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環渤海經濟圈概念簡介
自法國學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區域經濟圈(帶)”概念以來,區域經濟圈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區域經濟圈”是由一個或多個核心城市與若干相關的周邊城市組成的在空間上密切聯系、在功能上有機分工并相互依存的城市群體。究其實質,區域經濟圈更多的是經濟和文化方面的概念,而不是行政區概念,實質上就是經濟、文化圈,是城鎮化和市場化的共同產物。“區域經濟圈”是區域經濟協調合作的產物。區域內的個體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互補缺陷,進而通過有機整合達到使總體效益大于局部單純相加的效益和的目的。“區域經濟圈”一般是指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心和增長極,在我國具有這種意義的經濟圈主要有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的環渤海地區主要是指環渤海區域渤海沿岸的主要城市以及相關區域構成的環渤海經濟帶,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部分城市。廣義上則是包括了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在內,河北、遼寧、山東等中部幾省市所構成的廣大的行政區域。
2 環渤海經濟圈主要地區發展現狀
2.1 北京和天津發展狀況
(1)從總體發展水平來看,2007年,京津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 215.2億元,比上年增長18.07%,占整個京津冀的45.14%,占整個環渤海經濟圈的18.78%;北京和天津的人均GDP分別達到56 443元和42 783元,是全國人均GDP的3.51倍和2.99倍。目前北京和天津的第二產業增長迅速,占GDP的比重繼續提高;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一二產業所占比重低于全國水平。
(2)從產業結構看,北京從1995年開始由二三一型結構轉變為三二一型結構,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幾個真正達到產業結構高級階段的地區之一。目前北京和天津已建立起以能源、冶金、化學及化學制品、機電、食品飲料、紡織縫紉六大行業為支柱的,偏重型工業結構的體系。
(3)從利用外資水平看,北京和天津2007年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7 280 652萬美元,占京津冀的85.95%,占整個環渤海經濟圈實際利用外資額的22.47%。十五期間,北京市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22.1億美元,超過“十五”預期目標的16.5%。“十五”期間天津市實際直接利用外資達到103.35億美元。截至2007年底,在津投資的國家和地區達到110個,世界500強企業已經有114家在津落戶。
2.2 河北發展狀況
(1)從總體發展水平看,2007年,河北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38 836.9億元,占整個環渤海經濟圈的2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3 017元,是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1.23倍。
(2)從產業結構來看,河北省三次產業同樣呈現出“二三一”特點。200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 370.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 703.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 763.2億元,三次產業比重為15.6∶52.9∶31.5。
(3)從利用外資看,目前,河北省以“環渤海,環京津”為重點的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已經基本形成。改革開放以來,全省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達179.1億美元,其中2007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19.80億美元,居全國第12位。
(4)從河北和北京、天津的聯系來看,在京津冀區域中,北京和天津居于梯度高端,河北居于梯度低端;從行業分布來看,北京和天津主要在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占優勢,而河北在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占優勢,這都為京津冀地區實現經濟一體化創造了條件。
2.3 山東發展狀況
(1)從總體發展水平來看,2007年山東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5 890.73億元,占整個環渤海經濟圈的40.3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6 925元,是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1.6倍。其中工業增加值7 799.3億元,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4.5%,是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2)從產業結構來看,山東省同樣呈現“二三一”特點,山東GDP的結構大體上相當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基本處于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的前期階段。2007年,三次產業比重為11.5∶56.3∶32.2,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現山東正在成為中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
(3)從利用外資來看,2007年,山東省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為866 423萬美元,占整個環渤海經濟圈的45.48%。到2006年底到山東省投資的國家和地區達100多個,其中投資最多的是香港和韓國。從產業分布來看,工業領域的投資項目在外商實際投資額中占主要份額。
(4)雖然山東經濟整體上處于較高的水平,但在其內部也存在不平衡。山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同山東沿海地區存在相當大差距。但是這些地區之間的要素卻存在著互補性,這種互補性為山東省內部經濟的進一步合作提供了可能。
3 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土地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以及國家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政策的實施,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格局開始出現新的變化,這就是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步北移。此外,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作為帶動經濟發展“火車頭”的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兩大經濟圈的發展潛力受制于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升級等因素影響也日益衰退,而作為北方新興經濟力量代表同時也是北方規模最大的經濟區域的環渤海經濟圈由于自身具有的資源、區位、生態等優勢開始在我們經濟發展中嶄露頭角并不斷發展壯大。發揮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加大。而從長遠發展角度看,我國也迫切需要這樣的新興力量作為新的發展動力來帶動經濟持續發展。這就使得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具有了現實的緊迫必要性。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間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的加快,國內投資呈現出的“北上西進”格局,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及“奧運經濟”等,都將為環渤海經濟圈注入強大的發展動力,使這個區域成為拉動全國經濟發展的第三大“引擎”。可以說振興環渤海地區在21世紀中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