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房地產建筑財務管理 > 關于公允價值及其決策相關性的思考

關于公允價值及其決策相關性的思考

一、引言

近一段時間,公允價值成為會計學術界討論的熱門話題。關于公允價值的討論起源于2007年的美國次級債危機,焦點集中于金融資產是否應該用公允價值計量。然而,后續的討論卻遠遠超出了金融危機本身。美國的金融界認為在金融危機的環境下使用公允價值,會引起金融不穩定,動搖市場參與者和廣大存款客戶的信心,所以他們呼吁停止執行FAS157,回歸歷史成本會計;著名會計學者Ross L Watts也認為,公允價值在次級債危機中起到一種支持作用;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報告卻認為,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會計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公允價值應當是一個很相關、透明的信息。與此同時,國內也開始了一輪關于公允價值的討論。部分學者贊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的觀點,認為公允價值會計比歷史成本會計更先進,相關性更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全部資產與負債都應該用公允價值計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有人認為,構建于信息系統論和歷史成本原則之上的當代會計理論,與公允價值著眼于真實反映的思想格格不入,公允價值會計的出現是對傳統會計理論的顛覆,因此必須系統反思和重構當代會計理論;而我國著名會計學者葛家澍認為,在會計報表內,必須運用歷史成本計量來確認主要的項目,而公允價值信息應該表外列報 。

本文從公允價值的定義開始,分析其內在矛盾,進而判斷其適用范圍,提出公允價值定義應該回歸市場價值的觀點;然后對公允價值的相關性進行了思考,得出了公允價值信息應該在表外進行披露的結論。

二、 關于公允價值定義的思考

“公允價值等級按照參照信息的優先秩序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活躍市場中相同資產或負債的報價;第二等級,根據除第一等級的報價外,可直接或間接觀察到的資產或負債公允價值的信息;第三等級,無法直接觀察到的信息,這些信息應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礎上,應包括企業在計量時可獲取的最佳信息,相關假設必須是市場參與者在計量該資產或負債時都會使用的假設。”

從公允價值的定義上看,第一級標準應該是公允價值的基本定義,那么,第二、三級標準就是第一級標準的近似值。從交易性金融資產來看,第二級標準是不需要的,因為交易性金融資產通常存在一個活躍的交易市場。由于其市場價格是市場參與者對金融資產的風險及收益進行分析后達到一致的,因此第三級標準也可以和第一級標準保持一致。

但是其他資產就不同,第三級定義與第一級定義是不可能相同的。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觀點。假設某企業用5 000元購入一臺電腦用于軟件編寫,并且編寫的軟件用于出售。購入電腦一個月后,由于技術更新,該電腦的市場價格下降為3 000元,則此時其脫手價格為3 000元,根據第一級定義,其公允價值為3 000元。然而,該企業購入電腦并不是要用于出售,而是用于編寫商用軟件。技術更新的結果并沒有使該電腦編寫軟件的能力下降,因此該電腦的未來現金流量并沒有產生變化。也就是說,根據第一級標準計量的公允價值發生了變化,而根據第三級標準計量的公允價值沒有變化,因此用兩個標準計量的公允價值從理論上看就不可能是相等的。

資產的市場價格決定于生產者的成本及市場的供求關系,與資產的使用效益不存在直接的關系。企業的絕大部分資產并不能單獨產生現金流量。例如原材料,它必須與設備、人力結合才能變成產品,產品出售后才能為企業帶來現金流量。如果用產品的收入來衡量原材料的現金流量則必須將原材料的效益分離出來,但這個分離卻不可避免地出現循環計算問題。

綜上所述,公允價值的三級計量標準從理論上就無法統一于不以出售為目的的資產和負債方面。也就是說,目前的公允價值計量標準是無法推廣到絕大部分資產和負債方面的。

三、 關于公允價值相關性的思考

主流觀點認為,公允價值能夠代表現代會計發展方向的一個重要理由是公允價值信息比歷史成本信息更具有相關性。支持這一看法的觀點是:用歷史成本計量的資產與負債,其賬面價值與市場價格相差較大,是過去的價值信息,而會計信息使用者需要的是未來的價值信息,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主體的傳統會計所提供的信息相關性差;與歷史成本相反,以公允價值計量為主體的所謂“未來”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反映了資產與負債的市場價值,是未來的價值信息,所以是相關的。上述觀點似乎簡單而明確,但是考慮到所謂信息的“相關性”是指信息要對使用者有用,因此有必要從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開始對上述觀點進行深入的思考。

(一)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通常情況下,會計信息使用者是指投資者和債權人。由于投資者可以通過轉讓股票或者分紅的方式來獲得利益,因此投資者需要了解與企業總體價值相關的信息。債權人關心的是債務本金及利息的安全。傳統的觀點認為,債權人重視企業資產的市場價值,因為一旦企業破產,債權人可以通過出售資產來回收債務。然而本文認為,這個觀點并不正確,也不符合事實。事實上,企業破產只是一種極端情況。通常情況下,企業是用從經營活動中回收的本金來償還債務的本金,而不是用企業原有的資產來償還債務。而且,債權人在向企業提供債務資金的時候,也是判斷企業不會破產的,反之,就不會把資金借給企業。因此,債權人通常應該通過企業的盈利情況來判斷債權本金及利息的安全性。也就是說,與債權人利益最相關的也是關于企業總體價值的會計信息。
那么,如何估計企業的總體價值呢?一種思路是準確認定企業單項資產(包括全部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價值,然后通過求和來直接計算企業的總體價值。另一種思路是認為企業的凈收益是企業價值的增量,通過企業的凈收益來間接估計企業的總體價值。

為了說明問題的本質,本文假設企業各單項資產的價值可以準確估計。即便如此,企業的總體價值仍然不能用單項資產之和來求得。企業的總體價值的確與各個單項資產相關,但相關并不意味著是加法關系,也許是其他的某種函數關系。所以說,第一種直接用合計的辦法來估計企業價值的思路是不成立的,企業的總體價值只能通過凈收益來間接地估計。

(二)公允價值信息對凈收益的影響

既然企業的總體價值應該通過凈收益來間接估計,那么公允價值對凈收益的影響就成為判斷其相關性強弱的重要尺度。

從資產的初始計量看,公允價值只承認產品本身的價格,貿易從屬費用則看作費用,而歷史成本則認為貿易從屬費用也是資產價值的一部分。如果一批材料的價格為100元,運輸費用為20元,則公允價值為100元,歷史成本為120元。問題的關鍵在于,20元的運輸費用當作費用處理是否合理呢?從配比原則看,某項費用應該與由該項費用產生的收入相配比。也就是說,20元的運輸費用是為了取得材料,則應該用材料產生的收入來補償。假設該批材料在一個月后生產成產品,該產品除材料成本外包括人工費40元,取得銷售收入200元,則20元的運輸費用應該用這200元的收入來補償。如果用公允價值計量該批材料,其價值為100元,20元的運費作為當期費用處理,則由當期的收入來補償。但是當期收入中并不包含該批材料所產生的150元收入,因此,公允價值與配比原則存在沖突。而如果用歷史成本來計量該批材料的價值為120元,一個月后銷售成本為160元(100元 20元 40元),該筆費用(銷售成本160元)與200元的收入同時確認,則20元的運費與其產生的收入相配比。這個例子說明,用公允價值對資產進行初始計量,相關費用的確認與配比原則存在沖突。所以,從資產的初始計量角度看,公允價值不利于反映企業的凈收益。

從資產的后續計量看,公允價值會計要求將資產的價值調整為市場價格,一旦資產的市價發生變化,則必須確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是目前未實現而將來可能實現的凈收益。如果將這一結果與代表特定期間已實現凈收益相加,則最終的凈收益將成為“已實現收益”與“未實現收益”的混合物。這個混合物無法與任何期間的費用相匹配,“會明顯地歪曲企業的真實業績,提供既不真實也不可靠的模糊信息。”

有人認為,用歷史成本計量資產價值不能正確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利潤),“企業利潤是通過收入與相關成本、費用配比計算的,歷史成本下收入按現行價格計量,而成本卻按歷史成本計量,這樣因為計量屬性的不同形成差價,不利于正確評價企業經營成果。”

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觀點。假定企業擁有100元的現金,銀行存款利率為10%,則一年后可以取出110元現金。如何評價該筆現金的利潤?當然是110-100=10元(利息即投資收益為10元)。該利潤是用資產的終值減去該資產的現值而得到的,也就是收入按現行價格(一年后的110元)計量,費用按歷史成本(一年前的100元)計量。這個利潤是符合邏輯的。如果按前面引用的錯誤觀點來計量,即收入和費用的計量時點一致,則會得到一個荒謬的結論:利潤是不存在的。如果收入和費用都按一年前的價值計量,則收入=110÷(1 10%)=100元,費用=100元,利潤=100-100=0。按一年后的價值計量結果類似:利潤=110-110=0。其原因在于,該筆現金的現值為100元(未來現金流量110元的折現),如果收入和費用都按一年后的所謂“現時價格”計算,則收入為110元,費用為110元(100元現金的一年終值)。以此類推,任何資產所產生的利潤均為0,任何經營活動都是不產生利潤的。所以,上述引用觀點是不正確的,即:用歷史成本計價不會影響企業對利潤確認的正確性。事實上,無論用公允價值還是歷史成本來計價,利潤都應該是用終值計量的收入減去用現值計量的費用而得到的,因為從本質上看,利潤是一個期間概念,是資產的時間價值,只能通過不同時點的價值之差來進行計算。

四、結論

從定義上看,當前的公允價值的三級確認標準在大多數資產和負債方面存在固有矛盾。從相關性的角度看,企業的總體價值是會計信息使用者共同關心的內容,凈收益是估計企業總體價值的最相關因素,而公允價值的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都與配比原則存在沖突,從而歪曲了企業的真實收益。

那么,公允價值信息是否就不具有相關性呢?結論是否定的。以出售為目的的資產的公允價值信息能夠幫助投資者判斷公司持有的這些資產是否帶來了最大的經濟收益。“管理層有責任表明這些資產是否為投資者帶來了利潤。如果企業持有的資產不能產生足夠的投資回報,那么以市場價格出售這些資產比繼續持有對投資者更有利。”

公允價值對凈收益的歪曲是將公允價值應用于會計確認的結果。如果在會計上不確認公允價值,則這種歪曲也就不存在。那么,公允價值信息應該如何處理呢?本文認為,公允價值信息對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是有用的,但如果在會計報表中進行確認則會歪曲企業的真實收益。因此,最適合于體現公允價值作用的方法是對其進行表外披露。也就是說,會計報告分為會計報表與表外信息兩個部分,會計報表內的數據應該用歷史成本計量,提供真實的凈收益信息;而公允價值信息應該在表外信息中予以披露,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輔助性的決策信息。這樣,歷史成本信息和公允價值信息按照各自的屬性發揮各自的作用,財務會計才能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最好的決策支持。
【參考文獻】

[1] 周繁,張馨藝.公允價值與穩健性:理論探討與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9(7):89.

[2] 王肖健.公允價值計量研究[D].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8(4):23-25.

[3] 葛家澍.關于公允價值會計的研究——面向財務會計的本質[J].會計研究,2009(5): 6-13.

[4] 周春明,劉西紅.金融危機引發的對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9(9):17.

[5] James Cataldo Morris McInnes.從凈收益視角看公允價值和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作用[J].會計研究,2009(7):30-34.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