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園林 職業技能 培訓
我校,作為園林系統唯一的一家職工技能培訓基地,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加快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職工教育培訓運行機制。形成職工培訓、技術比賽、技能鑒定、資格認證等“一條龍”工作格局。積極推進職業資格證書準入制;進一步擴大職工技能培訓及鑒定的涵蓋面,使更多的工種系列能夠加入到職業技能鑒定的范疇;進一步建立并完善職工專業技能培訓的制度和技能等級標準,完善職業技能的培訓考核與鑒定晉升制度;進一步加大職工崗前培訓、在崗培訓、轉崗培訓的工作力度,使職工能夠順利轉換角色;廣泛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提高職工文化技術素質提供便利、快捷、優質的服務,提高培訓的社會效應。
根據此次市局組織人事處的要求,結合本單位的職工教育培訓現狀,立足科學發展職工教育培訓工作,淺談幾點建議:
一、要建立及完善有關政策措施,使其有利于單位職工技能人才的培養、聘用及晉升
第一要建章建制。各單位的領導層首先要提高認識,把培養操作技能型、知識理論型和復合技能型人才的戰略目標,納入到單位的常規發展戰略總規劃之中。其次是要把“提高職工職業技能素質計劃”納入到單位日常工作計劃中去,逐步建立起單位職工職業技能培訓、考核、鑒定、聘用、待遇“五位一體”的有效運行機制。要通過評選“首席員工”、“崗位帶頭人”等形式為廣大職工學技術、練本領創造條件、搭建平臺。把單位職工中操作技能性人才的聘用及其享受的待遇結合起來,適當拉開不同工種、不同等級之間的工資待遇差距。形成技術工人能夠以技定崗、以崗定薪、崗變薪變,鼓勵工人在技術上能夠一專多能,激勵更多的職工專研技術,自學提高,行業成才,使更多的職工真正成為行業社會歡迎、市場經濟需要的復合型技能人才。
第二要營造氛圍。通過各種手段,大力宣傳技能型人才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重要的是要在社會上營造一個重視技術人才、愛惜技術人才的氛圍。進一步強化社會各界對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科技向生產力轉化的意識,強化意識:優秀的一線操作技術工人與工程技術研發人才同樣都是社會的寶貴財富。在工作中,領導層和社會各界要克服“重科技、輕技能”的邏輯錯誤觀念,對于一線操作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在單位中逐步形成制度上有保障的發現、重視、培養、聘用的局面。同時可以通過舉辦職工職業技能比武,選拔一批技術專家、創新能手,選樹一批優秀技術工人典型,對有貢獻突出的技術工人,考慮破格晉級,提高他們的社會政治地位。
二、要建立和完善職工教育經費提存、使用、管理制度
建議市局有關部門要強化財務經費監管的有關措施,檢查督促各單位按照規定,按計劃、有步驟的足額提留單位職工的教育經費,以確保職工教育、職業培訓、技能鑒定的經費保障。首先是要不斷建立和完善單位職工教育經費投入制度,確保每個年度財務支出計劃中,有不低于單位職工工資總額1.5%的經費用于職工教育和培訓工作。其次是要在職業教育和職工培訓經費上,拓寬經費來源。一方面各單位采取統籌的辦法,確保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另一方面市局每年也應劃撥一定數額的資金作為職工培訓專項經費。實行三位一體的經費來源方式,即上級部門、單位自身和職工本人三方共同負擔,建立健全職工職業技能的“培訓、鑒定、晉升”機制。同時出于單位利益的考慮,為防止單位通過培訓的高技能人才的流失,在與其簽訂聘用合同中可明確規定接收職業技能培訓提高的受益職工,在培訓后對單位的工作服務年限,違約賠償辦法及金額,從經濟效益方面對其加以約束,以實現單位職工職業培訓效應的良性循環。
三、工會組織要突出提高職工職業技能素質的服務保障職能
市局工會和各單位的工會組織要依法建立和完善職工教育培訓的有關規章制度,突出維護保障職能。全程參與、全程維護,運用法律武器保障職工接受教育和培訓的合法權益,逐步建立和完善工會組織服務體系中涉及提高職工職業技能素質的制度。將職工技能培訓、單位崗位比武、系統評比表彰、單位優秀人才培養、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專項使用等內容,納入工會服務職能范疇,通過職代會、政務公開等有效制度進行監督檢查。同時,發揮工會教育職能作用,利用各單位現有的文化教育陣地,對職工進行多形式、多層面的職業技能培訓,以凝聚各種能工巧匠和各專業技術骨干。通過廣發的開展拜師學藝、崗位練兵、技術培訓、技能比武等活動,加快各行業特別是熱門行業中職業技能型人才、知識技能型人才和復合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步伐,以達到促進職工職業技能素質的全面提高的目的。
我們應該在市局有關部門的領導下,狠抓工作落實。以“發展兩型社會、園林促共贏”為主題,創新載體,塑造品牌,激勵職工在本職崗位上創造一流業績。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開展勞動競賽、合理化建議、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等職工技能提高新途徑,緊緊圍繞園林及相關行業,開展帶有示范性的技能競賽和技術比武活動。深入扎實推行首席員工制度,為崗位工種樹立先進帶頭人,為行業系統樹立先進群體。廣泛開展“我為園林做貢獻”活動,引導職工在發展園林經濟、開展技術革新、提高生態環境方面貢獻力量。不斷完善經濟技術創新活動的保障和激勵機制,激勵廣大職工立足本職,學趕先進,爭創一流,多做貢獻。積極探索有效形式和途徑,不斷深化主題,加大力度,創新載體,完善機制,為廣大職工建功立業搭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