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作者:談多嬌 劉龍緣
今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各地封城、居民居家隔離、學校停課,使消費者消費行為產生了重大改變。從全世界范圍看,幾乎所有行業都受到這次疫情的影響,其中旅游、酒店、休閑和零售等行業更是遭受營收盈利大幅度縮水的重創。
疫情產生系列經濟動蕩,如國際金融市場波動、信貸惡化、流動性危機、失業率上升、非必需消費支出下降、庫存水平上升、企業因需求減少而減產等。
經濟次生災害會進一步加重經濟衰退,幾乎所有企業的財務業績都會受到影響。其中,資產減值問題將會成為后疫情時代很多企業必須面對的一個會計問題。
資產減值不可避免
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IAS 36)資產減值準則規定,企業要確保其資產以不超過其可回收價值進行計量。如果資產的賬面價值超過通過使用或銷售可收回的價值,則該項資產應視為已經發生減值跡象,企業應對該資產進行減值測試。
IAS 36涉及的資產范圍很廣,不僅包括以成本價值或者重估價值計量的財產,如廠房和設備、無形資產、商譽,還包括以成本價值計量的使用權資產、投資性房地產和生物資產,以及采用權益法核算的、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但不包括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長期投資(如貸款),這類長期投資屬于IFRS 9(金融工具)核算的范圍。
所謂資產減值,是指企業經營所處的經濟、技術或者法律等環境以及資產所處的市場在當期或者將在近期發生重大變化,從而對企業產生的不利影響。這種跡象產生時,企業需要重新估計資產使用或預計將使用的方式和時間長度。如果是一項閑置的資產,企業需要規劃是終止使用還是在原計劃到期日之前,對其進行重新規劃。
在疫情的沖擊下,一些經濟事項可能會發生資產減值,如其市場對企業產品或服務需求下降,由于供應鏈問題導致的成本增加或業務中斷,客戶取消或延遲訂單交付,客戶要求重大優惠刺激,重要客戶出現財務困難或現金流困難等。
如果發生上述情況,企業就需要對資產進行減值處理。此外,疫情造成的恐慌影響對全球資本市場產生巨大影響,美股數次熔斷,很多企業股價下跌,導致股票投資方的賬面凈資產價值超過市值,也應該根據IAS 36提取資產減值。
由于疫情的影響,除每年常規進行減值測試的商譽和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外,企業還需要對其他資產進行減值評估。在計算可收回價值時,企業一般是通過對估計未來現金流量進行貼現。然而此次疫情如此嚴重,除了要根據實際情況準確預測未來現金流量,還要選擇合適的增長率和貼現率。
在實際工作中,計算資產的使用價值時,很難對企業疫情之后的重組計劃以及能否得到政府補助等不確定因素進行準確預測,從而影響資產價值估計的準確度。所使用的貼現率是根據市場參與者對同等風險投資的預期貼現率來估計的。
此次疫情太復雜,企業管理層很難對資產的可收回價值進行準確估計并制定相應的預算。在對資產的可收回價值進行預測時,最能體現未來不確定性的方法是預期現金流量法。預期現金流量法考慮未來所有的可能性及概率,而不是單純假設其中一種情況發生。
舉例說明:
假設某個資產未來能帶來的現金流量可能是100元、200元或300元,3種情況的概率分別為10%、60%和30%,則未來現金流量的期待值為220(100×10%+200×60%300×30%)元。計算未來現金流量的期待值能全面考慮不同情況出現的概率,比按疫情風險高低來調整貼現率的做法更具有說服力。
計算資產回收價值遵循7個原則
在計算資產可收回價值時,要遵循以下7個原則:
其一,預測的未來現金流量和貼現率是無偏的,不受與資產無關因素的影響。
其二,預估的未來現金流量存在多種可能性,而不是某一確定的預期值。
其三,預測的現金流量是根據報告日的實際情況所做出的對未來的估計,并需要以企業官方認可的財務預算為基礎(財務預算一般時間為5年,在5年內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
其四,由于受到疫情的悲觀情緒影響,企業會對未來年份的未來現金流量估計值采用一個固定的下降率,除非有明確信息表明企業產品或所在行業未來持續走上坡路(即便如此,也不能采用較高增長率,至少不能高于企業產品、所在行業、所處國家或經營所在國以及資產所屬市場的長期平均增長率。事實上,在疫情的影響下,大多數企業會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
其五,要以資產目前的狀況來估計其未來可能帶來的現金流量,在企業尚未規劃對其進行改造或重組前,不能按假定其改造或重組可能帶來的現金流量來計算可回收價值。
其六,可以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為基礎來估計市場貼現率,如果現金流量沒有考慮疫情風險的影響,就根據市場情況對貼現率進行調整后再用于資產估值;如果采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進行估值,則要考慮兩個變量(即無風險率假設和股權風險溢價)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一個變量的變化被另一變量變化所抵銷的程度。
其七,要注意數據的一致性,避免重復計算或遺漏數據。
如果資產減值發生在報告期結束和財務報表宣布發布之間,則企業管理層應考慮該減值跡象是否在報告期結束時就存在。如果是,則應進行減值評估(或繼續減值測試);如果否,則不必進行減值測試(或停止減值測試)。無論何種情況,都要在報告期后將相關信息作為非調整事件進行披露,以免誤導財務報表使用者的決定。
如果資產的減值跡象已經顯現,則企業應假定該資產會減值,從而需要對其使用壽命、折舊額或折舊方法和估計殘值進行重新估計。即使不確認減值損失,報告期末也可能需要對上述項目進行調整。
可以想見,由于疫情沖擊,企業財務信息使用者一定更需要了解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在計算資產減值時,企業要詳細披露計算相關資產的可收回價值時所使用的假設前提,以及估計疫情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時間和程度。除IAS36外,企業還要根據IAS 1:125-133的要求,披露額外的信息(如敏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