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發(fā)展,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的情況越來越普遍,盈余的問題愈來愈受到各方關注。為保證證券市場的有序運行及會計信息的有用性,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推出了新會計準則,并要求從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nèi)實施。新會計準則頒布以來,國內(nèi)學者就新會計準則的實施能否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展開了大量研究,但大多是從理論角度分析新會計準則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本文將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對其進行研究,力求為新會計準則實施的研究提供數(shù)據(jù)上的支持。
二、研究設計
筆者將新會計準則實施前后年度即2006年與2007年的盈余管理水平進行對比來探尋新準則對盈余管理是否起到有效抑制作用。如果2007年盈余管理水平低于2006年,則說明新準則縮小了盈余管理空間,反之,則說明新準則沒有起到有效抑制作用。
可操控性應計利潤的大小是評價盈余管理水平的重要標準。本文采用截面修正瓊斯模型分別求出各上市公司2006年及2007年的可操控性應計利潤,并用T檢驗方法將二者進行對比,用實證結果證明新會計準則是否對盈余管理起到了有效抑制作用。
三、樣本選取及數(shù)據(jù)來源
由于2007年年報尚未披露,因此本文選取半年報進行研究。為了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擴大樣本數(shù)量,筆者以深市A股475家上市公司2005、2006和2007年三年的半年報作為樣本進行分析。所用數(shù)據(jù)來源于上市公司巨潮資訊網(wǎng),分析軟件采用的是SPSS11.5.
四、實證研究結果
(一)用截面修正Jones模型計算2006、2007兩年的可操控性應計利潤
結合本文的研究內(nèi)容,將截面修正Jones模型表述如下:
第n+1年可操控性應計利潤=第n+1年總應計利潤-第n+1年非可操控性應計利潤=(第n+1年非經(jīng)常性項目前利潤
-第n+1年現(xiàn)金流量表中經(jīng)營活動現(xiàn)金流量凈額)-第n+1年非可操控性應計利潤
其中,第n+1年非可操控性應計利潤=a1/第n年期末總資產(chǎn)+a2(第n與n+1年收入差額-第n與n+1年應收賬款差額)/第n年期末總資產(chǎn)+a3(第n+1年固定資產(chǎn)總額/第n年期末總資產(chǎn))
其他財務指標都可以在巨潮資訊網(wǎng)上查找得到,我們只需要利用SPSS軟件計算a1、a2、a3的值,就可以計算出2006、2007兩年的可操控性應計利潤額。
通過spss輸出結果可以看出:2006年a1=0.363,a2=-0.739,a3=0.277;2007年a1=-0.422,a2=0.599,a3=0.233,并且每個解釋變量均在5%的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故具有統(tǒng)計研究意義,可以計算出各個上市公司2006、2007年的可操控性應計利潤額,并進行T檢驗。
(二)兩配對樣本T檢驗
將上文計算得出的兩年可操控性應計利潤代入SPSS軟件,對二者進行T檢驗結果如表3、表4:
在表3中,2006年可操控性應計利潤平均值為-233078102.89,遠遠高于2007年均值-426543552.43.由此可說明:2007年可操控性應計利潤低于2006年,即新會計準則的實施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得到了有效抑制。表4中,a=0.005,遠遠低于學術界公認顯著性0.05水平,因此上述T檢驗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五、結論
本文以深市475家上市公司為樣本,以其2005、2006和2007三年的半年報為研究對象,采用截面修正瓊斯模型和T檢驗的方法驗證我國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是否能夠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為。從實證結果來看,新會計準則實施后,上市公司可操控性應計利潤平均值低于原會計準則下可操控性應計利潤平均值,從而得出研究結論:新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新會計準則能夠縮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空間,說明此次頒布實施的新會計準則有利于增強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是高質(zhì)量的會計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