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時代發展促進了社會對高職會計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改革勢在必行。要保障新課程體系的順利實施,就必須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進行改革,同時提升教師執教能力,加強校企業合作,推進實訓基地的建設。
【關鍵詞】高職;會計專業;改革實踐;保障體系;建設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中具有特殊地位。近年來,國家多次作出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目前高職院校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學生規模上,都已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等職業教育迅猛發展的同時,學生就業難也成為高職教育發展面臨的嚴峻考驗。以高職會計專業為例,一面是大量會計專業畢業生找不到與所學專業對口的崗位工作,一面卻是企業存在的用人缺口。這種現象說明職業教育生產的“教育產品”與社會需求相脫節,培養的人才規格不符合行業發展及企業崗位需要。針對這種現象,《高職會計專業改革、建設研究與實踐》課題組在進行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結合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根據不同類型企業實際業務核算要求,建立了以會計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新的課程體系,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感受和體驗工作過程的同時培養職業素質,獲得專業知識和技能,從而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會計專業人才。
高職會計專業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要得到有效實施,就必須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評價方式、教師執教能力及校內外實訓基地等保障體系進行改革與建設。
1.教學方法的改革
會計專業基于工作過程導向構建的課程體系,強調會計職業工作的整體性和工作過程的完整性。課程實施過程中,就要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體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要按照工作過程,將能力本位、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新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引入課堂,如在授課過程中,可采用啟發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模擬教學、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講練結合等多種教學方法,在進行崗位典型工作任務(教學內容)學習的同時,將完成崗位工作所需的能力、知識及素質教育內容融入其中。這種教學方式,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又使得學生在工作實踐中學習、思考、總結、提高,通過過程完整的具體工作活動,獲取工作過程知識,提升職業能力,進而全面提高職業綜合素質。
2.教學手段的改革
要培養適合崗位需要的會計專業人才,必須改變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手段,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授課教師可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企業財務核算內容、流程等拍攝并制作成CAI課件,通過對這些短片的觀看及學習,使學生了解企業實際經營過程,理解財務核算流程,認知崗位實際內容。從而引導學生對崗位工作進行思考、探究,解決實際工作問題。在學習過程中,師生間可運用網絡等媒體手段,通過電子郵件、QQ等進行互動交流、咨詢答疑、提交作業。這樣可使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擺脫了只有課上才能與教師學習交流的困擾。多形式教學手段的運用,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眼、耳、手、腦,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3.評價方式的改革
目前高職院校普遍評價學生學習質量的標準都是卷面分數這一個指標,學期末的考試測評是評價課程的重要憑據。這樣做雖然強化了學生對于會計知識的背記本領,但對于其實踐業務操作能力提升效果幾乎為零,因此,課程的評價要從認知結果的復制評價向認知過程的掌握評價轉變,要擺脫傳統的紙筆測驗的考核方式,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確保評價結果的合理性、科學性和完善性,力求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職業能力。
課程的評價可以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質等三方面的內容。本課題組新制訂的考核方案,由原來的只注重結果的終結性考核轉變為突出能力、素質培養的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將原來單一的教師考核轉變為教師考核、學生考核與企業考核相結合。可根據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對理論知識的考核采用“適度夠用”的原則,重點評價學生職業技能及職業素質。在進行學生自我評價時,學生可從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交流及任務完成情況去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課程實施效果;小組成員可以從合作交流及任務完成情況去評價其他學生的職業能力。教師則可以通過對整個課程實施過程的參與與觀察,及時了解學生應知應會技能、知識掌握程度,以便對教學效果作出一個合理的評價。
4.課程實施條件改革
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注重情境化的教學環境,注重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體驗完整的工作過程,因此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實施的基本保障條件就是建立相應的實訓場所。學校必須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業的工作場景實施教學,同時也必須大力加強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模擬實訓場所的建設,以滿足教學的需要。一方面院校可通過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建立和完善會計模擬實訓室和校內實踐基地,在校內建立會計綜合實訓平臺,虛擬商業社會環境,將企業“搬”進校園,使學生在模擬的典型企業、部門與崗位中進行工作,使校內實訓基地成為工作過程任務實施的主戰場。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大產學結合力度,與利益相關的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使部分課程能夠在企業里進行,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由于會計崗位的特殊性,學生能真正深入到企業財務部門進行會計實習的機會不多。另外由于某一會計個體的實際業務也很少能涵蓋會計工作的各要素、各環節及各方面的內容,因此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應加強與會計行業協會及第三方機構合作,擴大實訓范圍。也可通過建立校辦會計師事務所或代賬公司方式,滿足學生實訓“真槍實干”的需要。
5.提高教師執教能力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的素質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決定的。由于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不再把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作為教學的核心任務,而是把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提高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作為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會計專業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要熟悉整個會計工作流程,能夠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良好的會計職業能力和道德操守。這就需要職業院校制定適宜有效的教師職業能力培養計劃,提升教師職教能力。可通過教師外派學習或邀請職業教育專家開展講座或校內專家培訓等方式,加強教師現代職業教育理論學習,使其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學院還應按照教師的專業發展方向,通過參加專業學習及到企業掛職鍛煉等多種形式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及實踐能力。目前國家教育部門開展的職業院校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項目就是一種很好的提升教師執教能力的方式,各院校應積極選派人員參加學習,以提高教師理論水平及實踐能力。將企業專家請進校園、讓專業教師參與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引導相關教師組成課程小組進行課程開發、教材開發等方式也是提高教師執教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宋書武,郭亞琴.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訓基地建設[J].科技致富向導,2012(35).
郭亞琴
(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