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廢品是指因質量不符合規定的標準或技術條件,不能按原定用途使用,或需加工修復后才能使用的產成品、半成品、零部件等,廢品按照能否修復(技術上可能性和經濟上的合理性)分為可修復廢品和不可修復廢品。本文闡述了可修復廢品和不可修復廢品給企業帶來損失的計算方法,以及對企業成本的影響。
關鍵詞:可修復廢品 不可修復廢品 廢品損失
可修復廢品是指技術上可以修復,并且支付的修理費在經濟上合算的廢品;不可修復廢品是指技術上不能修復,或者雖能修復,但支付的修復費用在經濟上不合算的廢品。
一、可修復廢品損失對產品成本的影響
例1:2011年5月,甲企業本月生產完工A產品100件,發生的費用為:原材料8 000元,人工費3 000元,制造費用2 000元。A產品在驗收時,發現有10件為可修復廢品。因此對10件可修復廢品進行修復,修復費用為:原材料500元,人工費200元;另回收殘料估價100元驗收入庫。
分析:可修復廢品損失是指廢品在修復過程中發生的修復費用,減去回收的材料和責任人的賠償款項。由于在生產過程中,出現10件可修復廢品,企業為修復廢品發生材料500元、人工費200元的生產費用,減去回收殘料100元,所以廢品形成的損失即為600元。
會計處理:
1.當發生修復費用時:
借:廢品損失 700
貸:原材料 500
應付職工薪酬 200
2.回收材料時:
借:原材料 100
貸:廢品損失 100
3.結轉廢品凈損失600元由合格品負擔時:
借:生產成本 600
貸:廢品損失 600
在生產過程中,是否出現可修復廢品,對產品成本的影響見下表:
產品成本對比表 單位:元
成本
項目
直接
材料
直接
人工
制造
費用
廢品
損失
總成本
合計
單位成本
合計
100件合格品
8 000
3 000
2 000
13 000
130
100件有10件可修復廢品
8 000
3 000
2 000
600
13 600
136
根據上表分析發現,在產品生產中,如果產品均為合格品,發生的總成本為13 000元,單件產品成本為130元;如果產品加工中出現可修復廢品,總成本和單件產品成本分別為13 600元和136元。即由于可修復廢品的出現,使得企業的產品總成本和單位成本均提高,因此,企業的利潤就降低。
二、不可修復廢品損失對產品成本的影響
例2:2011年5月,甲企業本月生產完工A產品100件,發生的費用為:原材料8 000元,人工費3 000元,制造費用2 000元。A產品在驗收時,發現有2件為不可修復廢品。因此企業將2件不可修復廢品進行報廢,回收殘料50元,某生產工人賠款20元。
分析:不可修復廢品損失是指廢品的報廢成本扣除回收的殘料和應由責任人的賠款后的損失。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出現2件不可修復廢品,將其報廢時,企業就損失了為其加工時所發生的成本費用,而2件不可修復廢品成本包含在100件產品成本中,因此就應該采用一定的方法從100件產品成本中分離出2件不可修復廢品的成本。假設按照合格品和不可修復廢品產量比例進行分配:
不可修復廢品分配的材料費=8 000÷100×2=160(元);不可修復廢品分配的人工費=3 000÷100×2=60(元);不可修復廢品分配的材料費=2 000÷100×2=40(元);不可修復廢品總成本=160+60+40=260(元)。企業不可修復廢品凈損失190元。
會計處理為:
1.廢品報廢時:
借:廢品損失260
貸:生產成本 260
2.回收殘料和賠款時:
借:原材料 50
其他應收款 20
貸:廢品損失 70
3.將不可修復廢品損失190元由合格品負擔時:
借:生產成本 190
貸:廢品損失 190
根據在產品生產中,如果產品均為合格品,發生的總成本為13 000元,單件產品成本為130元;如果產品加工中出現不可修復廢品,總成本和單件產品成本分別為12 860元和131.22元。即由于不可修復廢品的出現,使得企業的產品總成本降低(產量減少),產品單位成本提高,因此,企業將來的相應利潤就降低。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