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資委總會計師沈瑩30日在《中國管理會計》創刊論壇上表示,央企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提質增效攻堅戰過程中,積極引入先進的管理會計工具,在全民預算管理、成本費用控制、資金管理與績效管理四個方面取得成功經驗。目前有72家央企成立了財務公司,多數企業的負債率穩步下降,償債能力穩步增強。
沈瑩介紹,第一,以資源高效配置為目標,探索建立全預算管理體系。各央企按照全面預算管理要求,不斷改進運算流程和方法,加強信息系統建設,加強運算管理執行、跟蹤分析和績效考核,有效促進企業資源配置和運行效率的提升。第二,持續開展成本管控,努力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國資委大力推動央企開源節流、降本增效,要求央企樹立“一切成本皆可控”的理念,持續開展成本管控專項行動。第三,加強資金經營管理,探索穩健高效的資金配置機制。各央企依托財務公司和資金集中管理中心等平臺的資金池,不斷提高資金統一運作的水平。目前有72家央企成立了財務公司,多數企業的負債率穩步下降,償債能力穩步增強。第四,不斷完善績效管理體系。自2009年國資委對央企實行經濟增加值考核以來,絕大多數企業探索建立了集團內部增加值考核體系。
財政部部長助理許宏才在會上表示,財政部于2016年10月印發了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對加強管理會計執行體系建設、推進管理會計廣泛應用、提升管理會計效能等做了進一步的要求。而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圍繞管理會計理論指引、人才隊伍、信息化和資源服務的“4+1”體系,主導建立若干家管理會計創新中心,推動管理會計研究運用轉化;系統研究合格的人才所需的能力和支持機構,力爭到2020年培養3萬名左右具有理財能力、管理能力和決策能力的高級管理會計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