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我國實行借款費用資本化的原因
回顧我國對借款費用會計處理的發展歷程,在1992年以前我國一 直采用把利息費用計人管理費用的做法,由于管理費用按照一定的分 配方法最終計入產成品,因此可視為借款費用按資本化的方式處理。 采用這種處理方法在當時主要是基于財政收人方面的考慮,如果借款 費用計人當期損益,就會降低企業當期的利潤,從而影響了財政稅 收。2001年我國財政部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借款費用》,正式確 認了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會計處理方法,2006年新的企業會計制度對舊 準則做了修訂,對于允許資本化的資產范圍、借款范圍,資本化的開 始時點、停止時點作了進一步的規范。筆者認為我國引人借款費用資 本化主要有下述三方面的原因。
(一)全面反映資產購建支出 從企業所有者的角度來看,在企業花費必要時間完成資產建造的 過程中,制造該資產所需的材料、人工和其他資源支出都必須融資, 而融資是有成本的,這種成本可以以借入資金支付利息的方式出現, 也叮以以資金其他用途的特定報酬方式出現,但是不管采取何種方 式,融資成本都是需要承擔的。融資成本與其他各要素支出共同構成 了取得該資產的成本,將其計人資產價值全面反映了所有者取得該項 資產的耗費
(二)改善企業經營業績 從實務操作的角度考慮,借款費用的費用化符合穩健性原則的原 求,即盡量少計資產,多計費用,低估當期的利潤,這種處理方一法操 作簡單,但是如果全部費用化,會導致還款前的各個會ii期間,企業 由于巨額的情款費用而盈利偏少乃至虧損,同時借款所購置的資產往 往在還款之后的相當長時期內仍然發揮作用,尤其對于建造期間長、 融資費用巨大的項目而言,借款費用往往對資產的賬面價值和會計收 益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有條件地借款費用資本化更符合配比原則, 不僅增加了企業在購建資產當期的利潤,而且改善了企業經營者的業 績考核指標,提高了經營者擴大再生產的積極性。
(三)與國際劊十準則趨同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我國的經濟發展脫離不了世界貿 易市場和資本市場,作為國際資本流動商業語言的會計準則,在經濟 全球化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推進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 消除“語言”上的障礙和成本,是一種符合國際需求、效率要求的 機制。2006年2月頒布的新準則在多方面實現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 同,對于促使美國等其他國家認同我國會計準則等效、促進歐盟對我 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定、降低我國企業海外上市成本起到了巨大 的推動作用。
二、借款費用資本化存在的問題
2006年新借款費用準則在充分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第23號一一措 款費用》的基礎上,對借款費用資本化范圍劊十核算辦法及報表披露 等具體問題進行了專門規范。但由于企業資產購建和生產活動的復雜 性,借款費用資本化的確認在具體操作上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仍需 要涉及大量的職業判斷,借款費用資本化成為企業調控資產價值和利 潤的機會還會繼續存在。
(一)借款費用資本化確認和計量的可靠性弱 借款費用資本化的確認關鍵在于三個方面:符合借款費用資本 化條件的資產的確認;用于購建前述資產的資金來源的確定;予以借 款費用資本化的期間的確認。首先,對于存貨而言,企業可能運用借 款費用綜合生產多種存貨,各種產品所耗用的借款費用和自有資金可 能難以劃分,這直接導致資本化金額在多品種產品之間的分配難以確 定。其次,借款費用予以資本化的前提是購建的資金來源于有償借 款。然而現實中經濟業務往往涉及多筆專門借款、多筆一般借款以及 自有資金.不乏各種資金混合使用的情況,因而劃分用于上述活動的 資金支出中借入資金和自有資金相當復雜.進而在確認利息費用應否 由購建活動承擔具有較大主觀判斷的空間。最后,就資本化期間而 言,準則規定“為使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或者可銷售狀態所必要的購 建或者生產活動已經開始”為起始點,“必要”一詞存在很大的模糊 性,購建或生產活動是否包括前階段的管理和技術的活動,是否以該 階段的支出作為開始借款費用資本化的依據,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 判斷。由于借款費用資本化的合理確認是準確計量的前提和基礎,而確 認上的困難則直接導致了計量的可靠性,進而影響了相關資產計價的 可靠性和準確性。
(二)借款費用資本化易成為利潤調節的手段 借款費用金額確定和計量真實性與準確性的間題,尤其是要依靠 管理當局的主觀判斷,為企業調節資產賬面價值和利潤提供了可操控 空間。 以資金運用為例,在企業多種來源資金并存的情況下,管理層 可以根據當年利潤的需要,“判斷”用于購建合規資產所耗資金是來 源于借入資金還是自有資金,從而自由游弋于規則內外。再以新準則 中規定的符合資本化條件的存貨生產為例,如果企業綜合運用自有資 金和借人資金在當期生產多種產品,管理者可以根據需要人為地把借 款費用在各種產品之間進行調配,降低暢銷品的成本,增加期末滯銷 品的成本,從而增大流動資產賬面價值。在資本化期間的時間長短方 面,盡管準則有“非正常中斷超過3個月”必須停止資本化的限制, 并對非正常中斷的情況舉例予以說明,但由于經濟活動的紛繁復雜, 管理層仍可以拐彎抹角地鉆空子,例如在遭遇中斷的情況下維持在3 個月內“間斷”地進行購建或生產活動,從而虛增利息資本化的金 額。
三、應用借款費用準則的相關建議 從以上論述可以發現,盡管新準則對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處理較以 前的處理更加嚴謹、規范,但由于準則無法面面俱到,借款費用資本 化在實際實踐中尚存在很多模糊點。筆者針對借款費用準則在我國的 應用提出以下建議。
(一)謹慎擴大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范圍 資產價值確認和計量的準確性是提供真實可靠會計信息的重要基 礎。目前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在資金來源劃分和期間確認上主觀判斷 的成分很大,并存在著調節資產價值和當期利潤的問題,尤其在多品 種存貨生產中利息成本的分攤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而且考慮到我國 會計監督體系不完善,因此對于允許借款費用資本化的存貨范圍應予 以謹慎界定,不宜急于擴大。
(二)細化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規定,增強確認和計量的可靠性 為提高借款費用資本化確認和計量的叮靠性,可以從以下兩方 面予以改善:一是細化借款費用資本化的相關規定,增強借款費用資 本化初次確認和計量的可靠性,例如對于存貨而言,在運用借款資金 綜合生產多種符合資本化條件的存貨時,可以按照與各資產支出相掛 鉤,把借款費用分配計人各資產成本;在綜合運用多種資金購建符合 資本化條件的資產時,可以結合具體實踐中出現的情況考慮細化各種 性質資金支出的先后順序;二是通過資產減值測試、二次確認和計量 的環節來增強資產賬面價值的可靠性,當包括資本化利息的資產的賬 面金額超過可實現凈值時.可以按照包含借款費用的全部成本對資產 價值進行初次確認,然后通過年度減值測試確認購建或生產的資產是 否需要計提減值準備,從而避免資產價值虛高。
(三)加大對借款費用資本化的外部檢查和監督力度 新會計準則對借款費用的確認和計量給予了明確的規定,以規范 企業相關的會計活動,但是準則不可能面面俱到,借款費用的確認過 程還需要大量依靠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因此為防止企業借機調控利 潤、虛增資產、平滑收益,必須加強以獨立審計為核心的外部檢查和 監督的力度,規范對借款費用的審計程序,并且關注購建資產是否存 在由于虛增借款費用而需要計提減值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