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 花
為全面了解我市中小企業對企業風險防范意識、應對風險的技能和能力,課題組針對我市民營中小企業風險防范預警狀況的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1]。依據調查結果,客觀分析了我市民營中小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和水平,從總體看,我市民營中小企業初步具備了應對企業風險的意識和能力,但是,仍有一部分企業在應對企業風險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調查企業基本概況
調查結果顯示,從產業分類看,我市從事二產業的企業120戶,占64.5%,其中機械加工制造類企業最多,占二產的72.5%;從事生活性服務業為36戶,占三產的54.5%。表明我市中小企業主要分布在基礎行業,產業層次不高,競爭較為激烈。從企業成立時間看,成立5-10年的企業數量最多,為69戶,占37.1%。從中小企業發展的周期性看,有83.3%的企業已經度過了企業發展的新生期階段,企業發展的穩定性較好。從企業經營狀況的自我評價看,有50.5%企業認為經營狀況好。從對欠賬企業了解情況看,有68.3%的企業對欠賬企業是有了解的,表明對企業資金的流向、用途有比較清楚、準確的掌握和了解,但是,風險較大。
二、企業市場風險預警能力分析與評價
(一)企業內部風險可控分析與評價
企業內部要素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不僅關系到企業發展的平穩性、成長性和可持續性,也關系到企業的發展動力和創新程度。若企業內部要素形成風險則對企業產生巨大阻力和破壞力。調查結果顯示,針對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對國內企業發展產生的影響看,我市中小企業依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風險。
1.企業內部管理指標總體向好,但個別問題突出。調查結果顯示:84.4%企業不存在勞工抗議、抗爭事件;76.7%企業能夠很好地解決勞資糾紛問題;52.7%企業不存在適任員工招募與留用難的問題;64%企業員工具有敬業精神和忠誠度;76.9%企業認為企業不存在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的企業風險;71%企業認為企業不存在研發能力弱小造成的企業風險;65.1%企業認為不存在人脈網絡成本高的風險。
2.企業人才激勵機制較為健全,但受危機影響員工流失現象較為嚴重。調查結果顯示,61.8%企業建立了較為健全的后備人才培養機制;81.7%企業制定了較為完善的員工激勵機制;只有69.9%企業的員工薪酬競爭力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78.5%的企業的員工流失率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只有60.%的企業的員工流失率高于2008年金融危機前。
3.與2008年金融危機前比較,企業效益略有下滑,企業財務管理狀況參差不齊。調查結果顯示,仍有部分企業沒有健全的財務制度、沒有專職會計。72.0%的企業有專人負責合同管理及賬款催收;77.4%的企業對應收賬款有流程化的管理制度;僅有48.9%企業的銷售利潤率高于2008年金融危機前;35.5%企業的銷售增長率低于2008年金融危機前;50.0%的企業的資金周轉率高于金融危機前;23.2%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高于2008年金融危機前。
4.從企業創新指標看,企業創新意識和動力較強,新產品的開發和銷售呈現較好的發展勢頭。調查結果顯示,50.5%的企業的新產品銷售收入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44.6%的企業的新產品銷售比例高于危機前;僅有48.4%的企業的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的速度高于同行業;52.7%的企業開發新產品的速度高于危機前。從企業研發角度看,僅有43.5%的企業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率高于同行業;52.7%的企業的研發費用投入高于危機前;46.8%的企業的科研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率高于同行業評價水平;僅有48.9%的企業的科研人員數比率高于危機前。
(二)企業外部風險因素的總體分析與評價
企業外部影響因素與企業內在影響因素一起共同構成影響企業發展的雙重影響要素。外部環境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對企業的發展具有制衡作用。
1.從影響企業的外部風險看,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對企業發展的影響更具效力。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發展的外部影響因素主要來自于政策的變動、行政執法、行政命令、金融環境等,其中最為主要的是融資環境。51.1%的企業認為不存在外匯、出口配額變化不穩定的風險;52.7%的企業認為不存在貸款資金規模和成本不穩定的風險;66.7%的企業認為不存在行政命令和其他增長經濟變動的風險;69.4%的企業認為不存在地方賦稅政策變動的風險;78%的企業認為不存在政府干預企業經營的風險;78.5%的企業認為不存在經貿糾紛頻繁的風險;67.2%的企業認為不存在配套企業供應商不穩定的風險;僅有52.7%的企業不存在企業債務追討不易的風險。
2.從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看,風險依然存在,企業采取的應對措施主要提升企業內在管理。調查結果顯示,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我市的中小企業發展影響較大。從影響程度看,50.6%的企業認為影響很大。從金融危機影響后果看,50.5%的企業認為客戶資源有所減少;41.9%的企業感覺推廣難;48.9%的企業認為接觸目標客戶成本增加;22%的企業認為知名度有所降低;32.3%的企業推廣渠道有所減少;53.2%的企業認為缺乏企業人才。
從企業應對危機的措施看,69.9%的企業采取提高管理水平;63.4%的企業采取擴大營銷渠道的辦法;59.1%的企業注重自主品牌建設;57%的企業采取提高科技含量強化內部管理;40.9%的企業采取利用國家政策調整產品結構;39.8%的企業采取增加企業推廣的方法。
民營企業風險防范意識較弱。調查結果顯示,57.5%的企業對影響企業發展的內外部風險沒有監測部門;45.2%的企業沒有成立相關部門對信息進行搜集的系統;45.2%的企業對風險造成的損失沒有進行評估;47.3%的企業認為沒有形成良好的風險傳遞渠道;65.6%的企業沒有建立風險預警標準;46.8%的企業沒有制定應急方案;45.2%的企業沒有在危機發生時成立專門的危機處理小組。因此,企業風險應對措施有待提高。
三、結論
風險應對能力是衡量企業穩步成長、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從調查結果看,青島市民營中小企業的風險應對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1.提高企業應對發展環境變化的能力。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民營企業應強化自身能力提高,持樂觀態度適應發展環境。調查結果顯示,75.3%的企業認為融資狀況逐步得到改善;10.2%的企業認為在用地情況方面有所改善;49.4%的企業認為能源與原材料制約因素日趨減小;31.1%的企業認為電力供應情況逐步得到緩解。
2.積極推進優惠政策普惠制,進一步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政府職能轉變關系到民營企業發展,調查結果顯示,61.8%的企業認為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夠;87.6%的企業認為政府的審批程序略微復雜;72.6%的企業認為企業發展還需要政府的優惠政策;79.6%的企業認為政府融資擔保服務能力還需提高;62.9%的企業認為稅負偏重。
3.企業發展的金融環境還需進一步的改善。企業的融資能力和應對能力較為單一。調查結果顯示,危機后,除上市融資和政府政策性融資外,目前企業的融資仍然較窄。12.4%的企業已認同民間融資渠道。從融資過程中遇到的障礙中,65.1%的企業提出銀行貸款條件苛刻;62.4%的企業因沒有足夠的資產用于抵押;53.7%的企業認為沒有直接融資的渠道;40.3%的企業認為辦理環節復雜,收費多。從針對這些障礙,從企業自身看,80.6%的企業認為規劃應好企業的資金;74.7%的企業認為努力提高企業的信用;30.6%的企業選擇尋求其他融資渠道。從政府角度看,66.1%的企業認為政府應該采取優惠政策扶持中小企業發展;55.4%企業認為政府應拓寬企業直接融資渠道;56.5%的企業認為建立非國有中小企業的貸款制度;45.7%的企業認為建立和完善為中小企業融資的信用擔保體系;24.7%的企業認為逐步放開民間借貸市場。
4.企業存在債權債務風險較大,企業風險預警能力亟待提高。調查結果顯示, 2008年危機以來,41.4%的企業認為本企業發展受到其他企業破產倒閉的影響。在對欠賬企業資產了解的情況看,15.6%的企業對欠賬企業的資產等情況不解;41.9%的企業大致了解。從債權人對欠債企業破產消息的第一感受看,44.1%的戶企業選擇無奈;28.5%的企業選擇同情;21.5%的企業選擇失望;21%的企業選擇恐慌。從破產企業對本企業影響的主要表現看,22.6%的企業將出現資金鏈斷裂;32.3%的企業將出現供應鏈斷裂。這表明,我市民營企業急需加強風險意識,提高自身風險預警能力。
5.企業法律保護意識強,但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有待提升。調查結果顯示,若發生企業倒閉,78.5%的企業會涉及到勞動合同糾紛問題;68.7%的企業會涉及到解散、清算、重整、破產等法律程序;58.6%的企業會出現債權債務糾紛問題,同時,有47.8%的企業會采取無形資產處置方式;46.8%的企業選擇剩余資產處理方式。從解決相關法律問題的途徑看,41.9%的企業選擇自己解決;31.7%的企業選擇尋求中間人調節。
6.企業對政府和相關組織協助建立風險預警機制的訴求極為迫切。調查結果顯示,有78.5%的企業選擇希望政府和相關組織在企業風險預警方面有所作為。從需要具體的政府部門和相關組織的情況看,73.7%的企業選擇稅務局提供信息;60.8%的企業選擇工商局;54.8%的企業選擇行業協會;48.4%的企業選擇商務局;40.0%的企業選擇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34.9%的企業選擇審計師會計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