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國林業金融體系的現狀
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林業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腳步不斷地發展著,發展目標從最初的為生產建設服務到現在的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為了適應現代社會,中國林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林業目前的狀況是理念的超前與現實的落后反差實在太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行業的發展需要源源不斷和數量巨大的資金支持,這就需要一個完善的金融體系來保證資金的供應。但中國林業金融體系的建設卻沒能跟上中國林業發展的腳步。林業金融體系發展的滯后導致了中國林業的發展也進入了窘境。根據目前我國林業分業經營的政策,林業被劃分為生態公益林和商品林。其中生態公益林被視為社會公益事業,其融資渠道以政府投資為主,商品林的融資渠道則以企業和林農投入為主。近幾年無論是公益林還是商品林,對于資金的需求都遠大于目前已有的融資渠道的供給,現行融資機制又缺乏對其他融資渠道的開發和現有投資力量的刺激。這種情況使資金上本就已經捉襟見肘的林業進一步雪上加霜。縱觀我國林業當前所處的迷局,當務之急就是建立起一個高效、可靠、穩定、可持續的林業金融體系,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林業提供充足的資金來保障林業能夠持續、健康、高速地發展。
2 目前我國林業融資體系存在的問題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林業金融體系較過去比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傳統的單獨依靠國家財政補貼到林業金融產品的出現,林業金融正向著多元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面對當前形勢,很多舊制度、舊方法都已經成了限制林業發展的巨大障礙,而這些都源自制度自身與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匹配,還有林業經濟的天然弱點。
2.1 林業自身的弱點
從林業自身看,林業一直以來被視為天然弱勢行業,具有生長周期長、成本回收慢、受地域和氣候影響嚴重、病蟲害和人為盜伐現象難以控制等難以通過后天補救來彌補的弱點。在我國,林區多分布于通訊、交通、服務等基礎設施較差、經濟發展滯后的地區。這些地區的教育水平低,群眾對森林及其整個生態系統的認知較為淺薄,加之林農對林業經營管理的知識掌握的較少,導致對林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方法比較落后,對獲取林業融資的的思路也十分有限。這樣的客觀條件就決定了我國林業的投資環境對投資的吸引力還很低。與之相反的是,林業在發展過程當中對資金的依賴程度卻十分巨大,無論是營林造林還是養護采伐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林業的天然弱勢和我國林業的特殊情況在短時間內無法迅速轉變,從長遠來看如果不從制度上改變林業金融體系的現狀,那么林業高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就很難實現。
2.2 政府對林業的態度
從政府制度設計的角度來看,我國林業采取分業經營制度,其中公益林部分的融資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支持,但對于如今飛速發展的社會,林業的商品需求和社會需求正在巨幅增長。例如:我國2013年1~6月,總共進口鋸材數量為9985402立方米,同比2010年的6498832立方米以較大幅度飆升了53.65%。2013年半年間只鋸材一項就有這么大的進口數和如此快的增長速度,窺一斑而見全豹,中國市場對于木材的需求量是多么的巨大。不可忽視的是,在對林業的商業效益需求的同時,對于林業的社會需求也在不斷增長。2013年以來,我國各主要城市霧霾天氣頻發、空氣污染嚴重,在前幾年危害巨大的沙塵暴和土地沙化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抑制的情況下,新一輪的環境問題又上升到了政府必須重視的位置。森林作為保護土壤、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的最有效手段,其自然效益必需被重視。據人民網報道,截至2012年,我國森林覆蓋率才達到20.36%且分布極不均衡,黑龍江、吉林、云南、四川等幾個森林資源大省覆蓋率較高、而西北地區和中部工業省份的森林覆蓋率較低。對于營林造林工作,中央政府雖然十分重視、但是在具體的政策和制度設計上卻出現了政府失靈和制度缺失的狀況。單就林業投融資這一角度看,政府給林業提供的融資渠道十分單一,大部分是依靠國家財政支持,這樣一來林業獲得的財政資金支持就必然受到國家財政狀況的制約;政府對林業投融資的稅收政策還只是簡單的給予低于普通標準的稅率和減免稅政策,并未針對我國林業現狀設計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林業投融資的稅收制度。除了稅負之外,林業還承擔著林業收費、政府性林業基金等費用負擔,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社會力量投資林業的積極性,阻礙了林業融資體系的多元化發展。最重要的是這種制度設計根本滿足不了當前我國林業發展對于資金的需求。雖然我國林業的市場化的步伐邁的還比較快,但是國家對林業配套服務體系的建設還不能匹配市場化的速度。首先,森林資源的會計核算和資產評估尚無明確統一的標準,這就意味著林業在市場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資產化步驟已經滯后了;其次,林權流轉市場發展的還不夠迅速。目前,全國已經建成了中國林業產權交易所、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南方林業產權交易所等幾個林權交易平臺,但是這些平臺還存在覆蓋范圍小、運行效率低等問題;還有,對于金融機構對林業支持上的優惠,國家給予支持的力度還是不夠,在林權抵押貸款方面,國家在政策上還沒有解決林農貸款難度大、期限短、額度小的問題。
2.3 金融機構對林業的態度
從金融體系對林業融資的支持程度來看,當前我國金融機構對林業融資的支持程度和我國金融機構的發展程度十分不匹配,與我國林業發展到速度也十分不相稱。從我國金融機構的發展程度來看,金融業的三駕馬車: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都發展的十分迅速,具備世界級的規模和能力,在資金融通管理方面基本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準。但是在與林業相關的部分里,金融界卻又一定的偏見和盲區的存在。第一,銀行在金融信貸產品的提供上,并未針對林業的特殊情況設計相關產品,從銀行的放貸情況來看,當前銀行為林業提供的金融產品普遍存在著貸款利率高、年限短、抵押物品范圍狹窄的問題。第二,保險業在林業發展的過程中未能發揮出應有的功能。當前我國保險行業針對林業設計的保險產品比較單一,保險公司對林業這一市場不重視、不深入開發,另外保險產品的單一、保費過高、賠償較少、保險技術薄弱等問題降低了林農和林企投保的積極性。第三,從證券行業的角度看,中國林業企業利用證券市場上市融資的數量不多,林業企業在利用債券、基金等金融工具融資的探索遠遠不夠。另一方面,林農在融資理念和對金融工具的利用上還存在理念落后、認知誤區等問題。證券業在金融工具創新方面并未對林業做更深層次的研究,我國林業在金融工具創新這一方面較發達國家滯后許多。2009年《關于做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與林業發展金融服務工作指導意見》的出臺已經在政策和制度方面為林業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設和金融產品創新上鋪好道路,但是政府、金融機構、林企和林農如何能夠相互配合、完美協作,形成一個完整、規范、高效、穩定的林業金融體系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3 對解決林業金融體系面臨問題的建議
如何解決當前我國林業金融體系建設中遇見的各種問題,學術界已經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這些研究大概可以劃分為三類:第一類,通過研究國外關于林業金融建設的各類優秀方法,例如通過林業稅收補償、抵免,林業金融產品創新等等來尋求解決我國林業面臨問題的方法;第二類,對國內已經取得成功的地區性林業金融政策和方法的總結,如建設林權交易平臺、建設地區融資平臺等等試圖尋找出適合推廣到全國的方法;第三類,試圖通過結合國外先進理論和我國現有國情構建出適合我國特色的林業金融理論。這三類研究中產生了許多有價值和值得深入研究的成果,但是它們從未分析中國林業面對的這種特殊情況下,林業金融體系中的四個核心元素—政府、金融機構、林業企業和林農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發揮什么樣的功能。確切地說,這三個核心元素應該以什么的形式構成一個什么樣的林業金融系統,使之能夠具備使資金在其中平穩、高效運轉并產生出合理的效益的能力。
3.1 政府層面
目前,在我國現有的林業金融體系中,政府缺位和政府失靈已經體現的十分明顯。在分析我國林業金融體系發展緩慢的主要問題時已經提到過,由于缺失統一的會計計量方法和資產評估標準,林業資產在計量和評估的過程中遇到很多的麻煩;政府在對公益林的財政扶持上受到財政情況的制約;幅度較小的稅收優惠和政策優惠使本來就不具備融資優勢的林業更加缺少對資本的吸引力;產權界定、產權交易和產權抵押的相關制度和機構建設的不健全嚴重阻礙的林業金融體系的建設和發展;林業對金融工具的利用和創新缺乏政策指導,發展十分緩慢;社會大眾雖然對林業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認知,但是在對參與林業投融資卻沒有熱情,即使有投資于林業的愿望也受制于林業投資門檻高,政府未能提供小額融資的渠道。這幾個方面的問題決定了,解決林業金融體系建設面臨的諸多問題,政府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角色和職能的轉變,從目前這種地位不明晰的現狀向著制度制定者和監督者轉變。第一,完善林業會計核算方法和資產評估標準為林業金融體系鋪好技術上的基礎;第二,制定有更加明顯激勵作用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尤其是在稅收政策上,不應只是拘泥小幅度地調整稅率和稅收優惠政策,大膽探索針對林業投資和從事林業行業的各種稅收減免、抵扣、補償的新方法。第三,鼓勵社會資本和民間力量參為林業注資,聚沙成塔。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僅是鼓勵和吸收社會資本,更重要的是能夠減少國家在財政上的壓力以及由稅收向財政轉變的過程中產生的巨額成本。第四,針對林業產權方面對林業金融體系建設產生的各種障礙,國家應該利用法律手段來明確林業產權的地位和價值。以統一的標準來產權在交易和作為抵押品時應有的地位和效力;建設和完善現有的產權服務機構,降低林業產權在交易和抵押時所需負擔的額外費用。第五、對于林業使用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融資以及金融產品創新,政府需要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和指導意見,引導林業企業和金融機構完成這一工作。同時成立相應的監督機構,在促進林業金融產品創新和林業融資多元化的同時完善和強化林業金融風險管理體系,防范已知的和未知的各類風險。總之政府是推進我國林業金融體系建設的第一動力,只有政府先在制度和法律上上把林業金融體系的框架建立起來,金融機構和林業企業才能在這一工程之中發揮作用,展現活力。
3.2 金融機構層面
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金融機構作為林業金融體系之中資金的供給方,怎樣增加資金的供給量,提供多元化的資金供給渠道才是林業金融體系建設中金融機構的工作重點。僅以國開行為例,2011年國開行林業貸款余額約為80億元,僅占全部貸款余額的0.187%。從比例上可以看出,金融機構對林業的資金支持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另外,我國利用股票進行上市融資企業也只有永安林業、景谷林業、吉林森工等屈指可數的幾家,在股票這一金融工具的利用上,中國林業還處于相對滯后的地位。在我國金融市場尚無專門為林企和林農設計的金融產品,至于對金融衍生品的利用則更是一片空白。金融機構對于與林業相關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并不十分重視。為解決林業金融體系建設中融資多元化這一問題,金融機構應該改變對林業現有的態度,從貸款年限、貸款利率、貸款額度和抵押品上給予林業一定的優惠來滿足林業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在金融產品方面,加強金融產品創新與林業特點相結合,例如針對林業生產時產生的額外產品如林間作物、森林附著物等的金融價值予以開發,設計出相應的金融產品;還可以對林業產生的社會效益、自然效益等進行證券化,降低對林業投資的門檻,鼓勵社會大眾通過投資金融產品的方式為林業投資。在金融組織體系的建設上,應該將政策銀行、商業銀行、地方小規模金融互助組織等按照資金供給的能力和獲取資金的條件統籌起來,分層次、按需求為林業企業和林農提供相應的融資渠道和資金。在風險管理控制體系建設上,金融機構應該配合政府監管機構和林業行業自律組織,建立相關的風險預防和預警機制。另外,從保險業來說,提升林業保險相關技術支持和保險產品單一的局面需要政府給予專門的法律法規的支持和保險業針對林業特殊性開展的探索。改變保險業目前對林業消極的態度,針對林業的特殊情況設計出負擔小,可選擇性高的保險產品來滿足林業企業和林農不同層次的需要,幫助林業企業和林農克服林業的先天弱勢,完善林業風險管理控制體系。總的來說,各類金融機構應該調整目前對于林業的態度,認識到它們在林業金融體系建設這個工程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資金、融資渠道、金融工具和保險產品的提供上,充分考慮林業的需求,加大對林業的重視,為林業提供更多的優惠。
3.3 林業企業和林農層面
從林業企業和林農的角度來看,林業企業和林農作為林業金融體系中資金的需求者,首先要改變的就是當前被動地從政府財政和金融機構獲取資金的地位。就林業企業而言,融資體系的建設應該適度依靠外部融資,強化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和財務管理能力,努力增強企業內部融資的能力才是企業的生存之道。除此之外,應該在外部融資渠道的開發上拓寬思路,極利用股票、證券等金融工具,與金融機構合作開發金融衍生品等來改變現在單一的融資模式,尤其在金融產品創新上,要敢于突破現有思維,積極利用當前發達的金融市場。
對于林農來說,由于受到生產規模小、生產能力低的限制,加上目前林業金融體系之中針對林農提供的服務機構不多、政府相關的指導也較少。相比于林業企業,林農獲取資金的難度更大、渠道更少、能力更小。對于這種情況,解決之道在于林農自身應該改變現在在林業金融體系中的弱勢地位。通過組建行業協會、地區協會來擺脫單打獨斗的局面,加大集群效應,增加抗擊風險的能力,升與金融機構的協商能力。
從整個林農和林企這一資金需求者的整體來看,解決林業金融體系構建的問題,最核心的還是要打造新的融資機制來突破舊環境的束縛。目前有三種可靠的方式來突破,第一種:打造林業龍頭企業,可以是全行業龍頭、也可以是地區性龍頭,由龍頭企業帶頭和金融機構對接。通過龍頭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協作,完成融資支持體系、金融產品創新體系、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設。由金融機構直接向龍頭企業提供資金和金融產品,減少這期間的交易成本;第二種:龍頭企業牽頭,林農通過龍頭企業來和金融機構對接,通過龍頭企業對林農零散的生產能力和林業資源的整合來改變林農規模小、能力弱的被動地位,保證林農能夠及時、足量地獲取生產需要的資金和資源,同時為林農開辟出單體狀態下不能獲得的融資途徑;第三種:林農可以通過組成行業協會或是合作企業的方式來改變在當前林業金融體系下的被動地位,通過資源整合來獲取同林業龍頭企業類似的規模和與金融機構的議價能力。或者由政府建立林業融資中介平臺,通過中介平臺為林農和金融機構搭建對接的橋梁。綜上所述,林業企業和林農在林業融資體系建設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解決的核心在于突破傳統理念的桎梏,積極探索融資的新模式和新道路,通過積極參與林業金融體系建設來改變目前的被動地位。
4 結語
資金問題一直以來是限制某一行業發展的瓶頸,一個高效、穩定、健康、可持續的金融體系是某一行業快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中國林業金融體系的建立不僅需要理論上的探索和先進經驗的總結,更重要的是林業金融體系中的四大核心元素:政府、金融機構、林業企業和林農怎樣能夠快速轉變觀念和角色,找到自己應有的定位和工作方向。雖然林業金融體系的建設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源,但是這個體系越早成型,對我國林業的跨越式發展作用就越大。我國林業金融體系的建設不同于其他行業,由于林業的特殊性質,我國林業金融體系的建設必將是由政府主導的,金融機構和林業企業為主體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變革。
【參考文獻】
[1]秦濤,田治威,潘煥學.林業金融的研究進展述評與分析框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87-91.
[2]蘇宗海.國外林業財政政策分析[J].綠色中國,2004(12):63-69.
[3]劉以,吳盼盼.國外林業生態補償研究綜述[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1(08):60-61.
[4]孟全省.論森林資源資產的融資創新[J].改革與戰略,2008(10):160-163.
[5]陳曉倩.可持續生態林業融資論[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4):28-31.
[6]王伯平,王昕,牛根祥.林業融資相關問題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34):89-90.
[7]張蘭花,楊建州,江家燦.林業融資問題國內研究的文獻綜述[J].綠色財會,2008(09):15-19.
[8]孟全省.生物資產融資問題的探討[J].中國林業企業,2004(01):27-29.
[9]陶寶山,湯燕雋,石道金.林業融資問題研究綜述[J].林業經濟,2007(03):70-73.
[10]鄭宇,肖平.林農參與林業投資的障礙分析[J].綠色中國,2007(05):39-41.
作者: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