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摘要】企業資本結構的選擇是企業財務決策的重要內容,實現融資結構優化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本文以美國和日本企業的資本結構選擇實踐為借鑒,分析了我國企業資本結構存在的問題,并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就我國企業資本結構的優化提出建議。
【關鍵詞】資本機構 優化 收購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籌集各種資金的構成和比例關系,在財務管理中,資本結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資本結構是企業在給定投資機會時,根據自己的目標函數和收益、成本約束,確定各種資本的比例,以便使企業的市場價值最大。狹義的資本結構是指權益和債務兩種資本的比例。通常情況下,企業都采用了債務籌資和權益籌資的組合,由此形成的資本結構又稱“搭配資本結構”或“杠杠資本結構”(韓長暉,1999),因此在更廣泛的層面上,我們使用狹義的資本結構的定義。
企業的融資決策包括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間的選擇和不同外源融資來源間的選擇。所謂內源融資就是現存的企業通過其自身的積累機制或企業集團內部資本市場籌集可用于企業持續發展和投入新的投資項目的資金,典型的內源資金是指企業自身利潤的積累。外源融資是指企業從外部資本市場上融資的方式。當經理人員面臨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卻沒有足夠的內源資金時,就必須尋求外源融資。企業在進行外源融資時可以使用兩種典型的融資工具——“保持距離型”融資工具和“控制導向型”融資工具,即普通意義上的債務融資與權益融資,企業在融資決策過程中,不得不考慮兩種不同類型的融資方式各自所占的比重,由此將引發資本結構最優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