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黃金周”假日旅游發展概況及其現實意義
“黃金周”假日旅游習稱“黃金周”,是指“五一”、“十一”、“春節”3個法定節日隨著國家休假制度的調整,延長為7天,剛好是一個星期,所以人們形象的把這3個時段稱為節假日旅游的“黃金周”。由于從假日旅游發展開始就提出了“黃金周”這一概念,致使“黃金周”這3個字給人印象深刻。2007年“五一”黃金周,是國辦[2000]46號文件下達后在各級政府及其假日旅游協調機構組織協調下運作的第20個“黃金周”。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各級政府的及其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本次黃金在2006年“五一”出游達1.46億人次后,今年“五一”出游人數再創紀錄(www.Lw61.com 畢業論文參考網整理收集論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從1999年開始“黃金周”假日旅游已經經歷了8年,出行人數從1999年“十一”的4000萬人次,發展到2007年“五一”的1.79億人次,這個數據反映出人民群眾對旅游的需求,“黃金周”制度是順應人民群眾這一客觀需求。雖然“黃金周”制度依然存在著供需矛盾等問題,但是,絲毫沒有影響人民群眾的出游熱情,說明中國旅游市場的潛力還沒有完全釋放,滿足人民群眾假日旅游消費需求的任務還很重。回顧這20個“黃金周”,特別是第20個“黃金周”,實現了“安全、秩序、質量、效益”四統一。[1]然而,它所引發的景區超載、環境破壞、交通擁擠、住宿困難、旅游投訴增多等負面影響也日益凸現。因此,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討論,圍繞利與弊,展開激烈的討論,在社會上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關注。
2 “黃金周”假日旅游發展的現實意義
2.1 “黃金周”假日旅游拉動了內需
1997年后我國國民經濟持續走低,內需不足,國家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發展,效果不盡人意。1999年第一個“黃金周”長假以來,旅游熱潮令舉國上下始料未及,持續走低的市場物價開始回升了,以后的各個“黃金周”里除了2003年“非典”影響不高之外,均持續走高見表1)。從表1中的數據印證了“黃金周”假日旅游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動消費經濟發展等方面有著重要現實意義,也證明了“黃金周”旅游市場的發展潛能巨大。
表 1 中國“黃金周”假日旅游旅游人數和收入情況(2000—2007)
年 份 旅游人數(人次億) 旅游收入(億元)
“春節” “五一 ” “十一” “春節” “五一” “十一”
2000年 / 0.46 0.55 / 181 220
2001年 0.4496 0.7376 0.6397 198 228 250
2002年 0.5158 0.87 0.8071 228 331 306
2003年 0.5947 / 0.8999 257.6 / 346
2004年 0.6329 1.04 1.01 289.6 390 397
2005年 0.69 1.21 1.11 313 467 463
5006年 0.783 1.46 1.33 568 585 559
2007年 0.922 1.79 / 438 736 /
資料來源:根據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相應年份發布數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