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農村經濟發展研究
1 緒論
1.1研究背景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國家安全的戰略產業,保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良好勢頭,對保持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意義非常重大。然而目前農業依然是國名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并沒有建立,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并沒有消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后的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觀,農民收入仍然偏低。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87元,扣除價格上漲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7.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實際增長10.4%。城鎮居民收入是農村居民收入是農村居民的3.27倍。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3%,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5.8%。
在2003年初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發表了重要的講話,明確了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1月,中央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見》。2005年1月30日,中央公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若干政策的意見》。2006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討論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討論稿)》。總結2006年農業和農村工作,深入分析當前形勢,著重研究了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全面部署了2007年農業和農村工作。中共中央連續兩年發出一號文件、召開工作會議,足見中央對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視。
但目前在農村經濟畢業論文參考網整理論文發展中,資金短缺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農村得不到有效的資金支持,這極大地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村金融水平偏低固然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化程度不高有關,但相關的制度安排、農村金融結構不合理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導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加快農村發展是基礎。解決“三農”問題,建立健全支持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的農村金融體系尤為重要。如何深化改革,建立真正符合農業和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1.2 研究思路以及方法
1.2.1研究思路
在文章的開始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作了詳細的分析和舉證。農村金融現行體系理論上可行的、表面上是完備的,按照這一制度設計,農村經濟主體的融資需求應該會得到滿足。可是從現實來看農村經濟主體的金融需求遠遠得不到滿足,呈現出受抑制狀態。究竟原因出在哪里,本文分別從政策性金融、商業金融、合作金融以及非正規金融等方面對農村金融體系的缺陷進行了分析研究,隨后采用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結構理論以及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論來說明金融改革在理論上的必要和必然性。文章的最后,根據農村金融結構存在的缺陷,運用相關知識得出解決問題的相應對策和建議。
1.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規范研究方法,在文章的分析過程中使用規范的究方法,同時結合數據和理論層面的演繹,對現行的農村金融體系缺點進行了深入剖析。在進行分析后,本文將完善農村金融結構的設計和構想也納入規范分析之中。
同時本文也采取了系統分析的方法,即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始終從整體與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中綜合地、精確地考察對象,按照事物的系統性把對象放在系統形式中加以考察。文中將農村正式金融整體分為各個部分而加以認識,將農村正式金融分為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三部分,這樣就把復雜的事物分解為簡單的要素分別加以研究,著重于弄清農村金融各部分在農村金融體系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們以何種方式與其他方面發生制約和轉化,并把客觀存在的農村非正規金融以及在國外獲得成功的小額信貸也納入研究范圍,最后得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2 農村金融結構現狀及問題
2.1 我國農村金融結構現狀
我們把農村金融體系劃分為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如圖1)正式金融主要指法定的金融機構,它主要包括商業性金融(農業銀行、郵政儲蓄等)、政策性金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合作性金融(農村信用合作社);非正式金融主要是指非法定的金融機構所提供的間接融資及個人之間或個人與企業主之間等直接融資,主要包括個人借貸、合會、錢莊等[11
從我國農村金融制度設計來看,農村金融體系制度設計較為完備:以合作性金融為主體,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為兩翼,還有非正式金融的客觀存在為補充,全面覆蓋農村各類經濟主體的金融需求。但從現實來看,農村金融體系仍然存在缺陷。目前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仍然嚴重不足,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農戶和鄉鎮企業融資非常困難,農村經濟主體金融需求呈抑制狀態。據中國金融年鑒(2006)調查的冀、晉、內蒙105個縣域數據得知:截止至2005年初,縣域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967.21億元,較上年增加428.38億元,增長了16.87%,比貸款的增長速度快6.96個百分點。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知道農村
圖1 中國農村金融結構圖[11]
金融機構在農村組織的存款再投入到農村的比例是逐年減少,農村本來稀缺的資金大量流失[9]。
2.2 我國農村金融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本節將從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農村非正規金融以及在國外獲得成功的小額信貸分別加以研究,著重于弄清農村金融各部分在農村金融體系中占據何種地位、起何種作用,又以何種方式與其他方面發生制約和轉化。
2.2.1 我國農村政策性金融的弊病
我國唯一的國有農業政策性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成立于1994年4月19日,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主要任務是: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籌集農業政策性信貸資金,承擔國家規定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代理財政性支農資金的撥付,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銀行成立以來,在支持糧棉油購銷,支持國家扶貧攻堅和農業開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1998年以來,農業發展銀行貫徹國務院關于糧食、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國務院關于加強收購資金管理的指示精神,堅持以收購資金封閉管理為中心,緊緊抓住貸款投放、庫存監管和收貸收息等關鍵環節,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收購資金封閉管理要求的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切實加強了糧棉油收購資金的供應與管理工作,保證了政策性收購資金的及時足額供應,有力地支持了糧棉油收購工作。其成立11年來為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保護廣大農民利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