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廣泛而深遠地影響了整個世界。金融危機通過外貿,金融等途徑對我國經濟產生了各方面的消極影響,眾多中小外貿企業面臨日益顯現的財務風險,甚至瀕臨倒閉邊緣。當前,世界經濟漸漸出現了恢復增長的跡象,但歐美等發達國家外需市場仍未明朗,我國經濟目前的復蘇狀況也不夠穩定,中小外貿企業仍面臨充滿不確定性的內外部環境。這類企業雖然規模較小,在所處行業中未占據主導地位,但其整體上對于促進競爭、保持經濟增長活力,推動各行業以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等各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當前全球經濟緩慢復蘇,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的后金融危機時期,加強研究中小外貿企業財務管理的對策措施尤為必要。
一、后金融危機時期中小外貿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
(一)應收賬款的壞賬損失風險中國外貿行業競爭相當激烈,企業為取得客戶往往提供相應優惠條件,各國進口商普遍能在中國獲得更高的信用額度和更長的信用期限要求。目前中國外貿企業對外出口80%以上采用賒銷形式,歐美國家的買方付款期一般在交貨后三個月,有的長達四至五個月。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各國經濟下滑,市場需求降低,金融機構的資金緊縮也使進口商的資金緊張,外國進口商的購買力和整體信用度均明顯下降。中小外貿企業由于國際貿易經驗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風險意識較弱,往往易重視訂單而忽略應收賬款的風險控制。企業規模小、底子薄,抗風險能力差,一旦出現金額較大的壞賬,很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無法正常經營。因一筆出口單子無法收回貨款而倒閉的中小外貿企業并不少見。
(二)籌融資風險 許多中小外貿企業日常經營和投資所需資金,大多是依靠自身的積累,民間借貸或是銀行信貸等間接融資,融資渠道較為單一。其資信水平較低,管理水平不高,固定資產少,難以提供融資需要的抵押和有效擔保。因而銀行放貸風險相對較大,需要對其進行眾多審查,辦理手續復雜且時間長,難解企業的燃眉之急。同時金融危機使得市場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風險資本投資商在選擇投資意向時更加謹慎,投資額也大幅萎縮,使得本來有成長潛力的一些中小外貿企業遇到很大的融資障礙。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這類企業即使能找到借貸來源,貸款或融資條件也較為苛刻。中小外貿企業普遍面臨融資成本增加,時間延長,成功率下降等籌融資困境。
(三)流動性不足風險 企業維持日常生產經營和償還債務本息,需要有足夠的現金流。當前中小外貿企業利息支出壓力增大,償債能力呈現減弱跡象,面臨現金不足的困境。加之應收賬款的壞賬損失風險和籌融資困難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更是直接導致了企業資金的流動性不足。許多外貿企業面臨巨大的資金周轉壓力,一旦資金鏈斷裂,企業難免陷入倒閉破產的境地。金融危機爆發后,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有許多中小外貿企業因現金流量不足而停產倒閉。與此同時,許多企業銷售艱難,需求極度低迷,訂單減少,退單以及合同銳減,企業產品積壓嚴重,進一步加重企業資金周轉流動的負擔。
二、后金融危機時期中小外貿企業財務管理對策
(一)強化信用管理建立科學的信用管理制度,是解決企業交易風險的主要途徑之一。目前國際上企業間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相當大的比例,而許多中小外貿企業對信用政策不夠重視,對交易對象缺少足夠的信息和貸信調查,對應收賬款也缺少有效的監控。一些企業未形成書面的、系統的信用政策文件,在信用銷售中隨意性較大,缺少科學的管理。中小外貿企業應該制定書面的信用政策文件,建立規范的企業內部信用風險管理制度,強化企業信用管理的基礎工作。信用管理一般包括資信調查、營業決策、跟催三個階段。要注重客戶信息管理和資信調查,強化信用分析能力,提高應收賬款的管理水平。前期的資信調查最為重要,不經過資信調查的而授予信用,發生壞賬的風險是非常大的。信用管理是全過程的管理,需要從企業信用管理體系的完善、內部協調、客戶信用信息采集、應收賬款催收流程等多方面加強。金融危機的爆發顯示出擁有先進信用風險管理技術的發達國家也并不能防止信用危機的發生。照搬西方的信用管理模式并不科學,中小外貿企業應構建符合自己特色的信用體系。從危機中汲取教訓,做好準備才是最好的選擇。信用管理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只有不斷強化信用管理觀念,企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才能知己知彼,經受住風險的考驗,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投保出口信用保險 出口信用保險是國家為了推動本國的出口貿易,保障出口企業的收匯安全而制定的一項由國家財政提供保險準備金的非盈利性的政策性保險業務,是國際上通行的支持出口的政策,是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的貿易促進措施。我國在2001年成立了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專門從事該項業務。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出口信用保險是企業規避收匯風險的一種有效手段,然而我國眾多的中小外貿企業卻缺乏對該項業務的了解和認識。中小外貿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的作用表現在:第一,信用保險機構在風險發生時將對投保企業進行賠付,且其追償能力一般強于普通中小外貿企業,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投保企業財務損失。第二,出口企業可采用商業信用等更為靈活的結算方式,降低買家的交易成本,從而擴大業務量。第三,投保出口信用保險增加了應收賬款的安全性和流動性,銀行在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礎上會降低企業融資門檻。第四,單個企業借助信用保險機構專業的防范風險能力,可增強其自身的風險識別、判斷能力,提高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國際金融危機導致海外進口商的信用風險、國外銀行的信用風險都大大增加,中小外貿企業應該積極利用該項保險的保障和支持,通過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險來保障收匯的安全,規避應收賬款的壞賬損失風險。
(三)保持一定的融資能力 針對中小外貿企業融資困難的現狀,財政部和商務部出臺了《中小外貿企業融資擔保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企〔2009〕160號),設立中小外貿企業融資擔保專項資金,對從事中小外貿企業融資擔保的機構給予擔保額資助、擔保費率獎勵和注資三方面的資金扶持,從而降低中小外貿企業融資擔保門檻。銀行每年都要對企業進行重新評級授信,其主要依據指標還是企業上一年的財務狀況,包括企業的收入及盈利情況,所有者權益、現金流、負債等。企業首要任務還是要優化自身財務狀況,保持一定融資能力,這是獲得任何資金支持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則要創新融資方式、豐富企業的融資渠道。我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要創新融資方式,通過并購貸款、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和規范發展民間融資等多種形式,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中小外貿企業不要單一的依賴借款籌集資金,一些企業就是因為融資結構不合理,所有者權益所占比重小而利息支出較大,導致資金鏈斷裂。企業應根據自身經營狀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主動尋找戰略合作伙伴。例如,以四川高福記食品有限公司為代表的5家郫縣豆瓣企業因資金短缺向中國建設銀行當地機構提出通過組建聯合體來實現聯合貸款、聯合擔保,通過聯合擔保互相支持、相互監督分散風險的作用,利用橫向約束解決企業與銀行信息不對稱問題。該方式很好的解決了幾家企業的融資困境。在積極創新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的過程中,應始終強調風險可控原則。企業要密切關注風險,防范可能因金融創新而產生的風險,確保企業財務的安全和穩定。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需要采用多種綜合方式,總結起來還需要政府政策、金融機構和企業三方的共同努力。
(四)堅持流動性第一的原則 流動性表現為企業資產轉換為現金的能力,保持一定的流動性是企業應對危機、穩健經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許多中小外貿企業陷入經營困境甚至破產并非因為資不抵債,而是由于流動性不足導致的暫時性支付困難。中小外貿企業應堅持流動性第一的原則,強化以現金流為核心的財務管理,增強自身對風險的抵御能力。企業一方面應適當增加現金資產的比重,加速資金回籠和周轉,提高資產變現能力。在大力發展優勢業務,擴大銷售的同時,高度重視應收賬款和預付賬款管理,強化合同訂單管理,提高預收賬款比例,減少預付款金額。注重分析應收賬款的可收回情況,建立合理的計提壞賬準備制度,及時反映可能發生的壞賬損失。強化對應收賬款的管理和催收力度,減少呆壞賬,使企業的銷售收入真正變為現金流入。另一方面,企業要盡量減少現金流出,對長期經營狀況不佳或是風險較大的業務要及時退出,通過出售轉讓資產等渠道實現資金回流。在采購環節盡可能通過賒購或融資租賃等方式實現間接融資,暫緩企業的現金流出。及時分析預測存貨的供應和耗用狀況,確定合理的存貨儲備,避免因存貨的積壓而占用大量資金。在此基礎上,如果企業還有更多的現金流,就能用于強化技術創新和企業管理,通過并購重組等手段實現戰略轉型,化危機為發展的契機。企業同時也應對長、短期負債的盈利能力與風險進行權衡,強化現金流量預算,盡量使現金流入和流出在時間、金額方面相匹配。中小外貿企業在面對全球金融危機日益深化的形勢下應全方位加強自身現金流的控制,將保持流動性放在財務管理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