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城市化深入,人口增加,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地位越來越重要,但城市與生態環境之間,城市與土地利用之間,城市與產業發展之間還存在矛盾,如果從規劃角度解決這些矛盾,除掉這些“城市病”,使經濟與規劃有效的協調發展。規劃同時能促進經濟可持續的發展。
關鍵詞:城市規劃 經濟 生態環境 容積率 公建共享 城市化速度 轉型
隨著城市的數量和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多,城市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政治和技術的力量。人民享受著城市帶來的豐富的物質文明,但也不得不面對各種由于城市發展所帶來的交通擁堵、醫療資源緊張,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等問題。
城市規劃是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是保證城市合理地進行建設和城市土地合理開發利用及其正常經營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1、在城市總體規劃確定之后,就將進行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從而對各個地塊面進行控制,提出技術經濟指標,包括容積率、建筑限高、綠化率等等,然而,現實情況規劃充滿了隨意性,往往不是由專業技術人員定,而是由領導說了算,換了一屆領導,有了新思路,規劃又要重來,造成了很大經濟損失,城市用地結構不合理問題比較突出,工業用地比例偏高,而公共綠地及公共配套設施用地比例偏低。有時候,開發區為了引進產值高、稅收高的大企業,一味的滿足企業的需要,任由企業選擇廠房地址,隨意將土地性質改為工業用地,根據企業建設需要制定容積率,而不考慮市政配套是否跟得上,交通壓力是否會存在,當然,對于領導個人而言,指標完成了,排名靠前了,政績上去了,仕途也上去了。在農村,企業的選址更是隨意,不需要控制性詳細規劃,只要鎮政府同意,企業辦個選址意見書就基本可以落地,居住與工業混居,近年來,農村越來越趨于城市化,這種隨意布局造成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于是2008年《城鄉規劃法》頒布,正是看到了城鄉一體化,現有的規范條例已經無法滿足需要,明確了農村也需要做規劃,一切新建項目必須要有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依據,否則就不予批準。這就避免了有的當地政府,為了自身政績,私自調整土地性質。
而居住用地的各項指標,如容積率,建筑限高等,更是開發商們不斷想要獲利的途徑之一。有的房地產開發商為了獲得更大利潤而一再提高容積率,容積率高顯然不太容易形成高質量的生活空間。于是,往往已經制定好了的詳規,又被調整變化。
2、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難以完全實現。由于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牽涉到成本和收益問題,在目前行政區劃的分割下,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具有相當難度。許多道路往往區塊內自成體系,難以實施過境交通暢通,即使規劃布局全局考慮,建設時期也難以銜接。區域交通一體化程度不高,比如上海郊區南匯與浦東的之間的道路都往往是中斷的,沒有貫通起來,浦東新區政府機關考慮到確保自身產業資源,不愿意發展過境交通,以免做了她人嫁衣,妨礙了自身的經濟增長產值,將企業圈在自己的行政區域內,但對于大環境來講,這是不利的,“區區聯動”始終無法進行,只有在此次南匯并入浦東后,才轉變了態度,積極開展幾條道路連通的建設。再如迪斯尼項目,由開始洽談到落地,來來回回好幾年,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項目用地處于兩個區,誰家的孩子說不清楚,經濟利益驅動下,誰都不肯讓步,合并之后,變成一家人,迪斯尼終于敲定。
如果在上一層面,由政府統領,統一規劃,統一出資建設這些公共交通,公共設施,服務于所有的行政區塊,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了,偏僻地區的經濟也得以帶動發展。
3、中國城市化的速度。城市化過程從1993年開始加速,那時候中國的城市化率是28%,建設部2006年的統計是36%,這個速度遠遠高于世界上其他更早進入城市化國家的速度。為尋求就業機會從農村或小城鎮聚集到大城市的人口數量迅速膨脹,階層分化復雜,經濟增長、對住房的需求更急迫,種種原因導致城市的居住環境徹底改觀。
4、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突出。城市生態環境的建設,不僅要狠抓它的處理,還要從源頭上開始,現在的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并沒有要求設有環境保護專項規劃,而是僅僅在建筑落地的時候要求節能專篇,而這也是近年來才開始開展的,因此,我認為可以在編制規劃的時候就設立這一內容,把環保這項內容和容積率、建筑密度等設置相同地位,明確技術指標。因為現在遇到的往往不僅僅是單一的水污染或空氣污染,而是綜合性的環境問題。需要有專門的政府部門來管理,不僅僅依靠環保局,當地政府、開發區都要擔負此任,光靠以利潤驅動的企業來自覺節能減排是不現實的。只能多渠道,多方面來加以控制。
5、規劃與產業定位協調發展。
城市土地規劃必定會隨著發展規劃做調整,明確產業結構,產業定位之后,相關的一系列土地使用才能確定。如果不事先做好規劃,而純粹發展工業,不顧城市整體布局盲目建設,就會出現配套設施不足,市政管線混亂,工業分布散亂無序的現象,嚴重影響城市形象和發展潛力。這方面已有很多先例,比如張江863信息產業基地,由于在建設中片面追求工業化,而忽視了必要的生活服務設施與配套居住用地開發建設,導致無法吸引人口,一到晚上就成了一座死城,另一方面,人口不足也使一些已建公共服務設施利用效率低下,兩者形成了惡性循環。另外不少產業園區為了吸引投資,不惜免費奉送土地來換取開發商的入住,導致圈地現象普遍存在,如何避免這些前車之鑒的發生,城市在進一步發展過程中,不能只考慮短期的經濟效益,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
2009年11月23日國家發改委公告批復,上海迪士尼項目占地面積116公頃(相當于1740畝)。這與之前的6000畝相差巨大。迪斯尼的輻射影響區并不僅僅是它周邊一圈,更能達幾公里,人人都覬覦著迪斯尼這塊蛋糕,能動遷的想動遷,造酒店造商業造住宅,川沙附近房價一夜之間暴漲,迪士尼讓人立刻聯想到巨大的市場和消費能力,龐大的人流。一切都顯示,上海迪士尼是個“穩賺不賠”的項目,按照產業的一般規律,1元門票收入能夠帶動8元相關消費,而大型游樂項目的帶動效應更大,因為來迪士尼游玩的游客,很多會順道觀光迪士尼所在地,帶動當地“食住行、游購娛”旅游六大要素,因此城市規劃時必須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估算屆時人流量,為此做好配套準備,目前,面積的大幅度縮水,為城市規劃者出了一個難題,究竟是按照大的來算還是小的?將來會不會拓展?只有確定人口規模后才能確定相應用地組團大小組成,住宅與公共建筑的數量,市政設施的規模,標準等一系列問題。人口規模確定過大,則造成各種用地及給排水、道路、電力、電信市政設施的浪費;人口規模確定過小,則將來周邊交通必成問題,市政設施跟不上,剛新建不久就需改建,造成經濟上和用地上的浪費。
在當前社會,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城市需求不斷增長,在發展過程中也導致了城市化進程中的一些沖突與矛盾。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土地利用規劃與產業規模之間的平衡,把握住這個平衡,取到黃金分割點,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