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高級經濟師論文 > 農村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的問題與探索以浙江省臨安市為例

農村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的問題與探索以浙江省臨安市為例

臨安電子商務起步于農村,解決了農產品的銷路瓶頸問題。近幾年,以阿里、京東、蘇寧等為代表的電商平臺將目標瞄準涉農電商業務,將服務網點向農村全覆蓋,使得農村電商以星火燎原之勢蓬勃發展。2014年,臨安的農村網店數量達1100多家,年銷售額超兩千萬元的有十多家,其中一家年銷售額已突破一億元。這表明,從總體上看農村電子商務并不是偶然性和小規模的經營活動,其存在的稅收征管漏洞造成了巨大的稅收流失,對稅收征管體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筆者將把研究重點放在對農村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上,討論農村電子商務稅收征管的難點,并提出可行性建議。


一、臨安市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及稅收征管情況

臨安市在“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百家縣”中排名32位,是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市和全國首批阿里巴巴集團農村淘寶“千縣萬村”項目入駐縣市,有4個村成為全國百強“淘寶村”,1個鎮成為全省首批“淘寶鎮”。電子商務發展已初步形成了電子商務產業園、中國堅果炒貨食品城和電子商務專業村分工協作、配套發展的格局。臨安市電子商務起步于農村,以堅果炒貨產品為特色,逐步向二、三產業延伸。2014年,全市農產品網絡銷售額超18億元,同比增長80%,帶動農民增收2億元。同時,工業領域實現電子商務銷售額超過60億元,成為部分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舉措。其中,白牛村作為四大“中國淘寶村”之一,電子商業行業的崛起為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7年白牛村誕生了第一家電子商務戶,發展至今,全村已有50余家從事電子商務,并成立了白牛電子商務協會,其中會員47家,并吸收了外村電子商務農戶入會。

近年來,白牛村依托豐富的農特產品資源,在村委會和電子商務協會的帶動下不斷促進網商與物流公司、包裝工作的統一合作,并不斷爭取各式網商活動來提升銷售,開展信息共享,提升服務質量,組織商戶參加農村電子商務技能培訓,有效地促進了白牛村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帶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14年度全村電子商務銷售額超2億元。其中年銷售超2000萬元的電商有4家,500萬元至2000萬元的電商有4家,絕大部分電商年銷售也基本達百萬元。僅2014年11月11日(“雙十一”)一天,全村銷售額就超1200萬元,4家電商經營戶更是日銷超百萬元。筆者對臨安轄區內幾戶大的電商經營戶進行稅收摸底調查,卻發現其稅收征管狀況不容樂觀,由于電子商務的特殊性,申報管理、稅款征收同實際經營狀況都存在較大的差異。以臨安某食品有限公司為例,該企業2014年電子商務銷售額已超2000萬元,已初具規模,但根據稅務信息系統顯示,該企業管理方式為所得稅核定征收,2014年度申報銷售額187萬元,繳納各項稅費4.6萬元。與此同時,近幾年開始涉足電子商務的工業企業——杭州某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實現電子商務銷售1000多萬元,2014年銷售額超3000萬元,線上線下銷售額全部確認收入并申報入庫。

二、臨安市農村電子商務稅收存在的問題

臨安市嚴格按照相關文件要求,對農戶網上銷售自產農產品免征增值稅和所得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于電商在網絡銷售的自產農產品和收購農產品較難界定,導致難以確定計稅收入。此外,絕大部分的個體農村電子商務店家均未辦理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后續的稅收征管和政策落實也很難操作。農村電子商務的虛擬性、無形性、隱秘性,導致其與傳統稅務征管不相符。傳統的稅收征管從稅務登記、賬簿憑證管理、納稅申報、發票管理到稽查評估等,稅務機關都可以實時實地掌控,而沒有實體機構的電子商務導致了傳統稅務監管的失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稅務登記監管失靈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網絡商品交易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規定:“通過網絡從事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的自然人,應當向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提出申請,提交其姓名和地址等真實身份信息。具備登記注冊條件的,依法辦理工商登記注冊。”但是該辦法對“具備登記注冊條件”并無進一步解釋,也并未強制要求電子商務經營戶進行工商與稅務登記,其登記與否完全取決于個人意愿。經營戶只要繳納一定的注冊費,就可獲得自己專用的域名,在網上從事一定的商貿活動和信息交流,根本不需經過工商稅務登記。此外,電子商務主體交易活動可以隨時開始、隨時中止、隨時變動,其經營活動表現出極大的隨意性,這使得傳統稅務管理捉襟見肘。此外,征稅主體的不清晰、征稅對象的不明確、納稅地點的不確定、納稅期限的難操作性、納稅環節的難判斷性等都對電商經營戶的稅務信息登記帶來困難。

(二)無紙化交易難以檢查在傳統交易方式下,納稅人經濟信息的載體是納稅人的真實合同、賬簿、發票、往來票據和單證等。而電子商務是一種無紙化交易,電子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得交易記錄以電子形式出現,如通過電子數據交換系統生成發票,通過電子資金轉賬系統生成電子匯票。電子賬簿、憑證卻可以輕易地被修改,且不留下任何痕跡、線索,使傳統的憑證追蹤審計失去了基礎,使得納稅人和稅務機關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更加突出。加之數據信息加密技術在維護電子商務交易安全的同時,也將增加稅務機關掌握納稅人交易內容及財務信息的難度,從而成為納稅人掩藏交易信息的手段和企業偷漏稅行為的天然屏障。傳統交易活動中,交易雙方的銀行賬戶處在開戶銀行的普遍監督之下,其銀行結算賬戶的開立、使用、注銷都有一定程度的監控和管理,而電子支付的廣泛應用使得電子商務下的賣家和買家的大額交易也可以匿名和保密,無法追蹤資金流,對稅務檢查造成了巨大的困難。再者,農村電商一般面對的都是零散的個人買家,賣家不開具發票以及買家不索取發票的問題更加嚴重,進一步阻礙了稅務機關通過發票管理進行稅務檢查。

(三)收稅管轄權難以界定電子商務交易改變了傳統交易運營主體注冊地、商品或服務提供地、商品或服務消費地一致的情況,如何厘定納稅地點出現了爭議。現行稅制對納稅義務人主要通過住所和營業地行使稅收管轄權。而電子商務企業,由于交易活動沒有固定的物理交易場所,納稅地點也變得十分靈活和隱匿,稅務機關無法像對傳統交易活動那樣準確地確認納稅人的經營地或納稅行為發生地,也就無法準確行使稅收管轄權。再者,電子商務經營者數量多、交易范圍廣,與傳統經營模式相比,電子商務中經營者、貨物、交易三分離,電子商務究竟應在商品或服務提供地納稅,還是在商品或服務消費地納稅,抑或在電子商務網站注冊地納稅仍存在很大爭議,稅收收入的地域歸屬難以劃分。

三、做好農村電子商務稅收管理的可行性建議

(一)完善電子商務稅務登記等制度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如《電子商務法》《電子商務稅收管理辦法》等,對電子商務征稅進行明確。充分發揮電子商務運營商的規范效應和約束力,可以規定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在商品上架之前,必須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稅務登記,獲取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并要求申請人提供工商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傳真件,并向工商機關和稅務機關進行驗證。對于自建網站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將稅務登記在網站上永久展示,對利用第三方專用電子商務網站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的,在商家介紹處展示稅務登記信息,推行實名制個人電子商務經營等,完善電子商務條件下的稅務登記制度。

(二)建設電子商務稅源管理云平臺基于云計算中心平臺,利用電子商務數據搜索引擎,采集國內電子商務網站經營數據,準確捕獲企業交易信息,分析各種電子商務平臺的交易規則,通過對采集數據的清洗和規則轉換,進行大數據處理,將交易信息進行篩選和整合,建立起資料完整、格式統一的企業電子商務涉稅經營數據庫。利用企業電子商務涉稅經營數據與稅務系統數據的比對分析功能,通過關聯企業稅務登記、納稅申報、資格認定、發票購買等稅務系統已經掌握的數據,建立分行業、分地域、分企業、分產品的數據分析模型體系,將比對出的異常數據進行風險預警應對,構建起電子商務的稅源專業化管理平臺,為稅源管理的規范化、專業化、精細化提供基礎操作平臺。

(三)加強電子商務交易專用發票管理借助“金稅三期”工程推行電子發票為契機,大力探索電子發票應用,通過《稅收征管法》《發票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賦予電子發票與紙質發票相同的法律效力。制定專門的《電子發票管理辦法》,規定電商每一筆業務都必須開具電子發票,并結合電子發票的特點,就其取得、開具和保管做出明確規定,便于具體操作。構建全國統一的“電子發票服務平臺”,實現“以票控稅”向“信息管稅”的根本轉變。

(四)建立自產自銷農產品信息數據庫以自產自銷產量核對自產自銷發票開具量,最大限度地杜絕虛開現象。對區域范圍內所有利用電子商務平臺銷售自產農產品的農戶的農產品信息數據庫按年采集和維護,內容包括農戶姓名、家庭成員、耕地(水面、牧場等)面積、預計年產量,在收獲季節根據各地的收成,將預計年產量乘以一個浮動系數來確定實際產量,以實際產量作為各農戶出售農產品數量的基數。所有電商銷售的農產品的信息都要與之核對。數據庫里沒有記錄的農戶出售農產品和超基數出售農產品都應由稅務機關進行檢查。這樣以農產品的源頭信息來確定自產自銷的真實性,最大限度地壓縮弄虛作假的空間。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