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輸管理實務》是物流管理專業必修的主干專業課程。本文主要探索《運輸管理實務》課程在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考核與評估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以期通過教學改革試點在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方面收到明顯效果,文章最后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引言
《運輸管理實務》是高職高專物流管理專業必修的主干課程之一,也是很多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關于企業物流模塊的主修課程,一般是在學習了現代物流基礎、供應鏈管理、物流信息技術、物流設備設施等基礎課程之后學習的一門有關貨物運輸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的綜合性課程。該課程主要是講授運輸或物流企業組織貨物運輸的技術、方法和流程,使學生掌握物流運輸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方法,為從事物流運輸管理工作打下基礎。因此,教好和學好《運輸管理實務》這門課程顯得十分重要。然而,現有的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思路、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考核和評估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故而需要對其進行改革和整合。
二、教學目標改革
(一)知識目標
本課程的知識目標主要是希望學生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夠掌握物流與運輸關系、公路貨運、水路貨運、鐵路貨運、多式聯運、貨運合同;貨運保險等等方面的實務知識和管理知識。這幾個方面的知識我們分別在實踐教學中分項目展開,寓理論教學于實踐之樂中。
(二)能力目標
根據職業院校學生的培養方案我們在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我們在本門課程教學過程中主要注意以下能力的培養如能對各種運輸方式下貨物的運輸條件進行分析;能夠辦理各種運輸方式下貨物的托運與領取手續;初步具有處理貨運糾紛的能力;能初步具備開展國際貨運代理、國際聯運貨物運送業務的能力。
(三)職業素養目標
職業素養對于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對學生而言專業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專業,敬業和道德是必備的,體現到職場上的就是職業素養;體現在生活中的就是個人素質或者道德修養。 職業素養主要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等。物流行業準入門檻比較低,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有所成就,具有較好的職業素質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因此我們還在教學中不僅注重培養學生協調關系和與他人溝通的能力、自學能力、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環境,配置資源,撰寫分析、策劃報告等崗位職業能力,更注重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合作、敬業等良好品質。
三、教學內容改革
圍繞知識目標本課程教學小組結合現有教材和教學經驗對課程內容進行了選取和整合,本課程體系由八個項目組成,具體如下:
(一)物流與運輸
主要闡述運輸的特點、運輸與物流的關系、運輸系統的構成、運輸合理化的要素及有效措施,說明交通運輸與現代物流的內在結構關系等。
(二)公路貨運實務
闡述公路貨運的基本條件,分析公路整車、零擔貨運的流程并填制相關運輸單證,進行簡單的公路運輸費用的計算。
(三)水路貨運實務
闡述熟悉水路貨運的基本條件,分析水路進出口貨物運輸的流程,班輪運輸的主要貨運單證內容,明確租船操作實務,內河集裝箱運輸及沿海運輸的發展現狀,水路運輸主要單證的內容。練習相關單證的繕制并掌握水路運輸費用的計算方法。結合寧波地區的港口物流發展現狀,這部分內容相對比較重要。
(四)鐵路貨運實務
闡述鐵路貨物運輸的基本條件,鐵路貨物運輸的流程,鐵路運輸費用的計算方法。
(五)多式聯運管理
闡述多式聯運的現狀、組織運作程序、各環節的主要工作內容;了解多式聯運責任的劃分方法;明確國際多式聯運經營人應具備的條件和國際多式聯運提單繕制和填寫方法。
(六)貨物運輸合同管理
闡述貨物運輸合同及其相關法律法規的內容;明確貨物運輸合同訂立、履行、變更、解除等的程序和方法。
(七)貨運保險
闡述貨運保險的相關規定、貨運保險的類別、貨運投保的程序、方法,相關保險金額的計算方法。
(八)運輸決策
闡述影響運輸方式選擇的主要因素,常見定性分析決策的方法;進行運輸線路的對比和選擇;了解行車路線和時間表的制定方法;對船舶航線及不定期船航次進行決策。此本分主要結合運輸管理軟件完成。
四、教學方法改革
圍繞能力目標和職業素質目標,結合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我們在教學方法上也做了些改革:
(一)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協作型學習和操作型學習的教學方法
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能力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參與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我校為例為物流專業學生建立了《條型碼實驗室》、《物流綜合實驗室》、《ERP軟件實驗室》、《報關與貨代實驗室》等多個硬件和軟件實驗室。同時須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兩種資源,學校專職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教學相結合,采用現代多媒體教學與企業現場實踐教學相結合,注重教與學互動。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緊密結合職業技能證書的考核要求,在操作訓練中,使學生掌握運輸組織與管理的相關知識。
(二)根據崗位能力要求配合相應的實訓教學,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在邊學邊做中掌握技能并鞏固知識
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案例分析,計算機模擬整車、零擔貨物運輸組織的過程,計算機模擬單證的填寫和流轉;擬定運輸合同組織調查活動,提交有關運輸問題的調查分析報告,配合大量的生產場景圖片、錄像以及到相關企業參觀實習,避免枯燥理論講授,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動式教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潛能。上述教學組織形式,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更加鞏固,同時為學生的實習和就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五、教學評價改革
在教學效果上我們也改變了以為一張考卷定成績的做法,以學習目標為評價標準,堅持用多元評價方式引導學生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評價以過程評價和目標評價相結合,注重實踐性引導,結合學生平時課堂訓練、課堂比賽、任務模塊測試等加強以鼓勵為主的過程評價。教學效果評價重點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具體通過課堂上學生以小組團隊的形式完成并提交的的作業成果來衡量。
六、 相關對策建議
(一)教材編寫和利用建議
課程內容的選取應堅持“理論夠用、實踐為重”的指導思想,通過到企業調研,召開同行專題研討會,搜集一線物流案例等編寫集理論知識和操作演練為一體的適合高職特點的專用教材。
課程編寫過程中應根據物流企業崗位任職要求對基層管理崗位任職要求進行任務分解,同時參照國家勞動部《物流師職業標準》確定課程模塊,按照標準校企合作開發課程,并組織實施與考核。對于涉及本專業崗位的實踐活動,教材應以崗位的操作規程為基準,并將其納入其中。與此同時要注意新技術、新方法的引用,以滿足運輸發展的實際需要。
(二)教學資源開發和利用建議
1、圖書館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購買反映運輸管理最新理論與實踐的資料,包括音像資料。同時開展與其它院校資源的共享,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互聯網網絡課程的建設利用:把有關電子教學資料如PPT課件、案例、習題等放在專業網站上,建成《運輸管理實務》課程網站,實現學生與教師的網上互動。
3、社會學習實踐基地的建設利用:搭建產學合作平臺,充分利用本行業的企業資源,滿足學生參觀、實訓和畢業實習的需要,并在合作中關注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和教學內容的調整充分利用本行業典型企業的資源,加強校企合作,同時為學生提供就業機會,開創就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