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各級惠農補貼專項資金規模逐年加大,種類不斷增加,政策導向日益明晰,農民收入增長較快,效果比較明顯。但隨著涉農資金兌付實踐的增多,我們也發現政策運行中存在一些問題,亟待加以研究并有效解決。
關鍵詞:惠農補貼 專項資金 整合
一、政策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補貼范圍難以準確界定
如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要求按照糧食種植面積對農民進行補貼。但在實際操作中,糧食種植面積是個動態的數據,全部核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大部分地區便按照相對固定、準確和易于操作的原農業稅計稅土地面積發放。這樣,屬于原農業稅計稅土地面積內的,不種糧食也得補貼;不屬于原農業稅計稅土地面積內的部分村的閑散地,在農業稅取消前,出于種種原因沒有作為計稅土地進行統計。農村稅費改革后,村里將這部分土地承包給農民用于糧食種植,按照糧食直補政策規定,這些承包戶應該列入補貼范圍。但村委會認為這些不屬于計稅土地,承包時也不知道以后國家出臺這項政策,承包戶不能享受,因此糾紛不斷,政策落實遇到很大阻力。
(二)交叉重復管理導致成本較高
一是政策落實上待遇差別明顯,如同樣是落實補貼工作,有的上級安排了專項工作經費,有的則沒有安排,基層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然不一樣。二是基層財政人員少,工作量大,許多工作得靠縣鄉包村干部和村委會全體動員完成,程序繁,要求急,時間緊,動作大,費用高,干部怨言多,存在明顯的不經濟現象。
(三)資金分散使用難起根本作用
由于惠農補貼政策由財政部門多個處(科)室負責,農業、農機、畜牧、保險等多個部門配合實施,存在“政出多門”、天女散花的弊端。同時,在能繁母豬保險、種植業保險等需要群眾自籌一部分資金的政策實施中,群眾對政策認識程度低,保險意識差,存在僥幸思想等原因,且需要群眾自愿參保,參保率低下,政策衷難以達到。
(四)補貼周期模糊效果大打折扣
補貼是經濟杠桿,是對經濟活動進行調節的手段。如生豬生產能力下降實際上是由防疫、飼料成本、銷路等多種因素制約的,其價格的波動原因也非常復雜,存在一定的經濟周期。當豬肉價格上升時,政府補貼會加速生豬生產規模;供大于求時,反而會導致價格劇烈下調。有些養殖戶自己都說,如果有利可圖,即時沒有補貼我們也會養。不遵從經濟規律,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還會造成資金浪費。
二、涉農資金整合的基本思路
(一)增加涉農補貼投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
如可將糧食直補改為農業生產直補,適當增加補貼數量、擴大補貼范圍,推動優勢農產品建設。在補貼環節上可以考慮改以糧食產量為依據進行補貼,這樣可以避免由于面積的浮動而影響補貼的效果,使補貼直接對應糧食生產,達到提高農民糧食生產積極性的作用。
(二)創新資金整合模式,發揮資金最大效益
對有些相似或相近的涉農資金,可探索進行捆綁打包,統籌使用或有重點地集中使用。如糧食直補資金可和良種補貼資金合并使用,可以用免費提供良種的方式替代良種補貼,這樣既能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又有利于推廣優良品種、增加糧食產量;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與種植業保險保費補貼也可以進行有機結合,發揮財政惠農政策的綜合效應,既能解決農民保險意識差、認識程度低、收取保費難的問題,又可切實增強農業種植業抵抗風險的能力。
(三)加強涉農補貼管理,增加基層經費補助
建議財政、農業等重要部門,要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進一步建立健全涉農補貼資金發放告示制度。鄉鎮財政部門,不僅應該在補貼發放前對補貼發放范圍、發放辦法進行公示,還要將補貼項目、金額和存入時間公示。通過發放通知書或明白卡等方式及時告知農戶,便于互相監督,增強透明度。進一步升級“一折通”計算機管理軟件,財政涉農補貼資金項目多、涉及面廣,將目前所有的財政涉農補貼資金納入軟件系統操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率,同時,也便于監督補貼資金發放使用情況。
參考文獻:
[1]邵淑娥.淺談新時期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管理問題[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27)
[2]江先貞.認真履行監督職能 大力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訪省人大農委主任委員陳毓平[J].時代主人.2012(10)
[3]蘇道勇,周文雄,莫烽,云倩.新時期南寧市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 2011(41)
[4]萬敏,黎勁卉.發達國家財政農業投入與管理經驗借鑒[J].農村財政與財務. 2009(12)
[5]張毅偉.政府資金績效管理若干問題研究[J].中國農業會計.2009(12)
作者:康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