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統計與會計是兩門不同的學科,二者在研究對象和基礎理論等諸多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同時又在技術方法和實際應用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實際工作中,會計主要服務對象是各類企業和經濟組織,統計的服務對象則側重于服務國家宏觀調控;在使用方法上,會計主要用于價值形態的管理,反映的是價值形態,而統計既反映價值形態,也反映實物形態;在特點上,統計及時、全面、靈活,會計則實際、準確、嚴謹。雖然統計和會計存在差異,但財務統計核算離不開會計核算,財務統計是以會計核算為基礎,結合統計核算的需要而建立的,是統計與會計緊密結合的具體體現。
一、會計報表與統計報表的相同點
(一)數據來源基本一致
資產負債部分,數據來源主要取自該單位的資產負債表;利潤及分配部分,數據來源主要取自該單位的利潤及利潤分配表;其他部分,數據來源主要取自該單位的會計賬戶核算資料。
(二)指標名稱基本相同
統計財務指標的名稱除個別指標外,基本都和會計科目名稱一致。
(三)部分審核關系相同
統計財務狀況表中有些審核關系和會計公式是相同的。如:“所有者權益合計=“資產總計-負債合計”是會計恒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變型;“營業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利潤-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也和營業利潤的形成過程一致。即使兩者有些不同,也是根據會計表中關系轉變而來。
二、會計報表與統計報表的不同點
在會計核算中,準確、嚴謹的觀念貫徹始終,這一點也體現在會計報表中。而統計報表根據國家宏觀調控需要決定指標的取舍。因此也就決定了統計報表和會計報表的不同。
(一)報表設置不同
1.價值量的計量單位設置不同:由于統計與會計的服務對象和工作目的不同,價值量的計量單位設置也有所不同。統計財務狀況表價值量的計量單位為“千元”,而會計報表的價值量的計量單位一般為“元”。
2.定報報告期別設置不同:按會計制度規定: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歷起訖日期確定。統計財務報表與會計報表年報的報告期是一致的,但在定報報告期別的設置上有所不同:定報的報告期分別為“1-2月”、“1-5月”、“1-8月”、“1-11月”。
(二)指標數據取得的依據不同
1.根據會計賬戶余額填報的統計指標
“現金”與“銀行存款”指標在財務統計報表的資產負債部分,雖然此部分的數據來源主要取自該單位會計的資產負債表,但這兩項指標不能直接從資產負債表上取得。因為資產負債表上只有包括此兩個指標的“貨幣資金”指標,而“貨幣資金”指標是包括現金、銀行存款和其他貨幣資金三項指標的合計數,因此這兩項指標要根據其會計賬戶期末余額數填報。
2.根據會計科目加工填報的統計指標
在會計科目中沒有現成的“本年折舊”指標,此指標應取自“累計折舊”科目,而“累計折舊”科目的期末余額數,反映的是該單位自成立以來的累計折舊數。因此“本年折舊”指標是“累計折舊”科目中本報告期的折舊數額。在不存在固定資產報廢與轉出情況下,累計折舊賬戶期末余額-期初余額=本期的貸方發生額=本年折舊。而在有報廢與轉出的情況下,以上等式不成立。
3.需要分析填報的統計指標
會計科目中“實收資本”科目下是按具體投資者進行的明細分類。因此統計指標“實收資本”下的“國家資本”、“集體資本”、“法人資本”、“個人資本”、“港澳臺資本”、“外商資本”等指標就不能從會計科目中直接取得。要區分投入資本的性質,需要結合工商營業執照、公司章程和企業實際情況等進行分析填列,如企業填101表時的登記注冊類型為股份合作制企業時,不管是否存在個人投資,其控股情況都應填集體控股,103表中的資本類型也應填集體資本,否則審核關系就不能通過。
4.需要從會計科目中計算的統計指標
會計制度上有很多會計科目沒有規定明細科目,各單位根據其具體情況進行明細分類。如“管理費用”中的“稅金”、“財產保險費”、“差旅費”、“工會經費”等指標,在單位沒有明細分類時是需要從會計科目中摘算的;再如:會計制度規定“財務費用”科目核算企業為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等而發生的費用,包括利息支出(減利息收入)、匯兌損失(減匯兌收益)以及相關的手續費等。因此統計“財務費用”中的“利息支出(凈額)”指標時若存在利息收入和匯兌損益的情況下是需要計算得出的。
(三)報表的審核關系不同
1.資產負債部分
會計資產負債表中指標存在關系都是相等的。如:流動資產合計=貨幣資金(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短期投資+應收票據+應收股利+應收利息+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應收補貼款+待攤費用+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債權投資+其他流動資金。而統計財務狀況表流動資產合計的審核關系為:流動資產合計≥現金+銀行存款+短期投資+應收賬款(凈額)+存貨。類似這樣的關系還有一些,在此就不再一一列舉。
2.利潤及分配部分
會計利潤及利潤分配表是根據利潤形成和分配過程一步推算下來的,前面已說過到“營業利潤”指標,統計和會計核算關系都是一致的,但是“利潤總額”指標,統計與會計在報表設計上就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會計報表利潤總額是根據“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得出的。而在統計財務狀況表上的利潤總額不含營業外收支,所以營業利潤和利潤總額之間不存在審核關系。
三、對于做好會計報表和統計報表的思考與建議
財務統計是統計工作中一項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統計業務的一個難點。因此把握統計財務報表與會計報表的聯系與區別,對于正確統計財務情況,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強統計報表制度建設
現在各行業規模以上的單位都有上報統計年定報表的義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上報統計財務報表。要保證上報的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對統計財務報表上報要求的理解就顯得十分重要。基層單位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沒有遇見過的問題很多,而會計處理方法的改變,定會影響到統計財務報表。因此應加強統計制度建設,對統計指標與會計科目的不同,作出明確和詳細的解釋。
(二)建立統計報表信息反饋平臺
由于制度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建議建立統計報表信息反饋平臺,利用互聯網優勢,讓基層統計人員把實際遇到的問題及時反饋上去,有利于上級統計部門隨時了解報表過程中的問題,及時做出指導。1.兼顧工業、商業、服務業等各個行業需要,設立各行業的問題反饋專欄,使各行業能將問題分門別類的及時提交上報,同時能了解到上報統計數據的問題和情況公告。2.保證反饋的具體信息能夠得到高效率的處理,建立行之有效的處理機制。將各行業問題分類總結后,上級統計部門可以在第一時間在網上予以解答,也將減少政府統計機構工作人員重復解答問題,提高工作效率。一段時間后將有代表性的問題匯編成冊,下發到各下級單位。這樣可以利用網絡提高統計報表填報的正確率和辦公效率,較好地滿足基層單位的業務應用需求。為信息化建設打下基礎,以進一步創建具有特色的現代化統計信息體系。
(三)開展財務統計分析
如何使用和分析財務會計指標,開展財務統計研究,更好地利用會計信息為統計工作服務,是統計工作面臨的迫切任務。而解決此問題首先要解決統計教材過于專業化的問題。在統計學歷教育和職稱培訓中都有會計和統計課程,但課程都過于專業化:會計課程中沒有關于在統計工作中如何使用會計報表的內容;統計課程中沒有關于如何使用統計理論和大量的核算資源對會計指標進行分析的內容。建議編寫會計統計兼顧的統計人員繼續教育教材,且教材不能照搬統計和會計類課程教材,它應既包括統計和會計的基礎知識,又兼顧兩門學科的交叉部分,還應有統計人員如何利用所掌握的統計財務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的內容。而統計知識與會計知識的融會貫通將會打開一片統計分析的新天地。
(四)加大對統計人員的培訓力度
財務統計報表與會計報表的區別,對統計報表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在現有基礎上要加強對統計人員尤其是基層統計人員的培訓工作,要讓統計人員尤其是基層統計人員理解:統計和會計是兩個不同的專業,應當有跳出會計的觀念才能進一步了解統計、學習統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統計報表的要求,從源頭上提高統計報表的數據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