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財務關系與財務活動均具有復雜性,而現行財務三大報表體系中,并不具備能全面反映財務關系的報表。本文擬從財務關系的角度出發,分析我國歷史上曾經實行的“除本分成制”,參考西方國家設置增值表的做法,建議將增值分配表設置為我國財務報表的第四大報表,增強財務協調性。
【關鍵詞】 增值表 財務關系 財務協調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強調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這樣更加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財務工作領域而言,也應當體現財務協調性,積極構建和諧財務關系。
一、披露增值分配表是理順企業財務關系的客觀要求
眾所周知,財務包括處理財務關系和組織財務活動。在傳統的財務會計研究領域中,我們對財務活動給予了較多的關注,而常常忽視了財務關系方面的研究。現行的三大財務報表體系中,利潤表、資產負債表是基于權責發生制來反映財務活動的報表,而現金流量表是基于收付實現制來反映財務活動。現行的報表體系奉行的是“股東至上”的觀念,即認為企業利益是股東的,而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重視不夠。然而,股東雖然有股本投入,但是債權人也有資本投入,員工勞動力的投入也為企業創造了價值,近年來隨著“多邊治理”的觀念提出,強調了企業應當重視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以此協調財務關系,促進財務和諧。財務公平性受到廣泛關注的同時反映財務關系和諧的報表的制定也應當列入日程。
財務關系,是指企業與各資本投入方的財務利益、權力和責任等方面的關系,包括股東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債權人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員工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等。隨著我國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在企業中日益凸顯。比如,去年10月,新飛電器員工集體罷工事件也正是由于企業沒能處理好員工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而導致的。新飛電器連續十年未為員工漲工資,現行工資無論淡季還是旺季,均遠遠低于新鄉市職工平均收入,在勞資矛盾日益嚴重的同時,企業的效率也逐年下降。正如我國將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企業財務目標的制定也應當遵循此原則,通過組織財務活動,使企業財務關系達到最優也非常重要。
二、除本分成制的概念及其積極意義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早在20世紀90年代,郭復初教授就曾經提出關于財務本質的理論,即“本金投入與收益”理論,他認為“財務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本金投入與收益活動,并形成特定的經濟關系”。而作為將財務關系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的先行者,四川省成都市的許多工業企業在20世紀70年代就曾提出并運用了一種新型的成本計算模式,即“除本分成制”。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曾經定義“商品價值=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余價值”(W=C+V+M),而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與發展,在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國民收入應當按勞分配,而“除本分成制”恰好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將V不再視為成本費用,而作為對員工的分成,即凈產值=W-C,是屬于除本分成制中的除本環節,而分成環節分為兩類:①對員工的分成,即支付給員工的工資與福利等;②對企業的分成,即企業的剩余的未分配利潤等。
例:某工業生產企業,生產甲產品,本月生產100件,單位售價為10元,假設每件產品耗用的原材料為5元,企業員工工資采用浮動法,定為凈產值的40%,且隨著收入的變化而波動,剩余的60%作為企業的留存收益(為了簡化計算,不考慮相關稅費)。
W=100×10=1000(元)
C=100×5=500(元)
凈產值=1 000-500=500(元)
由此例可以看出,企業從理念上講將員工的工資既作為一種生產成本,又作為對勞動參與者的分成,這不僅符合按勞分配原則,而且能直觀的體現員工收入與企業業績之間的關系,以此來達到激勵效果,即并不是參與生產,就有固定的工資,如果產品未能實現收入,則員工投入的勞動力則是在做無用功。如果企業業績好,則對員工的按比例分成越多,使員工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盡管因為施行困難等原因,除本分成制未能在全國最終得到貫徹與實施,但它一度興起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對現在所產生的積極意義也是不容忽視的。除本分成制作為一種當時新型的分配和管理制度,它突破了傳統的分配方法,將員工工資不再作為生產成本,而作為一種員工付出勞動后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分享,這從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員工勞動的價值,提升了員工在企業的地位,從側面也反映出國家越來越重視勞動的價值尤其是腦力勞動的價值,畢竟21世紀,人才才是企業的在競爭中最大的優勢。
除本分成制帶給我們的啟示在于,想要企業利潤最大化,并不能靠一味壓榨員工的剩余價值,這只會導致勞資矛盾日益嚴重。而應當考慮如何將凈產值這塊“蛋糕”做大,即W-C=V+M,此時V+M為企業的凈產值,則企業增加凈產值的著力點在于關注C,即通過降低能耗、控制成本、削減不必要的費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方法來實現凈產值最大化,這也響應了國家提出的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三、編制中國式增值分配表可促進財務關系協調
早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和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科學命題以來,就曾提到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當關注效率與公平的問題。效率與公平,從哲學的角度來思考,是一對矛盾。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具有對立統一性,而許多人常常只關注矛盾的對立面,認為效率與公平是不可兼得的,而在筆者看來,矛盾的統一性同樣不容忽視,效率與公平也是相互依存的,合理處理其中一方的問題都能為另外一方的發展提供條件,不可能只談效率不講公平,更不可能只求公平不為效率。因此,企業的發展也應當遵守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做到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胡錦濤同志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這從側面否定了過去“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說法,也意味著企業在進行剩余利潤分配的同時,應當更加注重公平問題,妥善處理各項分配之間的關系,并且提供可靠的財務信息,以反映增值額與分配額等各項數據及其聯系。因此,基于對財務關系的分析以及對我國與西方國家會計歷史的參考,結合當今我國的經濟環境,建立中國式增值分配表也勢在必行。
借鑒“除本分成制”將員工工資不再作為成本從收入扣除,參考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三種策略,筆者將工資支付方式也分為三種:①剩余工資支付,在公司有盈利的時候,將剩余的盈余作為工資支付給員工。②固定工資支付率,將公司的盈余與員工工資的數額緊密聯系,若盈余波動較大,則員工工資的波動也較大。③固定計件工資,將員工的工資與員工完成生產的數量相匹配,員工工資的大小與其完成生產任務的情況掛鉤。
筆者參照資產負債表的格式,設計出賬戶式的增值分配表(見右上圖)。如圖所示,采用賬戶式的增值分配表吸收了資產負債表的優點,直觀地反映了企業增值額與分配額的關系,方便該報表使用者了解企業實際的經營成果。
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應當在注重效率的同時兼顧公平。在現行的報表體系下,我們在進行財務分析時只關注了效率問題,如償債能力、營運能力以及盈利能力分析指標均是分析企業效益與風險的指標,卻缺少了分析公平性的指標。而增值分配表的建立,不僅能夠為企業財務公平性分析提供依據,更能直觀地反映企業價值分配是否合理,是否照顧到了各方利益。
四、設立增值分配表的現實意義
隨著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的提出與開始落實,我國企業也應當響應號召,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企業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財務關系。而員工、債權人、股東以及稅務局等代表國家權力機構作為與企業相關的財務關系的主體,企業更應當綜合權衡。
增值分配表的出現,也有利于增強財務和諧。增值分配表的設立,有利于構建員工與企業之間的和諧財務關系。企業員工能夠清晰明了自己的工資與企業業績之間的關系,從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勞資矛盾,并對員工起到相應的激勵作用。增值分配表的設立,有利于構建股東與企業之間的和諧財務關系。股東能夠通過增值分配表,預見自己的分紅的可能性及其與企業凈產值之間的關系,從而對中國的股東尤其是小股東體現公平原則。增值分配表的設立,有利于構建債權人與企業之間的和諧財務關系。債權人通過增值分配表可以預見企業償債的可能性。
另外,增值分配表的設立也為稅務機關征稅提供了參照,能夠防止企業故意將費用尤其是員工工資成本虛增,以達到少納稅款的目的。企業與國家同處于一個社會共同體,國家、企業與個人在只有建立和諧的財務關系,才更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主要參考文獻
1. 吳長林.除本分成制的成本是一種新型的成本模式.財經科學,1986;3
2. 萬曉文.和諧社會、和諧企業與和諧財務關系.網絡財富,2008;6
3. 劉海霞,雷卿然.財務本質理論文獻綜述.知識經濟,2011;3
【作 者】
鄧思捷 干勝道(博士生導師)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商學院 成都 6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