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現代物流業作為能夠有效調整經濟增長方式、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已經被我國政府和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重視。然而,這個朝陽產業在跟隨社會經濟大發展的浪潮不斷向前邁出新步伐的同時,卻也遭遇了與眾多行業同時面臨的人才缺失的尷尬難題:一面是物流企業缺少物流專業人才以支撐企業更好的發展,另一面則是物流專業畢業生沒有相應的物流工作就業機會。對于這一問題,本文通過對高等院校物流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的分析,及對高校物流人才培養問題的研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物流管理專業 就業現狀 人才培養問題 解決策略
物流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體系中不可忽視的經濟樞紐,對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然而在中國這片有著豐富勞動力的沃土之上,物流業的發展卻一直飽受著物流人才匱乏的嚴峻問題。人才是企業得以生存發展的源泉,物流業的發展同樣需要注入大量的優秀物流人才去支撐企業更好的發展。
一、我國高校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
進入21世紀,在經濟大環境驅使下,教育部批準了物流管理專業正式招生,隨后幾年,全國各大高校紛紛開設物流管理相關專業課程,到2008年年末,全國開設物流相關專業的本科高等院校已經由最初的不到15所拓展到了308所。這一數據從側面反映了我國對物流人才培養問題的高度重視,但高校物流專業的開設卻沒有很好的緩解企業物流人才短缺的嚴峻現狀。相反的物流企業呈現出來的卻是大部分的物流人員的專業素質偏低,文化水準不高,企業急需物流高層次高水準人才的現狀。
二、我國物流人才的市場需求分析
據2007年有關權威機構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在我國擁有相關權威機構頒發的物流管理專業資格證書的職業經理人僅有百余位,而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市場缺口卻早已超過60萬人,這兩組明顯的數據對比,反映出了物流行業人才供給與需求間的嚴重反差。這一供需之間的矛盾問題,尤為突出的反映在了物流業發達的深圳、北京、上海三個地區。據有關部門的數據顯示,2010年深圳市對物流人才和的需求量將達到12萬人;北京物流人才的匱乏現狀更為嚴峻,將近20萬的人才缺口突顯了物流人才的可貴性;而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中心,并計劃建設國內最大、亞太地區重要的現代物流服務園區的上海,將需要40萬的專業物流人才去填補物流人才的市場空缺。物流人員大體上可歸為三類:戰略層、管理層和操作層,而在此我們一直提到的企業急需的“物流人才”是戰略層和管理層的物流人員,而作為知識水平要求較低的操作層,雖然需求量較大,但卻不是真正意義上企業迫切需求的“物流人才”。
三、我國當代高校物流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
結合當今我國物流市場現狀,我們可以看出物流行業在人才方面存在巨大缺口,然而,另一個問題就是高校物流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兩個尷尬的現狀卻著實反映了我國物流業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問題:高校培養的物流人才普遍能力不足,無法與企業需求相匹配。
(一)我國高校物流教育起步較晚,學科教育體系不成熟,缺乏系統化引導。
與國外起步較早且具較為備成型的系統化物流教育體系相比較而言,我國的物流教育由于學科教育歷史較短,學科體系建設不成熟,缺乏一套系統化的理論作為指導。目前,我國各高校的物流教育也都是各自為政,一方面是對國外的先進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照搬照抄,施行“拿來主義”,沒有與我國物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導致國外教育模式下的人才難以與我國本土物流企業的融合。另一方面,學校自行籌劃課程安排,借用其他學校物流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簡單的課程增加與修改,形成一套院校自有的教育體系,這樣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使得物流教育缺乏嚴謹性。物流學科教育缺乏系統化的引導,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及其簡單化,這使得高校培養出的物流人才綜合能力不強,良莠不齊,很難滿足社會的需求。
(二)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層次不清晰,物流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不明確。
就物流專業教育而言,我國尚未形成一個層次清晰且明確的教育梯度,尤其是在高職教育、本科高等教育以及研究生等更高層次的教育之間層次模糊,內容跨度也不大,層次不清晰。同時,因為我國我物流教育仍處在起步階段,高校對物流教育的了解以及探索還不是很深入,對企業和物流市場的人才需求還不夠明確,這使得高校無法結合實際的物流市場需求,明確的進行目標定位。致使高校畢業生與社會嚴重脫節,很多高校培養出的物流人才甚至不知道自己將要從事怎樣是職業。
(三)物流專業教育缺少有效的實踐性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現象仍普遍存在。
當代中國的教育模式一直存在教師單向灌輸式指導的弊端,高校教育亦是如此,高校物流人才培養更是如出一轍。物流管理專業作為實踐性要求較強的專業,在教學過程往往片面追求形式化教學和理論教學,將使得學生缺乏課堂參與和互動,進而導致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程度加深,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變弱。此外,實踐性教學對于物流教育尤為重要,物流專業畢業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物流知識理論,同時還應該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這是企業正在需要的物流人才。然而大多數高校卻未建立操作性強的校內實訓基地與校外實訓基地,有的高校已經建立了基地,但仍舊存在諸多不足,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四)高校物流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缺乏一批實踐性能力強的物流專業師資隊伍。
物流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是影響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之一,而目前我國高校物流專業師資隊伍整體呈現出來的現狀卻是先天不足,實踐能力不強,不具備專業的物流相關知識等問題。現有的物流專業教育中具備專業的現代物流知識和物流實踐經驗的教師十分缺乏,這也使得在物流教學過程中提高物流實踐性教學比例的難度加大。
四、我國高校物流人才未來培養模式探究
(一)政府部門進行統籌規劃,進行系統化物流人才培養。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的物流市場也以一種開放的態勢迎來了各國著名物流企業的紛紛涌入,這也使得我國物流市場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物流人才作為當代社會稀缺的寶貴資源,對物流企業的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企業為了在這片競爭激烈的物流行業內立于不敗之地,對物流人才的需求也變得越發迫切。作為物流業剛起步的國家,在面臨如此嚴峻的社會形勢之下,我國政府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借鑒物流業發達的國家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物流業發展特點,由政府教育部門帶頭進行物流教學的整改活動,統籌規劃,避免各高校各自為政的混亂教學局面。
(二)樹立明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多層次的復合型物流人才。
首先,應該明確物流企業真正需要的物流人才的類型,應當具備哪些素質和知識技能,在根據院校自身的教學特點,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物流人才。其次,物流高校應當建立先進的教學理念,緊跟時代步伐,在進行物流教學時,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具備專業的物流知識、英語及計算機知識的同時,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良好的就業心態,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三)建立實踐性教學體系,實施實踐性教學改革。
物流管理專業余其他專業有所不同,在注重專業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實踐性,因此在進行物流專業教學時應當把書本上的理論和知識與實際的實踐工作相結合。學校應建立物流設備實驗室,可以讓學生實際接觸到物流企業日常運作中常見的相關設施設備,以及具體的操作流程;開展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物流企業中去,了解物流企業的工作流程和企業整體運行狀況;此外,應當注重校外物流實訓基地的建設,搭建真正高效的學生實踐平臺,讓學生更好的開展社會實踐,實現校企雙贏的局面。
(四)加強物流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質量和實踐能力。
所謂“師資興則學校興”,高質量高水準的物流專業教師的吸收已經成為各高校發展物流管理專業的關鍵。鑒于我國本土物流業師資不足的現狀,可以通過引進國外優秀物流領域的高素質教師的方式,來填補物流專業師資隊伍的空缺。此外,物流專業教育的相關資金投入也是保證物流教育水準,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條件。
結論
物流產業作為我國“十一五”規劃中的重點項目產業,體現出了我國對物流行業的重視程度。伴隨我國社會整體經濟能力的不斷提升,以及WTO入世以來我國市場開放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國物流業的發展定將乘著良好的經濟趨勢得到長足的發展,國內各高校的物流管理專業教育通過整改后,也將會為物流企業源源不斷的輸入企業需要的復合型物流人才,使得我國的物流產業得到更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