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 由十八大推進生態文明報告而淺談生態經濟建設

由十八大推進生態文明報告而淺談生態經濟建設

摘 要:對我國突顯的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矛盾的現狀進行概述,思考得出符合生態經濟要求的工農業生產作業的可行方式。并從利用經濟手段調整生態結構提出科學合理措施。最后對生態經濟在我國發展的前景進行感悟展望。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經濟,建設


胡錦濤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誠然,經濟與生態沖突的跡象比比皆是:森林銳減,水土流失,牧場退化,物種滅絕,資源緊缺……無不標志著經濟與生態系統之間關系的日益緊張。如果經濟與生態不能相互協調,勢必兩敗俱傷。之前經濟的發展以能源的耗竭和環境的破壞為代價,而生態環境的破壞又負反饋制約經濟的發展。惡性的循環最終也導致了經濟的衰退,生態的惡化。必須全面調整經濟,使之與生態系統密切匹配。在生態系統承載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只有經濟與生態之間建立穩定和諧的關系,才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生態文明的保障。
1 生態系統與經濟矛盾的現狀
1.1 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我國人均耕地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0%,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全國耕地面積日益減少,1996到2006年,全國平均每年減少耕地1230萬畝,自國家大力進行土地整理復墾開發以來,每年凈減少耕地也有500萬畝之多。人均耕地面積已下降至0.8畝,耕地質量亦持續下降。
1.2水資源短缺
   我國人均水資源量223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3。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水體污染嚴重,旱澇災害頻繁,水資源浪費驚人。致使全國六百多個城市出現不同程度的缺水,環渤海經濟帶以京津地區為代表尤為嚴重。
   1.3農業投入品利用率低
   我國年化肥施用量達4600多萬噸,農藥用量130萬噸。畝均化肥用量26.7千克,遠超出國際社會倡導的畝均15千克的安全上限。農藥和化肥有效利用率僅30%,且直接污染環境。
   1.4森林面積縮小
   我國森林資源緊缺,森林總面積23.84億畝,僅占世界的4.6%。森林蓄積量為112.7億立方米,不足世界總量的3%,森林覆蓋率16.55%,人均森林面積0.128公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在建國初期擁有112億立方米,因為人口膨脹,毀林造田而砍伐了100億立方米,剩余的12億立方米僅夠維持6年。
   1.5牧場退化
   我國草場面積約3.53*108hm2,其中可利用的為3.1*108hm2,長期以來,對草原資源采取自然粗放式經營,過度放牧,重用輕養,亂開濫墾加之蟲害,鼠害,使草質劣化,草原退化;草場沙化,鹽堿化面積日益增大,目前,我國草地退化面積占可利用草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尚有繼續擴展之勢。2 構建生態工業
   模擬生態系統功能,建立起相當于生產者、消費者、還原者的工業生態鏈,建設低投入,低能耗,無污染,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為目標的工業。通過法律、行政、經濟、文化等手段規化資源生產、加工生產、還原生產三大部分構成的工業鏈。
   2.1科學的產業布局
   最大限度的減少經濟發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經濟特點而發揮其生態經濟總體功能,用以獲取生態經濟的最佳效益。考察掌握不同地區城市和農村的特有屬性,研究設計最適宜最佳的生態經濟模式。
   2.2治理工業廢物
   采取有效措施治理“三廢”,根治泡、冒、滴、漏的情況。對廢物的生產、收集、運輸、儲存、處置等全過程進行優化管理。探索可行的辦法從污染源減少廢物的產生。使整個工業的發展模式趨近于先進的清潔生產工藝。
   2.3推進技術改造
   不斷進行技術改造,采用更高級的節能環保技術,替代現有的高能耗設備,使維持經濟運作與發展的動力源不再過分依靠化石能源,取而代之的是風能,太陽能,潮汐能,核能以及來自于地球內部的地熱能等清潔的能源。實現能源結構由“碳”能向“氫”能的轉變。
   2.4倡導植樹種草
   以人工種植方式形成植物群落,用以吸收有毒有害的氣體物質等,減少噪音污染,阻滯塵埃,調節氣候,以達到改造工廠周圍環境的目的。
3 發展生態農業
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經濟學規律,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系統的工程方法,集約化的經營農業,發展生產,從而達到生態和經濟的帕累托最優。
   3.1立體種養
   立體種植、養殖,充分利用土地、陽光、空氣、水分,拓展生物生長空間,增加農產品數量,提高產出效益。
   3.2圍墾增地
   對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破壞的土地,采取合理的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利用狀態。對不可恢復耕種功能的廢棄地,整治后可作其他農用地或建設用地。
   3.3節能節水
   推廣節能技術,從耕作制度、農業機械、養殖企業等方面減少能耗。改革不盡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種植技術,建立高效的節能的耕作制度。市場化高效、生態的畜禽養殖。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采取工程措施減少和避免水的滲漏與蒸發。改進落后的機電排灌設施,推廣對農作物的噴灌、滴管技術。
   3.4產業循環
   將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分類回收再利用,實現變廢為寶。提高環境效益的同時做到了物盡其用,創造了經濟效益。
4 調整生態的經濟手段
   4.1財政引導
   征稅和發放補貼的使用很廣泛,而且通過市場來運作。可以很好的利用市場的力量,利用市場對資源進行最有效配置的效能,使之除可以反映經濟活動的直接費用和收益外,還能體現其潛在的間接的價值。利用財政政策引導鼓勵對環境保護有利的生產,阻止對環境污染破壞的活動,把經濟建設引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4.2稅負轉嫁
   改組稅收結構而不改變稅收的水平。對有害于環境的經濟活動加收稅,用于補償對有利于環境的經濟活動的稅收減少甚至減免量。調整稅制能起到連鎖的作用,政府因某一產品對環境的利害而改變對其征稅,無意間向廣大消費者傳遞著訊息,告訴我們,衣、食、住、行怎樣選擇,才是個人也在為生態經濟盡綿薄之力,走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
   4.3補貼轉移
   通過調整補貼,建設維系生態保護、鞏固經濟發展的模式。主張把原本對危害環境的生產補貼按科學合理的比例轉移給無危害于環境的生產行業。這種方案在經濟上有足夠的吸引力,在邏輯上亦有強大的說服力,優化補貼轉移使之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
   4.4許可證交易
   由政府限定經濟活動的環境影響指標,例如:碳排放、硫排放、原料使用、電力消耗、污染物產生量等,再由市場來確定付出相應的經濟代價方可換取對應量經濟生產的許可證,能有效遏制單獨追求效益,對環境不負責任的經濟性行為。5 生態經濟展望
   2010年,“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成為兩會的主題,全國政協一號提案內容就是談低碳環保。十八大上, 胡錦濤主席更是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約束,建設生態經濟已是迫在眉睫的現實選擇,也是關乎人民福祉和未來發展的戰略道路。應從土地開發、資源能源利用、自然環境保護及生態修復、制度建設、市場調節等方面研究探索生態經濟建設的總體途徑,堅決響應黨的號召,認真落實十八大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治國方略,建設生態與經濟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美麗中國”。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