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學校高校財務管理論文 > 對改進《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的若干思考

對改進《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的若干思考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邵瑞慶)

《會計學原理》,也有稱為《基礎會計學》 、《初級會計學》 ,是大學會計學專業學習的先導課程,也是將一名普通的大學學生領入會計知識殿堂的入門課程或啟蒙課程,《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的效果不僅對學生掌握本課程的知識具有重要的影響,而且對后續的會計學專業課程的學習,乃至對會計學專業學生的終身學習產生長遠的影響。
會計被認為是一種管理的工具、是一種提供信息的技藝、是一個經濟信息系統或者是一種管理活動[1],會計學科具有獨特的理論、方法與技術體系,對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除了所有課程教學所存在的共性之外,還存在著一些特性,把握會計專業課程教學的特性,是有效進行大學會計學專業的教學,培養高素質會計專業人才的關鍵。《會計學原理》課程作為會計學專業學習的先導課程,其教學必然地存在著會計學專業教學的這些特性,并且對如何根據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特征有效地實施會計學專業課程的教學起著引導性與開創性的作用。
本文首先闡述《會計學原理》課程在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然后探討《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構成以及教學方法,并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為改進《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提出一些見解。
一、《會計學原理》課程在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
會計作為管理經濟的一種必要手段或直接作為經濟管理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世界范圍形成了一種專門的職業。大學的會計學專業根據會計職業人才培養的需要而設立,會計高級專門人才所需的知識結構與要求也就決定了大學會計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大學會計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一般有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所構成,目前國內外大學會計學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構成一般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可以看出,大學會計學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圍繞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學→高級財務會計學這一主線,配以其他的會計學分支課程構成。大學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鮮明特點是:各門課程之間具有一定的層次結構關系,表明著會計專業高級人才所需的知識結構層次;各門課程之間具有嚴謹的推進關系,例如《中級財務會計學》課程必須以《會計學原理》課程為基礎,《高級財務會計學》則又必須以中級財務會計學為基礎;各門課程之間具有一定的交叉關系,例如《中級財務會計學》、《成本會計學》與《管理會計學》等課程都有關于成本核算問題的內容,雖然各門課程具有各自的側重點,但存在著內容交叉。大學會計學專業核心課程體系中各門課程之間的這種關系在大學經濟門類與管理門類的其他專業核心課程之間,體現的就不是那么明顯與清晰的,也由于大學會計學專業核心課程之間的這種關系的存在,目前在世界范圍各大學會計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基本一致與相對穩定的。
根據大學會計學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的構成,《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
1.會計作為一種專門的職業,有其顯著的職業特征,從事會計職業的人員需要有一種從事會計職業所需的思維方式與職業操守,這種會計職業思維與職業操守是在《會計學原理》課程的學習時開始建立起來的。
2.《會計學原理》課程作為學習會計學專業其他課程的先導課程,在內容的選取上需要進行仔細的考慮,使其為學習其他會計專業課程奠定基礎。
3.會計作為一種管理經濟的一種專門手段或管理經濟的一種專門方法,其課程的教學方法有別于其他經濟管理專業的課程,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中就應體現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的特點,并能夠形成對所有會計學專業課程都是適用的教學方法。
4.會計學專業課程之間所存在的關系以及會計學專業課程的教學特點,學生對會計專業知識的學習、思考、理解、應用等習慣在進行《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時逐步形成,《會計學原理》教學的實施影響著學生對所有其他會計學專業課程的學習。
二、《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的
課程的教學目的是組織進行一門課程的教學工作所要達到的目的,是確定課程教學內容構成、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通常應在課程教學大綱以及課程簡介中予以明確。關于《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的在各大學應該是基本一致的,但根據筆者對一些大學會計學專業《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目的的調查,存在著較大差異。例如:
1.僅從學生應掌握的課程內容來闡述的,認為《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的是“系統地講授會計學的基礎理論與方法”[2];“以會計要素為主線,以會計核算程序為輔線,介紹會計的基本原理、基本技巧和基本方法”[3];“以原理的說明為主,不拘泥于一時的制度,從學生的學習規律出發,并按照教學的基本規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介紹會計學的基本原理,會計的基方法和基本程序,突出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練運用各會計核算方法”[4]。
2.不僅從學生應該掌握的課程內容,而且從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甚至與學生未來工作的關系來闡述的,認為《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講授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為進一步學習《財務會計學》等后續課程奠定基礎”[5];“使學生通曉會計學的基本知識,會計信息的生成機制,學會會計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術,為學習后續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6];“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會計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以及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會計基本操作和應用技能、會計組織與管理基本內容,為后續會計學、財務管理和審計學專業課程的學習、相關實驗課程的教學,乃至為學生今后從事經濟管理工作奠定基礎”[7]。
3.從學生應明確的會計的作用、職能、目標方面來闡述的,認為《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的是“旨在使學生了解會計是企業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握會計的核算和監督職能,掌握會計的目標是向投資者、債權人等提供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以便充分發揮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職能作用,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服務”[8]。
上述列舉的有關高校會計學專業《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標存在的差異,表明著關于《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的需要進行探討,取得共識。筆者認為,作為一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就是通過本門課程的教學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以及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所起的作用。通過《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包括兩部分:一是會計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二是會計工作的組織、會計的基本規范和會計信息的生成機制。《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在整個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作用只有一個:為后續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奠定基礎。因此,《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是:通過《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會計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會計工作的組織、會計的基本規范和會計信息的生成機制,為后續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奠定基礎。
三、《會計學原理》課程的內容構成
關于《會計學原理》課程的內容構成,是高等院校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中一直探討的問題之一。《會計學原理》課程的內容構成可以通過《會計學原理》教材的內容構成來反映。從總體上看,國內目前的《會計學原理》教材內容構成有四類:
1.比較傳統的并且普遍使用的內容構成,主要是根據會計的基本概念、薄記原理、利潤表與資產負債表信息的生成、會計工作的組織來確定內容的。如上海財經大學會計系列教材《基礎會計》由緒論,賬戶和復式記賬,會計循壞,賬簿的發展,會計憑證,實地盤存和永續盤存,對賬和編制會計報表,費用的歸集和營業收入的確認,權責發生制和賬項調整,成本結轉和利潤確定,所有者權益,工作底稿和會計報表,賬務處理程序,會計工作的組織,會計電算化等十五章內容構成[9];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列教材《初級會計學》,會計處理方法,會計科目與賬戶,復式記賬原理及其應用,會計憑證,會計賬薄,成本計算,編制報表前的準備工作,財務報告,會計核算組織程序,計算機會計的特點,會計工作組織等十二章構成[10]。
2.主要根據會計的基本概念、薄記原理、利潤表與資產負債表信息系統的生成、會計監督制度與會計工作規范來確定內容的。如廈門大學會計系列教材《會計學原理》由總論,設置賬戶與復式記賬,會計憑證與賬簿,會計循環,利潤表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資產負債表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企業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會計工作規范,電子計算機在會計中的應用等九章構成[11]。
3.從企業的角度,主要根據會計的基本概念、會計的基本程序與方法知識及其應用、會計基礎工作和會計規范體系、以及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來確定內容的。如21世紀會計學教材《會計學原理》由企業綜述,會計學科與會計職業綜述,會計基礎理論,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會計基本程序與方法,企業經濟活動的日常會計記錄,企業主要經濟活動的會計核算,企業經營活動的綜合反映——會計報表,會計基礎工作,會計規范體系,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等十章內容構成[12];東北財經大學會計系列教材《基礎會計》由總論,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會計核算基礎,賬戶與復式記賬,制造業企業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賬戶的分類,成本計算,會計憑證,會計賬薄,財產清查,財務報告,會計核算組織程序,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電子計算機在會計工作中的應用,會計規范體系,會計工作組織等十六章內容構成[13]。
4.一種比較新穎的內容構成,主要以會計信息為核心,根據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記錄和會計報告這一主線來確定內容的。如21世紀普通高等學校會計系列教材《會計學原理》由會計的性質,會計信息,會計要素,賬戶與復式記賬,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報告,會計規范,綜合案例——以中國企業為例等十章內容構成[14]。
上述四類《會計學原理》的內容構成,盡管一些內容的提法、前后安排順序不同,但沒有實質性的區別。每一類都有會計薄記、會計主要報表信息生成的內容,體現了上述《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目標所要求的通過本課程教學使學生掌握“會計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精神,但對于《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目標所要求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會計工作的組織、會計的基本規范和會計信息的生成機制”方面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例如,上述第一類內容構成,包括了會計工作的組織問題,但沒有涉及會計規范或會計工作規范問題;第二類、第三類與第四類內容構成,包括了會計規范或會計工作規范問題,但沒有涉及會計工作的組織問題,其中在會計規范或會計工作規范內容闡述中,僅有《會計學原理——21世紀會計學系列教材》等少數教材論述會計職業道德問題。另外,關于會計學的基本概念方面,各本教材之間的差異較大。
根據前面所提出的《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的,筆者認為《會計學原理》課程應該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其內容構成為:
1.會計學的基本概念方面,包括會計的性質,會計的產生與發展的背景,會計的職能與目標,會計的學科分支與大學會計學專業的專業課程體系,會計的基本假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會計的基本程序與方法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讓學生明確會計是怎樣一種活動,其產生與發展的動因是什么;對會計學科分支以及大學會計學專業的專業課程體系有一個總體上的認識;對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會計等式→會計程序→會計方法這一會計理論結構建立起初步的概念。其中,在關于會計學科分支的內容中,應該明確《會計學原理》課程主要從公司制企業財務會計的角度論述會計學的基本原理。對于這一點,在目前大多數《會計學原理》教材中是不明確的,造成學生在后續財務會計、管理會計或稅務會計乃至非營利組織會計等不同課程學習中的一些概念混淆。
2.會計薄記原理方面,包括賬戶設置與復式記賬方法,會計憑證的填制、審核與傳遞,會計賬薄的設置、登記以及對賬和結賬,會計核算程序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讓學生具備賬戶設置與復式記賬方法的知識,熟練掌握由會計憑證填制到會計賬薄對賬和結賬的整個會計薄記技能。其中,在會計核算程序內容中,在介紹不同的會計核算程序后,應該介紹電算化會計的核算程序,以避免學生接觸會計核算實務時與所學的不相同的感性認識,因為目前大多數企事業單位都已實現了會計工作的電算化。
3.財務會計報告方面,包括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要求與編制前的準備工作,資產負債表、利潤表與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原理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讓學生了解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與現金流量三類會計信息的生成機制,初步掌握資產負債表、利潤表與現金流量表的編制方法。其中,關于財務會計報告編制前的準備工作內容中,需要論述財產清查的有關內容,讓學生建立起任何會計信息是可驗證的,即賬實相符、賬證相符與賬賬相符的觀念。
4.會計工作組織方面,包括會計工作管理體制,會計機構與人員配置,會計職業,會計人員素質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會計工作是如何運轉的,對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素質要求以及工作關系環境具有初步的認識。其中對于會計職業及其特征應予以客觀的介紹,對于會計人員的素質應提出較高的要求,因為通過對其的了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5.會計規范方面,包括會計規范的性質與體系構成,會計法律規范,會計核算規范,內部會計控制規范,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等。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會計作為一個人造系統,受到多緯度的會計規范制約;讓學生具備作為會計核算依據與會計行為依據的初步的會計規范知識。按規范辦事是每一位從事會計職業的人員必須具備的觀念,因此,在《會計學原理》課程內容中必須包括會計規范的內容。其中關于會計規范體系的構成,需要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會計規范之間的相互關系;關于會計核算規范,主要論述會計準則的基本框架,讓學生建立起會計核算的技術標準的概念;關于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應該從建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意義、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以及施行機制等方面進行重點闡述,讓學生從學習第一門會計課程開始,接受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熏陶,并逐漸形成牢固的會計職業規范約束觀念。目前我國為數不少的高校會計學專業的《會計學原理》課程中不安排有關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是不妥當的。
四、《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學任務所采用的教學程序與教學手段,對于一門課程的教學實施及其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會計學專業課程不僅具有其特定的理論、方法與技術體系,而且有其職業特征,表明著會計學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也應有其特性,《會計學原理》課程作為會計學專業課程的入門課程,其教學方法的實施及其效果尤其顯得重要,是值得研究與探討的。
1.關于《會計學原理》課程內容的教學順序。《會計學原理》課程是會計學專業的入門課程,可以說,在學習《會計學原理》課程之前,學生對于會計的理論、方法以及技術一般是不了解的,如何讓學生逐漸進入會計學課程的學習角色,如何使學生適應會計學課程的學習,如何引導學生進入會計學的知識殿堂,《會計學原理》課程內容的教學順序是至關重要的。筆者認為《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順序可以為:首先應向學生講解會計學的基本概念,讓學生建立起對會計學科體系的一個初步概念;然后講解薄記原理,讓學生掌握會計記賬的基本方法與程序;而后講解資產負債表、利潤表與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原理,使學生對會計信息系統的生成機制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再后講解會計工作的組織,讓學生了解會計工作是如何運轉與管理的;最后講解會計規范,使學生樹立起任何會計工作與會計行為都必須遵循一定的標準的觀念。這種教學順序是傳統《會計學原理》教材采用的內容編排順序,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是有利于學生學習與理解的。上述21世紀普通高等學校會計系列教材《會計學原理》在論述會計的基本概念與薄記原理后,按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報告這樣的順序講解會計信息的生成機制,盡管結構新穎,但不利于學生對一些會計基本知識的理解,對一些必須掌握的會計憑證的填制、審核與傳遞,會計賬薄的設置、登記以及對賬和結賬,會計核算程序等會計基礎知識可能被疏忽。如果教學的對象已具備一定的會計知識,則按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報告這樣的順序講解會計信息的生成機制可能效果較好,有利于對會計信息認識的深化。
2.關于《會計學原理》課程內容的重點講授與一般講授。作為會計學專業課程的入門課程,《會計學原理》課程中有些內容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后續課程的學習是以這些內容為基礎的;而有些內容則學生有一般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概念即可,這些內容在后續課程中會作進一步的講解以至學生最后能夠把握這些內容。筆者認為,在會計學的基本概念方面,關于會計的性質、會計的職能與目標、大學會計學專業的專業課程體系、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會計的基本程序與方法等內容是學生在學習《會計學原理》課程時就必須掌握的,而會計的學科分支、會計的基本假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等內容則作一般的理解即可,因為在后續的《中級財務會計學》等課程中還會涉及與進一步進行認識;在會計薄記原理方面,對所有的內容應該進行較為詳細的講授,要使學生熟練掌握由會計憑證填制到會計賬薄對賬和結賬的整個會計薄記技能,因為在會計專業的后續課程中一般不會再講授會計薄記的內容,但這些后續課程的學習則需要會計薄記知識為基礎;在財務會計報告方面,可以對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要求與編制前的準備工作,以及資產負債表、利潤表與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原理進行一般介紹,使學生對會計信息的生成機制形成初步的概念即可,因為在后續的《中級財務會計學》等課程中還會作深入的分析與講授;在會計工作組織方面,對于會計工作管理體制、會計機構與人員配置等作一般的介紹,使學生有一個了解即可,而對會計職業、會計人員素質等內容則要進行重點講授,讓學生對自己未來從事的職業、要求等要有充分的認識;在會計規范方面,對于會計規范體系的構成以及會計的核算規范與內部控制規范可作一般講授,使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概念框架即可,在后續的《中級財務會計學》等課程中還會作深入的講解,但對于會計法律規范與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則需作重點講授,使學生在學習會計專業課程之初就形成會計的法制觀念與職業道德觀念。
3.關于《會計學原理》課程講授中點、線、面的結合。這里的“點”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知識點,“線”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知識點的連接,“面”則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由不同知識點的連接所構成的知識體系。通過課程講授中點、線、面的結合,可以促進學生系統的掌握所學的知識。例如,在講授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時,首先要講授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記錄與會計報告等知識點,然后將這些會計核算基本程序的知識點連接起來,就形成了會計核算基本程序的線;在講授會計核算方法時,首先要講授設置賬戶、復式記賬、填制與審核會計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財產清查與編制財務會計報告等知識點,然后將這些會計核算方法的知識點連接起來,就形成了會計核算方法的線;再把會計核算基本程序的線與會計核算方法的線根據其關系連接起來就構成了會計核算程序與會計核算方法如下圖所示的會計核算的知識體系的面[15]。通過點、線、面的結合,不僅可以使學生鞏固已學過的知識點,還可以加深對已學過知識點的理解,并形成完整的概念體系,達到系統掌握會計核算基本程序與會計核算方法的知識。實質上,在會計學課程教學中,常常采用賬戶之間關系的圖示結構來反映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就是關于經濟業務會計處理的點、線、面的結合。會計學的是一門知識結構極為嚴謹的學科,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在會計學課程的教學中要應用點、線、面結合的方法,而這種知識的講授方法與學習方法則在《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中就應形成。



4.關于《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任何課程能否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會計學所包含的內容既有薄記、根據會計準則或制度規定進行會計業務處理與編制會計報表等比較淺易的技術與方法,也有根據會計準則的原則規定對某一項業務作出職業判斷進行會計政策選擇、對會計準則未作規范的新發生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處理、對違背會計職業道德操縱利潤的行為及時發現等需要較長時期的學習才能掌握的理論與方法。作為會計學專業的入門課程,《會計學原理》主要講授基礎的會計技術與方法,會容易造成學生認為會計學的方法就是依樣畫葫蘆,簡單重復的錯覺而失去學習的興趣。一旦失去了對《會計學原理》課程的學習興趣,可能對整個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習帶來消極影響。為此,在《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中應該注意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要向學生介紹會計學科的性質、學科體系及其在整個經濟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會計信息的生成機制及其經濟后果等,激發起學生刻苦學習、全面掌握會計的方法與技能的欲望,使學生形成善于思考、積極探索會計知識體系的精神,具有樂于從事會計職業的意愿、成為一位具有高超會計技術的會計高級人才的追求。顯然,案例教學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的手段。通過精心準備的案例,不僅使學生增進對一些會計概念的理解,而且還可以使學生了解當前國內外所發生的一些重大會計事件及其帶來的影響,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習的視野是十分重要的。
5.關于《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中對學生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與誠信品格的塑造。會計職業判斷是會計人員在會計準則等規范的約束下,根據企業的理財環境和經營特點,應用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對會計事項處理和財務會計報告編制應采取的原則、方法、程序等方面進行的判斷選擇[16]。會計信息的生成直接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強弱是一個會計人員綜合素質的全面體現,它不僅需要會計人員具有全面的會計理論知識和會計方法技術,而且需要會計人員對企業客觀經濟環境的準確把握,同時還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實質上,會計學專業的課程教學主要是圍繞學生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而展開的。在《會計學原理》課程講授會計的基本概念以及會計信息的生成機制時,就應開始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會計職業判斷意識與思維,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標準和職業道德操守觀念。這樣經過后續會計學專業課程教學對會計職業判斷意識與思維的再熏陶,經過誠信品格的再塑造,才能使學生具備良好的素質,真正勝任會計工作。《會計學原理》課程是會計學專業的入門課程,同時也是會計學專業學生會計職業判斷意識與思維的初步建立階段,因此,在《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中,特別是在講授會計的基本概念以及會計信息的生成機制時,必須注意學生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與會計誠信品格的塑造。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