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周娜
關鍵詞:陷阱
專家指出,在我國目前的證券市場監管體系中,對于上市公司發布信息的真偽,還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管機制。財務報告的審計權交給了會計師,但是會計師又是由上市公司出錢聘請的,這種制度很容易使雙方達成利益共謀,會計師事務所是反而成為上市公司財
務造假的主要“幫兇”,共同制造了侵害投資者利益的陷阱。
不可否認,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展開,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的利益更多地滲透于股市,因此其信息披露造假有了更迫切的利益沖動,其造假手段也更為復雜、隱蔽。
專家指出,事實上,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猖獗與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事務所等中介機構不獨立有關。財務報告的審計權交給了會計師,但是會計師又是由上市公司出錢聘請的,這種制度很容易使雙方達成利益共謀,會計師事務所是反而成為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主要“幫兇”,共同制造了侵害投資者利益的陷阱。
會計師事務所與上市公司“合謀”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會計師事務所沒有揭示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行為的原因主要有三種:一是有些上市公司與注冊會計師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審計中沒能發現問題;二是注冊會計師本身的水平和能力問題;第三,職業道德問題,也就是說,不愿意揭露出來。這才是當前重大財務舞弊不能被揭示的關鍵原因。”
而中國證券業協會副會長林義相也指出:“我們不能迷信國際的會計師事務所,不管他是四大也好,五大也好,六大也好,我們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在全世界最大的丑聞里頭,基本上都涉及到國際的、大的會計師事務所。據我所知在中國的職業里,國際上的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幾乎沒有一家一直以來是清白的,或多或少都卷入了一些丑聞,因此絕不能迷信事務所。”
專家指出,在我國目前的證券市場監管體系中,對于上市公司發布信息的真偽,還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管機制。財務報告的審計權交給了會計師,但是會計師又是由上市公司出錢聘請的,這種制度很容易使雙方達成利益共謀,會計師事務所是反而成為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主要“幫兇”,共同制造了侵害投資者利益的陷阱。
不少業內人士擔心,類似于當年湖北板塊“績優股”與湖北立華會計師事務所之間、以及銀廣夏、三九醫藥與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的“貓鼠同道”現象,仍有可能再度上演。
生存殘酷事務所惡性競爭嚴重
作為一個會計學老師,夏草知道實際上自己所做的工作應該是由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師來完成的,因為審計師的職責就是監督上市公司報表真實可信。但夏草告訴記者:“審計師這個行業,也是很尷尬的一個行業,他收上市公司的錢,但是他的本質要揭發上市公司的造假,所以很多審計師的獨立性無法保證,因為職業環境不好,你不做別人搶著做,你80萬不敢做,人家8萬塊錢搶過來做。”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肖星指出,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現象確實比較嚴重,但你能說完全是會計師、審計師們道德敗壞造成的嗎?由于生存環境和各種競爭壓力,有些機構為了活下去,就不得不去冒險、違背職業道德去討好客戶。比如一個偏遠地區的事務所,不可能來北京做業務,只能面對本地的幾家上市公司,還面對諸多競爭對手,一個客戶也丟不起,于是客戶要求做什么,即使不給錢也得做。
而據深交所綜合研究所馬永強博士等研究調查,目前我國有會計師事務所將近5000家,執業注冊會計師超過50000人,非執業注冊會計師超過7萬人。而與此相反,眼下我國審計市場的現狀則是數量多、規模小,“僧多粥少”。
而以抽樣審計方式取代詳細審計,也成為近來若干會計師事務所為了壓縮審計成本而改變工作方法,使用的新手段。
事務所亟待大浪淘沙
“到目前為止,大部分重大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是被行業外的人員和機構揭露出來的,如媒體、獨立研究機構等。并且與注冊會計師和事務所相比,他們的專業水平和所掌握的上市公司內部信息都處于劣勢。”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如是說。
據記者了解,像夏草這樣,擺脫了與上市公司存在利益鏈條束縛的獨立研究者,目前反而成為市場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顧以往揭露的一些造假公司,如藍田、銀廣夏等,也都是由獨立研究者首先發現問題,才最終使其原形畢露的。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像夏草這樣的研究者,畢竟不是市場的執法者,如果他們的打假行動得不到證監部門的有效配合,獨立研究者和證監部門各說各的話,證監部門無所作為,那么,獨立研究者的打假行動就起不到應有的效果,這對造假者無疑是一種放縱,市場監管的效力將大打折扣。
對于如何防止事務所成為上市公司造假“幫兇”的問題,肖星表示,減少事務所的家數似乎是最直接的。這個行業之所以在我國問題嚴重,是因為市場集中度太低。如果市場份額被一些做大做強的事務所控制,那么事務所就逐漸建立了自己的聲譽,那么大的事務所也就不敢輕易冒險而失去這個來之不易的聲譽,而小事務所胡作非為會很容易被擠出市場。你看看“四大”(畢馬威、普華永道、安永和德勤)在國外已經占據了85%、90%的市場份額,而我國的前十大會計事務所僅占了一點點的市場份額,而且國內的前十大事務所每年都在變。
相關鏈接:年報造假手法大起底
虛構收入
最嚴重的財務造假行為,有幾種做法,一是白條出庫,作銷售入賬;二是對開發票,確認收入;三是虛開發票,確認收入。如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按市場價銷售給第三方,確認該子公司銷售收入,再由另一公司從第三方手中購回;此外,還有利用陰陽合同虛構收入,如公開合同上注明貨款是1億,但秘密合同上約定實際貨款為5000萬元,另外5000萬元虛掛,這在關聯交易中非常普遍。
提前或推遲確認收入
提前確認收入方式,一是在存有重大不確定性時確定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適當運用;三是在仍需提供未來服務時確認收入;四是提前開具銷售發票,以美化業績。如房地產企業,往往將預收賬款作銷售收入,濫用完工百分比法等。
而推遲確認收入,是將應由本期確認的收入遞延到未來期間確認。這種手法一般在企業當前收益較為充裕,而未來收益預計可能減少的情況下時有發生。
轉移或遞延費用
上市公司為了虛增利潤,有些費用根本就不入賬,或由母公司承擔。目前通常的做法是,當上市公司經營不理想時,或者調低上市公司應交納的費用標準,或者承擔上市公司的相關費用,甚至將以前年度已交納的費用退回。
而遞延費用則可將研究發展支出列為遞延資產;或將廣告費、修繕維護費或試車失敗損失等遞延。在新建工廠實際已投入運營時仍按未完工投入使用狀態進行會計核算。此舉可調增利潤。
制造非經常性損益事項
資產處置損益、臨時性獲得的補貼收入、新股申購凍結資金利息等的非經常性損益,雖然也是公司利潤總額的一個組成部分,但由于它不具備長期性和穩定性,因而對利潤的影響是暫時的。非經常性損益項目的特殊性質,為公司管理盈利提供了機會,特別應關注的是,有些非經常性損益本身就是虛列的。
虛增資產和漏列負債
多計存貨價值,對存貨成本或評價故意計算錯誤以增加存貨價值,從而降低銷售成本,增加營業利益;或虛列存貨,以隱瞞存貨減少的事實;此外還有多計應收帳款、多計固定資產以及漏列負債等。
資產重組
許多上市公司扭虧為盈的秘訣便在于資產重組。通過不等價的資產置換,為上市公司輸送利潤,目前仍然是利潤操縱的主要手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