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正大力推進的“一帶一路”戰略,將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之一。會計作為沿線各國和地區的“通用語言”,堪稱“一帶一路”戰略推進過程中的“基礎設施”,其重要性正日益凸顯。在我國財政部門的努力下,一套成體系的會計基礎設施框架正呼之欲出。
近日,在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召開的“‘會計基礎設施’助推‘一帶一路’戰略”研討會上,財政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趙鳴驥指出,會計是推動國際經濟往來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他建議,會計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強對沿線國家會計準則建設的系統研究,加強培養國際化會計人才,加強沿線國家會計界溝通交流機制與平臺建設,為“一帶一路”建設更好地出謀劃策。
了解會計差異采用適當做法
會計基礎設施是指一個完備的會計體系,包括會計準則體系和會計人才培養體系以及會計監管體系,是一個社會有序開展會計工作的重要基礎。會計基礎設施在助推“一帶一路”方面發揮的效能,得到了各界的期許。
構建適應于“一帶一路”戰略的會計基礎設施并不容易。面對會計體系的差異,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會計體系的互聯互通,為區域內的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提供便利條件,進而實現共同發展、包容發展,是會計界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院長李扣慶認為,如果缺乏強大的會計基礎設施支撐,會計信息就可能失真、不完備且缺乏時效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達60多個,其經濟發展水平和民族文化差異巨大,使用50多種官方語言、10余種會計準則,會計基礎設施完備程度差異明顯。這種差異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稅收和資本融通問題,可能成為“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經貿和資本合作的重要障礙。
作為落實“一帶一路”戰略企業中的先行者,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承接了150多個國家的項目。其執行董事傅俊元認為,企業“走出去”必須要關注會計差異與協調。他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會計體系不盡相同,企業財務報告要分別滿足我國和所在國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一般會有兩種方式進行處理,即一套賬和兩套賬。”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傅俊元建議企業選用兩套賬的模式。他分析說:“一套賬的優勢在于企業財務工作量比較少,僅需根據兩國的會計準則差異進行調整,但存在調整過程中遺漏和差錯的風險。兩套賬雖說成本相對較高,但可以最大限度地規避會計和稅務風險,避免企業蒙受不必要的損失。”
財政部會計司副巡視員、中國會計學會秘書長王鵬認為,在現有的情況下,財務報表最好還是按照兩套賬的模式來進行處理,避免因會計差異導致各類風險發生。他還表示,中國會計學會要發揮智庫作用,充分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會計準則、制度,為企業“走出去”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議。
了解稅收制度規避稅收風險
良好的稅收環境是建設會計基礎設施的重要支柱。由于各國稅收制度、稅收征管和稅收文化等方面差異較大,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及從事跨境業務的企業,常常面臨著不可忽視的稅收風險。
聯合利華北亞區財務副總裁吳莉敏認為,對于跨國企業而言,稅收方面存在兩個挑戰:第一個是如何在每個地方做到合規,第二個就是避免雙重征稅。
“為此,企業要做好以下準備:了解當地環境、法規和管理體制;建立專業的稅務團隊,應對跨國關聯交易、跨國收購等復雜稅務處理;建立關聯交易的合規體系;提升所在國稅制改革等突發情況的應對能力。”吳莉敏分析說。
這其中,轉讓定價風險是每個跨國企業不可避免的風險。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青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對轉讓定價的規定不一,某些國家對轉移利潤不僅要求補稅、加滯納金,還要處罰。這就要求“走出去”企業吃透所在國的制度規定。
對于企業該如何正確應對稅收風險,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副教授佟成生表示,應對稅收風險的正確路徑是制度、企業和稅務部門三管齊下、統一發力,完善國內和國際稅收制度,做好頂層設計;企業要積極應對,防控稅收風險;同時要發揮稅務部門力量,通過國際稅收協調來解決問題。
轉變思路充分利用資本市場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必然催生越來越多沿線國家企業間的跨國并購和跨境融資活動,也必然要求各國相關機構之間加強會計、稅收、金融等政策方面的協調,為資金在區域內融通提供便利的條件。
亞洲開發銀行金融合作與一體化顧問赤松范隆表示:“無論是基礎設施 的融資、互聯互通,還是相關產業鏈的構建,都離不開債券市場的發展。資金融通需要加強金融監管的合作,吸引一批高質量的債券發行商到中國發行債券。因此,建立一套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的信用體系十分必要。”事實上,內地企業在融資方面可以轉換思路,充分利用香港資本市場搭建境外融資平臺。
中金國際香港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陳永仁認為:“在香港上市可以拓寬企業海外融資渠道、豐富資本運作方式、打造國際化品牌、優化治理結構,對于工程項目及礦業公司更加便利。這對‘一帶一路’項目融資有很大幫助。”同時,文化的交融與溝通在“一帶一路”戰略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巴基斯坦中國學院執行總監穆斯塔法·海德·薩義德表示,文化交流是經濟交流的基礎,只有雙方充分了解彼此的文化,才更容易加深合作。該學院致力于提升巴基斯坦民眾對“一帶一路”戰略的看法,使之更好地融入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
在中巴經濟走廊建設中,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可以說是主力軍。其總會計師董付堂介紹,除了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業務以外,中國路橋還在海外打造經濟特區和自貿區等,深化產業產能合作,加強貨物流通。他提醒企業要時刻警惕風險問題,加強中資企業相互之間的合作共贏,重點關注海外政治和安全風險、雙邊投資合作保險協定、融資匯率風險以及稅務風險等。
同時,一些服務機構也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比如,浪潮集團就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培訓了超過1萬名IT專業人才,以互聯、共享、智能為目標,為沿線企業構建“智慧大腦”。
“信息化手段可以更好地提升企業效率。”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興山認為,企業云技術的應用打通了信息系統、實現了互聯互通,只有如此,才能使得數據流、信息流、物流真正實現智能化。
德勤早在2013年就成立了德勤中國服務組,在全球150多個國家擁有總計600人的團隊,能夠精準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德勤中國副CEO蔣穎表示,德勤有可靠的咨詢團隊,已經幫助不少“走出去”的企業建立了海外業務管理架構,還幫助他們提升產業鏈、融資和整體風險管控能力,培養國際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