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 法制觀 教育研究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精英分子,畢業后將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工作,有的會成為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有的甚至會在立法、司法部門工作。所以,他們對于社會主義法制的看法和態度將間接或直接影響法治中國和和諧社會的建立。研究大學生的法制觀,就是要了解當前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法制的看法和態度,然后分析原因,進而提出引導和改進教育的措施,使他們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尊嚴和權威的重要力量。
一、當前大學生法制觀狀況
1、大學生對法律知識有一定了解,但對法律知識的掌握還不夠全面和深入,對法治的理解也存在偏差
從查閱的資料和調查數據來看,當前大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主要是課程學習和課外閱讀(包括網絡、電視、報刊),次要途徑是生活體驗(包括朋友交流、父母告誡)和政府宣傳,與其他社會階層比起來,大學生更多地從間接的渠道獲取法律的知識和信息,而且這種獲取存在很強的主動性,但是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法律的認知存在問題。有調查數據顯示,當前大學生掌握了一些基礎的法律知識,而且大部分學生不是從功利的目的去學習法律知識,而是從完善自身的角度去學習法律,但是普遍存在對法律知識的掌握不夠全面和深入的問題,表現出與他們教育程度不相適應的一面,大部分大學生對法律的認知只停留在表面,對法治的內涵更是不甚了解。
2、大學生對國家整體的法制建設有信心,但對司法現狀表示擔憂和不滿
目前,絕大部分大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法制建設表示肯定,對我國的未來的法制建設表示有信心,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國家的法制現狀不滿意,特別是對當前司法過程中存在的種種負面現象表示擔憂和不滿。
3、大學生對法治的價值判斷和現實選擇存在矛盾
當前大學生在進行價值判斷的時候,普遍認可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表現出較高的法律意識,但是一旦進行現實選擇,大部分學生又把法律置于人情關系和權力之后,表現出了明顯的價值判斷與現實選擇矛盾的問題。
二、大學生法制觀偏差的原因分析
從大學生法制觀現狀中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的法制觀是存在偏差的,距離社會主義法治的理念還有相當的距離,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大學生的法制觀出現這樣的偏差呢?經過分析,主要是以下四點原因:
1、我國“人治”的傳統導致大學生法制觀出現偏差
由于中國幾千年來“人治”思想的影響,人們把人情關系看作是解決問題的法寶,加上封建社會統治階級重德輕法,以權代法,法律往往只是作為統治的工具,一旦法律和道德或權力發生沖突,人們要么以道德作為衡量標準,要么就屈從于權力的淫威,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在道德和權力面前變得蕩然無存。這些中國古代的“人治”思想和封建觀念仍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和渠道感染并深深影響著當今大學生,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繼承下來,阻礙他們形成“法律高于一切”的法治理念,使他們的法制觀產生了偏差,所以就產生了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和現實選擇存在矛盾的結果。
2、我國的司法過程中出現的負面現象阻礙了大學生法治理念的形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老百姓從以往“厭訟”發展到現在“好訟”。但是由于我國目前司法過程中出現了種種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以權代法的負面現象,使得大學生對法律的權威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感,這種不信任感在一定程度阻礙了大學生法治理念的形成。而大學生之所以會對司法現狀產生如此悲觀的認識,主要是由于大學生通過網絡等渠道接觸到的都是負面的信息,鮮有正面信息,加上大學生缺乏司法實踐和社會經驗,對司法有一種理想主義的追求,認為司法過程一定是十全十美,容不得半點瑕疵。一旦這種理想主義傾向遇到現實中出現的負面問題,大學生就會產生悲觀和逆反心理,全面否定司法公正,剛剛在心里萌芽的法治理念頃刻間當然無存!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3、我國法制教育的現狀制約了大學生形成系統、全面的法制觀
當前我國對學生進行法制觀教育主要有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初中,一個階段是大學。初中時期的法制教育主要是在政治課上對學生進行法律常識教育,大學期間對非法學專業的學生是以法律基礎課的形式進行法制教育。從當前對學生法制觀教育的現狀可以看出,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只在初中時期接受了短時間的法律常識教育,高中時期則中斷了法律的學習,這樣缺乏連貫的法制教育,學生很難從小形成良好的法制觀念。在進入大學之后,重新接受法律基礎課的教育,但也是在短時間之內要學習憲法、刑法、民法等諸多重要的法律,時間明顯不足,老師只能對相關法律進行簡單的講解,無法深入剖析立法的背景和法律中所蘊含的法理知識,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就只能停留在表象,無法形成系統、全面的法制觀。
三、大學生法制觀教育的改進措施
1、強化法律基礎課教育,增加學習時間
由于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介入時間較晚,加上缺乏連貫性,所以在大學期間有必要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教育。而作為大學生法制教育主要途徑的法律基礎課,現有的學習時間遠遠無法滿足大學生法制觀培養的需要,所以必須增加學習時間。這樣才能使學生能夠有足夠時間系統學習我國現有的重要法律,同時要把民主教育作為專項教育內容進行設置,培養大學生的憲法觀、公民觀、民主觀!另外,老師在講授的時候,要增加對立法背景的介紹和法理分析,使學生對法律能夠有深層次的理解,培養學生健全的法制觀念。
2、增加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的司法現狀
要改變目前法律基礎課教育效果不明顯的現狀,就必須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既有利于大學生提高法制學習的自覺性,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也有利于他們客觀認識我國法制建設的現狀。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大學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加強,更有利于激發他們法制學習的興趣;理論知識得到實踐的檢驗,也有利于他們對理論的準確把握,增強大學生的辨析能力;另外,通過參加司法實踐活動,能夠讓大學生了解司法實踐的復雜性,更多地接觸司法實踐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堅定大學生對法制建設的信心。
3、實行依法治校,營造良好的校園法制環境
環境是人才成長的必要條件,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對于高校而言,教育的大環境即社會環境是不可創的,在法制教育中有時我們只能接受社會環境的現實,只能在人所能及的范圍強化積極影響,凈化消極影響,而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它。但是,法制教育的小環境即校園環境是可創的或部分可創的。大學生畢竟大部分時間是在校園度過,優化校園環境,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可以提高法制教育的實效。校園環境對學生的教育影響方式與其它教育影響方式不同:一是直接現實,二是長期性、三是潛移默化性。校園環境還擁有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良好的校園環境能控制和限制不良風氣和行為的滋長,規范學生的言行。所以,高校作為大學生法制教育的主要場所,必須自身先做好依法治校的工作,在學生日常管理、評優、就業推薦等環節中要做到公平公正,這樣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時才具有說服力。另外,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園環境設施,宣傳民主法制思想,如利用校內廣播、網絡、宣傳欄等陣地進行正面宣傳,搶占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