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前情況下,尤其是在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并且因為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也造成了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國經濟的發展與變革表現的更加復雜,對于宏觀經濟的發展來說,其難點不斷增多,并呈現出一定的復雜性。因此,加強新形勢下的經濟格局研究,特別是金融危機下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研究意義重大。對此,我們必須明確其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進而不斷探索,尋求科學有效的方式及方法予以解決。
��一、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的問題分析
隨著全球經濟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的增長速度開始放緩,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確保經濟的穩定增長,國家開始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時也出臺了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這樣一來,雖然確定了經濟的增長,但這種模式也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和負面作用。因為,在這種貨幣政策下,出現了投資以及建設的重復,而且因為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間的貿易,尤其是對外貿易開始逐漸減少,這種情況下我們大力加強投資建設就會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產能的過剩。與此同時,在“保增長”的要求下,一些地方部門也在進行盲目的投資,并進行大量的重復建設,這也就進一步的造成了產能的過剩。盲目加大投資力度,導致重復建設、產能過剩。通過投資增長來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由此導致各個地方過度投資、惡性競爭及產能擴張局面變得更加難以控制。而在這種生產的要求下,必然的導致對生產資料的大量需求,隨之而來的就是生產成本和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揚,進而出現通貨膨脹。因此,在金融危機影響的背景下,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定的盲目投資,這樣也使得今后經濟的發展空間縮小,同時因為大量資產的投資,也極易造成市場上的通貨膨脹現象。
��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就業之間的矛盾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為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了機遇。而且加強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調整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進而逐漸減小危機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尤其是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必然的要求著我們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乃至于優化升級。對于宏觀經濟來說,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創新,對于以往粗放型的增長方式要予以摒棄。尤其是一些傳統“高能耗、高污染、高投人、低效益”的發展軌道。在生產成本日益上漲的情況下,我們必然要選擇集約化的生產道路,而不能單純的依靠投入大量人力進行的發展,要實現技術的創新,不斷提高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在危機過后世界經濟格局也將開始重新的布局,這樣一來,激烈的市場競爭必然迫使著我們加強產業的升級。與此同時,因為世界經濟格局的改變,我們的產業和市場劃分也表現為更加激烈的狀態。所以,企業正在尋求新的科技和產業優勢,尤其是對于我國的企業來說,其產業結構的調整正在改變以往單純依靠人力的發展路線,由此一來,也將導致我國的就業出現壓力,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就業之間出現矛盾。這是當前宏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難點,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協調好的重點問題。
��三、擴內需與供給增加及有效需求不足之間的問題
對于經濟的增長來說,必然要不斷的擴大內需,因為只有消費,才會帶動各項生產的開展進行,進而有效的促進經濟的發展。而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國的對外貿易出現下滑,出口交易開始減少,這樣一來也就導致了我們經濟增長的放緩,同時造成了我國外向型經濟增長受阻。因此,在對外貿易縮減的情況下,我們要實現宏觀經濟的發展就要不斷的擴大投資和國內消費,這是當前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而當前加大投資促進生產的辦法,主要是生產需求,其帶來的消費需求則往往是一次性的,難以持續拉動內需。同時,隨著投資的增加也將轉化為生產能力,即又形成供給,將進一步加大供求結構失衡,供需矛盾加深。所以,對于我國的宏觀經濟來說,只有消費和內需才是我們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
但是,在我們擴大內需的過程中卻有面臨著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這就形成了經濟增長的一大阻礙。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城鄉居民的收入普遍較低,因此其消費能力也相對較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經濟的發展過分的依賴于投資來帶動,這種情況下,以政府為主體的大規模投資,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居民消費的合理增長,甚至導致積累和消費的失衡。而且,在收入的分配上,大多數的分配是傾向于國家以及企業的,而居民的收入增長則相對緩慢,消費能力自然不足。尤其是對于消費主體龐大的城鄉居民來說,其收入的增長是緩慢的,因此消費能力相對較弱,難以形成加大的內需,進而使消費率呈現下降趨勢。與此同時,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還是相對落后的,這樣一來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消費信心的不足,進而限制了消費的增長,有錢但不敢花的現象表現的較為普遍。由此可見,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以及持久穩步增長是需要內需帶動的,但是如何增加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增強城鄉居民的消費信心,這是我們這個人口數量龐大的國家宏觀經濟發展的重點。
��四、產業布局的轉移造成環境的壓力增加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經濟的發展必須尋求新的增長點,而對于幅員遼闊的地理來說,西部就是一大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于西部地區來說,其資源相對豐富,同時人口眾多,加快產業結構的布局調整對于經濟的平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這種背景下,加快中西部地區的開發及市場開拓有利于帶動內部需求和經濟的發展。但是,因為產業的轉移也對中西部地區的環境產生一定影響,因為中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是相對脆弱的,而隨著一些重工業及制造業的轉移,對于當地資源的開發加劇,如何科學的開發中西部地區的資源是我們當前應該重視的問題,尤其是西部的生態環境、江河水質以及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西部經濟的發展。所以,產業結構的轉移和調整,將會給西部原本就相對脆弱的環境造成破壞,進而出現惡化,反過來也影響著當地經濟的發展,如果強行推引一系列污染嚴重,自然消耗大的制造業向中西部地區大規模轉移,將會帶來一系列較為嚴重的后果。由此可見,在我國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轉移過程中,西部雖然成為經濟增長新的區域,其可以很好的依靠自身的資源以及勞動力優勢促進產業結構轉移的順利開展,并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但是,在我國產業結構轉移的過程中也必須要重視對環境的管理,要走人與資源和諧發展的道路,并且要避免不科學合理的經濟行為,努力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對于宏觀經濟的發展來說是一大控制要點,同時也是難點和必須要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