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在研究之初,首先對財政支出的相關概念進行界定。財政支出也可以稱為公共財政支出,指的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共同的需求而供應相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從而進行的資金支付。財政支出是政府通過包括稅收和其他非稅收等各種形式籌集所得的財政收入進行分配和使用的過程。
“十二五”期間的民生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政府部門,那么財政改革的“民生”色彩也就會越發突出。民生財政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根本途徑,也是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的最直接體現。由2007年官方首次提出“民生”問題,到對“民生財政”的關注,也就六七年的時間。
在2005年的政府年度工作報告之中,溫家寶總理首次提出了“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成果”,此后,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上對“三農”、教育、醫療衛生、住房、環境保護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都有相應的側重和支持;在2007年的政府年度工作報告之中,中央政府則開始強調要“更加重視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這可以說是中央政府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了“民生”問題,同時對于收入分配、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治理、教育和就醫等重點領域作了專門的闡述;在2008年的政府年度工作報告之中,已經可以比較清楚地了解民生問題包括的主要內容,具體包括:教育和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管理、住房保障、居民收入和消費以及人口和計劃生育等等;雖然在財政部2008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報告之中沒有明確民生性財政支出的范圍,但是也基本上包含了教育和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住房、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以及公共安全等范疇。
在具體的分析過程中,考慮到區域經濟的差異,本文選取了東部沿海地區的十個省市:環渤海經濟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長三角經濟區(江蘇、浙江、上海)、南部沿海經濟區(廣東、海南、福建)。
二、東部地區:民生性支出概述
1、民生性支出規模特點
先從財政支出的絕對規模分析,參見表1,分稅制改革以來,東部地區的財政支出總體來看,其絕對量是逐年上升的,尤其是21世紀初,財政支出增長的幅度明顯更大。東部地區財政支出從1995年的2153.1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0182.2億元,十五年間,增長了14倍之多,年均復合增速為19.25%。其中,民生性財政支出從1995年的404.7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4554.2億元,十五年間,增長了35倍之多,年均復合增速為26.98%。這說明,在東部沿海地區,受益于經濟的快速成長,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都比中西部更高,對經濟增長的質量也更為關注,財政支出在快速膨脹的同時,用于民生性方面(例如教育、科學、醫療衛生等)的支出增速更快,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也相對比較高。
表11995-2010年東部地區(非)民生性支出比重
數據來源:根據wind數據庫和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整理而得。
雖然我國東部地區民生性財政支出絕對數額在不斷增加,而且民生性支出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但是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東部地區民生性支出占總財政支出的比例遠低于這些國家,彼此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美國用于教育和就業、公共安全設施、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民生性支出占總財政支出的比例就已經接近60%。而我國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這一比例在2010年也僅有48.22%,想要趕上他們的水平仍需要很長久的努力,任重而道遠。
2、民生性支出結構差異
由于統計口徑在06-07年前后的較大變化,我們在考慮民生支出結構的時候,為了保持延續性,本文截取了2007-2010年分項民生支出的數據,并計算各部分結構比例,具體見表2:
表2東部地區:民生支出結構
數據來源:根據wind數據庫和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整理而得
七類民生支出中,占比最高的依次是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公共安全、醫療衛生、科學技術、環境保護、文化體育與傳媒,前兩項累計占比超過了50%。在2010年,上述七項支出(排名由高到低)分別占民生性財政支出的比例為35.74%、19.34%、14.57%、12.60%、7.31%、6.04%、4.40%,根據2010年民生性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為48.22%,可以匡算出它們分別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為17.23%、9.33%、7.03%、6.08%、3.52%、2.91%、2.12%。總體上來看,七項支出的比例比較穩定,沒有特別大的波動,上升比較明顯的是環境保護支出,四年不到的時間由3.09%顯著提高到了6.04%,這與當下“十二五”規劃中將節能環保作為七大新興產業之首相符,其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從上述分項數據來看,與發達國家相比,各分項數據(教育、社保等)占財政支出比例都明顯偏低,下面我們舉個例子來看。
社會保障支出對于一個社會的穩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應該在整個財政支出中的構成比例為多少才算合理,并不能簡單的一概而論,最主要根據社會實際的發展情況予以確定。在我國,即使是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政府已經比較重視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但是還未有足夠的財力去加大這塊的支出,社會保障支出占整個財政支出的比例自然會顯著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短期之內政府也只能強調在覆蓋面較廣的基礎之上再慢慢提高支出水平。21世紀初期,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就明確指出:在整個財政支出之中,用于社會保障的支出要占到15%-20%,到2020年,這一比例要上升為20%-25%才算合理。2010年,東部地區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占民生性支出比例達19.34%,占財政支出比例達9.33%,總體來說,目前這一水平與理想目標相差甚遠,說明東部沿海的發達城市,未來十年在這塊的投入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三、結論
前面已經從民生性財政支出的總量和人均、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得出結論:東部地區民生性財政支出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指標,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比較大,具體分結構來看,占大頭的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的投入還偏低,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即使是經濟發達的省市,地方政府對于民生財政的投入還是有所欠缺。下面,我們簡要分析一下造成地方民生性財政支出偏低的主要原因。
從1978年以來,政府主要是把大力發展經濟放在首位,以GDP為重,民生方面的支出相對有限甚至較低。第一,在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命和GDP考核機制之下,地方政府和官員有著發展經濟的強烈沖動,難免會形成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政府職能,過度追求經濟增長,勢必會導致民生財政的投入不足。第二,原本應該主要由政府財政支持的民生性項目(比如衛生醫療、社會保障、教育、保障房和廉租房等),政府為了“減輕”自己的壓力,將這些包袱不恰當地“踢”給了企業和市場主體,在市場和企業還未成熟、壯大之前,就承擔了過多的壓力和責任。
所以,在我國目前的制度安排和考核機制下,地方政府在以經濟發展為第一位的同時勢必會忽視民生性支出,大部分資金和資源都會被投入到容易帶來短期經濟效益的領域。即便是經濟發展已經較好的東部發達省市,對于民生財政的投入還不是很足,那么可想而知,更加重視經濟發展的中西部地區對于民生財政的投入就更加欠缺了。長此下去,居民的消費需求和民生的改善被政府給輕視了,經濟增長的成果對于百姓生活的改善、福利的提高也沒有太多關聯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