生事物,“十二五”期間我們進行了公建民營養老機構的試點,大概有1200多家養老機構申報了試點實施公建民營。目前公建民營機構的條件和流程絕大多數是以招投標方式實現。在具體操作上,有的是地方財政部門撥款興建好場所,民營機構再支付房租,有的地方民政部門還要補貼床位費。其三是希望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組織要首先立足于服務老年中的剛需,也就是失能失智的老人。“十二五”建了大量養老機構,但是空床率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把服務對象定位為特別需要機構養老的那些失能失智的老人,所以希望養老機構選擇好服務對象,多發展一些立足社區的小型連鎖化、品牌化,服務于失能失智的老年人養老機構。
(本文系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黨委書記甄炳亮在全國醫療養老領域PPP改革研討會的致辭,源自財政部PPP中心微信公眾號,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