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經濟 發展障礙 阻礙因素 解決手段
近年來,農村經濟由于各種原因逐漸呈現出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的現象,這對于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經濟地位的確立有很大的阻礙作用。因此,研究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文章將從四個方面來分析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并提出一定的對策。
一、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
(一)農村教育水平落后
相比較城市,政府對農村教育事業的扶持、投資、及關注度過度缺失,使得農村的教育整體發展水平低下,存在著很多問題。
1、教育資金短缺
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的資金投入比例低下,導致了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簡陋、教師平均學歷水平較低、農民子女上學花費較大、無法享受各類網絡、圖書資源等問題的產生。
2、農民對教育的態度的兩級分化
一些農民由于思想落后,不重視孩子的教育,不愿或無力為子女投入過多的資金繼續深造,而寧愿他們去打工賺錢,使得農民落后的觀念延續;一部分農村父母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無力承擔孩子教育的費用或因孩子上學而傾家供其接受教育,使得家庭生活拮據甚至出現困難。
3、教育教學內容的過度偏離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內容過多的理論化,與現實不能很好的融合,使得學生所學知識僵硬化,無法靈活的應用于家庭及工作中。
以上原因導致了農村經濟無法得到大力發展。教育的不到位,使得科學、技術無法被應用到農村、農業中去。而沒有科技含量的農業經濟是無法得到長足持續的發展的。
(二)農村基礎設施落后
張虎等人(2008)在西部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中提到,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制約了產業經濟的發展。
1、交通不便利
在鄉鎮,公路覆蓋率很低,交通極為不便。交通上的不便利使農產品無法及時的運送出去,而外界高科技的機械等也無法進入山村,不僅造成了農產品在外銷時的成本的巨增,也阻礙了農村經濟的規模化和機械化。
2、水利設施不健全
個別地區仍采用挖水井、蓄水池的方式用水,既對水資源造成了浪費和污染,也無法滿足農作物的灌溉。個別地區雖然有國家投資修建的集體水利噴灌,但由于投入使用后的維修資金不到位,大多數在投入不久后便無法運轉。水利設施的不健全使農作物產量低、種植成本大,壓縮了農業的經濟利益空間。
(三)農村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農村網絡發展速度緩慢,信息無法在農村得到快速、有效的傳播,使得人們無法及時得到有效的信息,也使得農村的信息無法順利輸出,產生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信息傳播的最有力渠道——網絡并不能有效的為農民所用,農業政策、技術以及外界的需求與農產品的供給信息都不能實時的流通。
信息不對稱使農民無法及時有效的獲取信息,無法跟上科技創新的步伐,這是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農村金融體系不成熟
冉光和等人(2008)在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約束效應研究中提到,現代市場經濟是以金融為核心的經濟,沒有現代金融機構提供的各項服務,社會和經濟發展目標也就難以實現。
農村經濟作為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組成部分,其發展同樣離不開金融的有效支持。金融體系的不健全,阻礙了農村經濟長久有效的發展。
在大多數農村,沒有或少有銀行,有些偏遠地區甚至連信用合作社也沒有。此外,農村地區的銀行大多只是經營很簡單的存取款業務,很少有發放貸款的政策,這對農民擴大其生產加工規模、引用新科技造成了很大的阻礙作用。
二、解決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與緩慢的手段
(一)加大農村教育的財政投入力度和教育改革措施
建議國家加大農村的教育投資力度和教育改革措施,在軟硬件上同時提高農村的教育教學條件;政策引導優秀師資力量下鄉,改善城鄉師資力量懸殊的現狀。
(二)完善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
建議國家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加大投資的力度;可以采取多種多種籌資方式,利用市場競爭的力量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三)加快農村信息渠道建設和信息傳播
建議政府加大對農村網絡設施建設的力度,增加農民換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合理利用現有的媒介,在電視節目和廣播上加大信息的傳播力度,加快新科技的傳播。
(四)政策指引農村金融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政府需做出引導性投資,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加強農村的機構及相關貸款業務的增加和完善,為農村經濟規模化提供基礎條件。
總之,農村經濟是國民經濟長久穩定發展的基礎和基石。我們必須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努力調整經濟結構,才能有效、平穩的發展整個國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