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將我國解放初期的1949年至1957年稱之為計劃經濟的準備階段。根據孫文剛、張淑貞的研究成果,這一時期,我國借鑒前蘇聯的財務管理理論和方法,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服務的財務管理體系。
1951年2月,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召開的全國財政會議對加強國營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進行了首次部署。要求建立并執行國營企業財務收支計劃制度、定期的報表制度、預決算制度,實行財政監督。同年4月,該委員會頒發了1951年度的國營企業財務收支計劃、提繳折舊基金和提繳利潤三項暫行辦法,標志著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開始納入計劃管理的軌道。同年11月,財政部召開了首次全國企業財務管理暨會計會議,交流和總結了前述三項制度的執行情況,并討論了國營企業統一會計報表和會計科目等問題,為建立適應計劃經濟要求的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做了相應準備。1953年至1957年,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在此期間,財政部陸續頒發系列規章,對“四項費用撥款”制度、“超計劃利潤分成”制度、流動資金的“兩口供應,分別管理”制度以及產品成本開支范圍等財務管理制度予以明確。至此,以資產管理為主要內容,以計劃、控制和監督為基本職能的國營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初步建立起來。
此時,各經濟類雜志上相繼出現了一些關于企業財務管理研究的文章,涉及的問題主要有:其一,社會主義經濟核算制,主要涉及到經濟核算的實質、客觀依據、指標體系等;其二,資產核算與管理的問題,主要涉及的是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的核定與分類,同時涉及若干考核指標,如流動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產值率等;其三,企業成本與費用的分類與管理,而利潤方面主要是計算利潤總額和利潤率等;其四,關于財務本質問題的研究,一種觀點是貨幣關系體系的總和,另一種觀點是資金運動及其所體現的經濟關系,還有人認為是價值分配活動所產生的經濟關系;其五,財務管理形式的改革,如月度財務收支計劃和資金平衡,決算審查、費用控制和定額發料、班組經濟核算等。
這一階段,整個社會處于經濟復蘇的大潮中,國民經濟出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企業財務管理發展迅速并受到了社會的極大關注。由于經濟體制逐步過渡到計劃經濟,相應的,國營企業財務管理體制納入國家計劃之中,實行國家統收統支、統負盈虧的體制:資金由國家支配,企業無籌資和投資權;成本費用開支均報國家有關部門審核,企業無成本開支權;收入按國家計劃分配,企業無定價權與分配權;企業財務管理的重點是成本核算、成本計劃控制與實行財務監督。在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和財政體制下,企業財務管理的體系框架涵蓋的內容相對簡單和單一。此外,企業會計制度和體系都不完善,會計核算制度都是依據財務管理制度而建立的,此時的會計可以說是包含在財務管理體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