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為防范物流金融貸款業務的信用風險,本文借助傳統貸款業務信用風險度量方法,建立了物流金融貸款業務中的信用風險測算體系和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這一體系能較好地度量物流金融貸款業務中的信用風險。
【關鍵詞】 物流金融 信用風險 指標體系 風險度量 貸款
一、物流金融及其貸款業務模式
1. 物流金融的含義。物流金融是為物流產業提供資金融通、結算、保險等金融服務,在物流金融中涉及物流企業、客戶和金融機構三個主體,物流企業與金融機構聯合起來在供應鏈運作全過程中為資金需求方企業提供融資、結算、保險等業務。具體說來,它包括發生在物流過程中各種存貸款、投資、租賃、抵押、信托、保險、貼現、有價證券發行與交易,以及各類涉及物流業的金融機構中間業務等。狹義的物流金融可以理解為借助物流企業而開展的企業融資服務。
2. 物流金融貸款業務模式。按照質押物和融資企業生產階段不同,物流金融貸款業務模式可分為基于存貨的物流金融業務模式和基于貿易合同的物流金融業務模式兩大類。
基于存貨的物流金融業務模式,主要是指需要融資的企業將其擁有的存貨或者其他動產作為擔保物,向金融機構出質同時將質押物轉交給具有合法保管動產資格的物流企業進行保管,以獲得金融機構貸款的一種業務活動。這一物流金融業務模式又包括倉單質押融資業務模式和存貨質押融資業務模式。基于存貨的物流金融業務模式,還有另外一種創新的物流金融服務形式,即融通倉,它是物流企業向金融機構提供符合相關規定的信用擔保,通過信用擔保,結合客戶的需求和條件直接利用信貸額度進行質押貸款和最終結算,而金融機構一般不參與質押貸款項目的具體運作。
基于貿易合同的物流金融模式,主要是指企業為了籌措到繼續運營的短期資金,以貿易合同為支撐,通過特定的程序取得經營所需資金的行為。這種業務模式包括應收賬款融資業務模式和訂單融資業務模式。而應收賬款融資又有應收賬款融資質押和應收賬款保理兩種方法。而訂單融資比較典型的是保兌倉。
二、物流金融貸款業務信用風險特征
物流金融中的貸款業務與傳統的信貸業務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區別。傳統信貸業務注重申請授信企業生產、經營、市場情況,最后的還款全憑授信企業的綜合收入;而物流金融中的貸款業務有賴于整個供應鏈中的所有企業,金融機構更注重供應鏈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之間合作關系的緊密程度和穩定程度,即金融機構更關注整個供應鏈的貿易風險,即便單個企業達不到銀行的某些風險控制標準,但只要這個企業與核心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穩定,金融機構就不會針對該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獨立風險評估,而仍然對這筆業務給予授信,并促成整個交易的實現。其特征有:
1. 復雜性和傳導性。信用風險的核心部分是違約風險,物流金融中貸款業務涉及以供應鏈為紐帶的眾多企業,它們以貿易為手段,如果某一環節出現了違約風險,就會傳導到上游授信企業,影響它的還款能力。
2. 封閉性。傳統貸款業務考察的是授信企業的綜合創收能力。而在物流金融中,授信企業的還款能力體現為供應鏈連接下一系列企業貿易的成功實現,在這一過程中,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在相對封閉的狀態下運行,授信企業具有還款來源自償性(即通過質押物的成功交易獲得資金的回籠),從而有能力償還貸款。而金融機構同時進行跟蹤管理,使資金的管理處于一種封閉狀態。
3. 隨市波動性和周期性。信用風險因信用品質的變化引致。而在物流金融中,信用品質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源于交易價格的波動性。價格上行波動,有利于授信企業;價格下行波動,則不利于授信企業,當價格下行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影響到貸款的償還。供應鏈下的眾多企業都是處于某一宏觀經濟環境下的,經濟周期的變化也會影響到它們的貿易往來,從而使得這一領域的信用風險的大小呈周期性變化。
4. 雙重性。授信企業提供擔保物(質押物),有利于金融機構對待授信企業的篩選,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它們間的信息不對稱性(羅斯柴爾德和斯蒂格利茨,1970);并且在解決信貸市場上的道德風險問題中,擔保物也發揮了監督和激勵作用(Wamer,1979)。另外,物流企業也擔負著降低信息不對稱性和發揮擔保、信用的中介服務作用。
三、物流金融貸款業務信用風險測度
1. 構建分析框架。傳統貸款業務信用風險的度量是通過衡量貸款風險度來實現的,本文也采用這種方法。考慮到物流金融貸款業務的貸款方式固定為質押貸款,借款人狀況也從單純考察待授信企業狀況轉為考察包括質押物在內的整個供應鏈狀況,會受到市場因素影響;而貸款形態也從考察幾級貸款分類法轉為考察保證金制度(可以防止貸款形態的惡化)的安排,并且這種保證金可以隨著質押物市場價格的不利波動而追加。據此,可以構造物流金融貸款風險度測算體系,如圖1所示:
圖中指標體系也可以按貸款償還來源反映的順序構造物流金融貸款償還能力結構體系。授信企業的銷售能力的強弱直接反映資金回籠的快慢,也直接決定授信企業貸款的償還能力,雖說訂單企業(有貿易合同的企業)產品已經有銷路,但是授信企業生產出的產品能否完全符合訂單要求,以及能否按時完成產品的需求量,都可以歸結為廣義的授信企業銷售能力。因此,基于第一還款來源的應該是由整個供應鏈系統狀況決定的銷售能力,它當然地反映質押物體現的銷售能力。楊浩雄、鮑寅豐(2009),認為質押物選擇應該充分考慮其作為授信企業第一還款來源反映的銷售能力和作為授信企業第二還款來源反映的變現能力,并分別對影響銷售能力和變現能力的因素進行了合理的分析。本文直接地引用該文的觀點。
在授信企業不能依銷售能力來直接償還貸款時,物流企業與金融機構必定會借助作為具有擔保功能的質押物變現來實現第二還款來源。這時依照謹慎性原則,反映質押物變現能力的主要變量有質押物的評估價值、質押物信息的準確度、市場價格穩定性、變質/損耗影響、質押物的功能形態等。
與此同時,還有物流企業向金融機構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和授信企業向物流企業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它實質上既在授信企業的第一還款來源中起作用,又在授信企業的第二還款來源中起作用。因此把保證金單獨出來,作為對銷售能力和變現能力的補充。有必要說明的是,即使有保證金制度安排,在物流金融中,也只能逐級在銷售能力層面和變現能力層面上控制風險,并不能使物流企業與金融機構完全根除風險。綜合上面的分析,按貸款償還來源反映的順序構造了物流金融貸款償還能力結構體系,如圖2所示:
2. 物流金融貸款業務信用風險測度指標體系評估方法。對圖1的具體估測要分別對質押物品質、物流企業、核心企業對供應鏈的控制和市場因素狀況進行進一步描述,而圖2即是這種具體描述的結果。一般來說,這種多層次指標體系常運用層次分析法來構建,不過圖2中的一些指標不易量化,采用多級模糊綜合評判法會好一些。多級模糊綜合評判法主要是應用模糊數學理論,將不易量化的因素量化,分級從底層多個因素對上一層次被評價事物隸屬等級狀況進行綜合性評價的方法。物流金融貸款償還能力結構體系分三層級,它的多級模糊綜合評判模型具體構造如下:
首先確定評價因素集。設物流金融信貸風險評價系統的集合為U,結合圖2,則第二級評價指標為U={銷售能力,變現能力,保證金},亦即U={U1,U2,U3};第一級評價指標分別為U1={U11,U12,U13,U14,U15,U16,U17,U18,U19}和U2={U21,U22,U23,U24,U25},亦即U1={目標市場的供需情況,需求波動性,質量認證,產品生命周期階段,上下游企業合作程度,供應鏈的穩定程度,替代品的影響程度,互補品的影響程度,未來經濟預期}和U2={質押物的評估價值,質押物信息的準確性,市場價格的穩定性,變質/損耗影響,質押物的功能形態}。其次確定評語集。設評語集為V={Vl,V2,...,Vm},它反映了這一層級各因素對物流金融信貸風險貢獻的大小,根據實際情況,本文建立評語集為V={VI(很好),v2(好),V3(一般),V4(差),V5(很差)},這可以在調查和專家評估的基礎上定級,進而分別求出每個因素在評語集上的隸屬度Rij。
最后確定各級的綜合評價結果。由第一層級每個因素在評語集上的隸屬度Rij組成評判矩陣Ri,通過專家對Ui上各因素分配權重:Ai=(ai1,ai2,...,aij),其中ai1+ai2+...+aij =1,且都大于0。則得到第一級的綜合評價結果為:Bi= Ai·Ri。
將每一個Ui當作一個因素,把Bi作為它的單因素評判,又可構成評判矩陣R,通過專家對U上各因素分配權重:A=(a1,a2,a3),其中a1+a2+a3 =1,且都大于0。則得到第二級的綜合評價結果為:B= A·R。
然后根據最大隸屬原則確定綜合評判結論,得到物流金融信貸風險的綜合評價。
3. 應用舉例。某企業從事電子設備生產,2012年以倉單質押方式向銀行貸款1000萬元,所依托的物流公司是德邦物流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下面,我們從銀行角度來度量該筆貸款的信用風險。
(1)對子因素集U1 和U2分別進行一級綜合評判。
第一步,請業內專家、學者對各相關指標進行重要性程度比較,運用層次分析法得出各評價指標對Ui的權重為:A1=(0.16,0.05,0.16,0.06,0.14,0.13,0.08,0.08,0.14);A2=(0.35,0.17,0.13,0.18,0.17)。
第二步,構建第一層級的單因素評價矩陣。采用業內專家評議法對這一層級每一個因素在評語集V中的5個等級上打分,可得評價矩陣Rij。
對于U1,有:
對于U2,有:
R2=[0.80.140.06000.80.160.04000.70.20.1000.650.250.060.0400.70.180.1200]
第三步,求出從Uij到Ui的一級評判向量,即:
Bi=Ai×Ri (i=1,2),于是有:
B1=A1×R1=(0.6135,0.221,0.1049,0.054,0.0076)
B2=(0.743,0.1778,0.072,0.0072,0)
(2)進行二級綜合評判。分別以U1、U2和U3為元素,相對應用(B1,B2,B3)構造其單因素評判矩陣,B3即為U3的評價集,請專家打分后算出結果為:B3=(0.9,0.1,0,0,0)。
于是有:R=(B1,B2,B3)T
式中:T表示矩陣的轉置。
接下來,請專家對各相關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比較,運用層次分析法分別得出各相關評價指標對U1、U2和U3的權重為:A=(0.54,0.3,0.16),于是得到二級綜合評判為:
B=A×R=(0.6982,0.1887,0.0782,0.0313,0.0041)
對B進行歸一化處理,可得B′=(0.6979,0.1886,0.0782,0.0313,0.0041)。
根據上述分析,按照最大隸屬原則來判定,該筆貸款業務信用風險處于較好的可控狀態。
四、物流金融貸款信用風險的防范
1. 嚴格規范質押品的選擇。首先,選擇的質押物應該為價值容易確定且相對透明穩定、市場暢銷、適用廣泛、變現性好、質量穩定、易儲藏保管的物品;其次,要確保質押物來源的合法性;最后,要保證質押物產權明晰,并不存在任何法律糾紛和經濟糾紛等情況。
2. 謹慎選擇物流企業和整個供應鏈體系。在選擇好質押物后要對質押物跟蹤監督,監管質押物是否足值、質押物的自然損耗、功能損耗和市場價格的走勢等;同時要選擇總體實力比較強的物流公司,所選取的物流公司應擁有網絡優勢和較強的產品分銷能力,在貸款不能按期償還時能夠迅速將質押物變現;具有良好的信譽、健全的內部管理制度和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
3. 建立科學的保證金制度,并嚴格執行。為了規避質押物損耗的風險,應該建立科學的保證金制度。保證金比例設定主要取決于質押物價格的波動程度,還有物流企業辦理銀行承兌匯票時所繳納的保證金比例和授信企業自身的信用狀況。
【注】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0YJC63005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主要參考文獻
1. 楊鳳華.物流金融模式及風險控制.鐵路采購與物流,2010;8
2. 任青.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特征及其防范.中華工商時報,2010;5
3. Froot Kenneth, David Scharfstein, Jeremy Stein.Risk Management:Coordinating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roblems.Journal of Finance,1993;48
【作 者】
陳 華
【作者單位】
(九江學院商學院 江西九江 3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