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國基礎研究評價體系中,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憑借其應用廣泛性獲得了積極的發展和推廣,然而近年來實踐中主要采用SCI的數量作為評價指標的短視現象備受學術界的質疑。與此同時,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則以SCI和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為基礎,從引文分析的角度,針對不同的學科專業領域,分析范圍在10年內,注重了論文質量而獲得長期評價效果,可以為科研評價體系建設提供良好的思路。
1中國的科研現狀分析
1.1我國科研論文的基本情況
(1) 中國科研論文的數量在國際論文總量中所占比例增加。2010年,科研機構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的國際論文數共12.15萬篇,其中19.7%的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了其學科的平均水平。論文的總數在時間序列比較中,比2009年提高了4.2%;比2008年提高了8.2%。
(2) 國際論文數量和被引用次數世界排位均有提升。2001-2011年,科研人員發表的國際論文達83.63萬篇,總量排在世界第2位,比2010年統計值提高了2位;引用次數達519.14萬次,處于世界第7位,比2010年統計值提高了1位。每篇論文引用平均值為6.21次,2010年該值為5.87次,即2011年比2010年提高了5.8%,于此同時,世界的均值為10.71次,比2009上升了1.3%。顯然,在此項中,我國的平均值與世界平均值的差距非常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大。
(3) 高被引國際論文數量排在世界第6位。2001-2011年,我國不同的學科論文10年段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前1%的高被引論文達5 856篇,處在世界第6位,比2010年統計值提高了1位。但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加拿大等國的差距大。
(4) 國際熱點論文數量處在世界第5位。到2011年11月為止,在世界熱點論文總數中,中國以196篇(9.9%)處于世界第5位,比2010年提高1位。熱點論文數排名前4位依次為美國、英國、德國和法國。
1.2我國科研現狀基本情況
(1) 當前我國的科研論文總數在國際論文中所占比例增加。
(2) 被引用次數世界排位有所提升,但是距國際被引用平均值的差距大。
(3) 高被引國際論文數量和國際熱點論文數量在世界排名提高,但是,距國際領先國家的差距非常大。
(4) 我國的科研評價體系中,許多的研究機構和大學都以SCI論文的發表作為工作能力、職稱評級和獎勵的重要根據,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學術研究和論文發表的氣氛,帶動了科研的發展,但是單純以SCI作為評價標準的評價體系易導致科研評價的短期行為,造成科研質量的不高,滿意度差,不利于科研創新的發展。
2單一的SCI評價體系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2.1SCI評價體系在我國基礎研究評估實踐中的作用體現
科學引文索引(SCI)數據庫的創建,開創了研究文獻的新角度。引文功能的使用,促使SCI得到廣泛的應用,對于科研人員了解最新研究狀況、把握國際學術的前沿和獲取最新信息等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在實踐中,SCI作為國際公認的檢索評價系統之一,促進了學術交流,推動了創新步伐。同時,該數據庫的期刊影響因子功能,是根據2年內不同的學科和不同的期刊引用論文的頻次分類和計算分析,獲得的學術期刊的權重,可以反映不同期刊的影響力情況。我國也利用SCI的引文功能和期刊影響因子,拓展了我國科研機構的研究視野,并推動了科研創新的發展。
2.2利用SCI進行基礎研究評估實踐中存在誤區
近年來,許多高校和科研機構為提高本單位的知名度和學術影響力,不顧研究能力的基礎,將SCI論文數量作為科研機構和人員的考評指標,對人員的科研貢獻能力、科研項目進行計量考核,依據SCI論文數量來發放獎金,甚至在學位的申請、教師專業技術職稱的晉升、職務的提拔方面都僅僅依據SCI論文數量作為一個硬性指標考核,結果導致近幾年社會各界對高等教育界評價不滿,對學術腐敗的質問。當前,我國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加,科研論文產出不斷增加,但我國的科研成果國際影響力不足,論文質量不高,與國外論文存在明顯差距。SCI在評價科研人員的貢獻時,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實現:一是論文數量,二是被引頻次。前者注重的是科研人員的文獻產出數量或科研能力,后者注重的是科研成果的質量高低和影響效果。但是,進一步可以發現,考察論文的被引頻次形成的影響因子,在時間上比較短,而且不能直接反映科研人員的單個引用情況,即單個科研機構或作者的科研水平,評價存在不全面性。
3我國科研評價體系的全面構建和深入發展
3.1逐步構建SCI和ESI共同發展的體系,注重論文數量和質量
SCI作為一個國際平臺,其作用明顯,于此同時,ESI的開發和利用,將科研數據庫的功能和作用推向更廣的范圍。ESI的功能體現在檢索及評價功能上,兩者相互融合,其評價結果是基于檢索功能的。ESI評價范圍包括引文排位、高被引論文以及引文分析三大主要模塊。通過ESI,可以明確掌握單一作者在科研中發表文獻的學科影響程度,對單一機構或者作者都有明確的結果顯示。同時,ESI是長效的評價體系,可以囊括研究學科中10年內的研究情況,發現科研影響程度的時間長,評價的有效性增加。與此同時,科技部和教育部聯合下發的《關于發揮高等學校科技創新作用的若干意見》中,要求在今后的科研評價中,充分合理地發揮SCI在整個科研評價體系中的作用,但是,需要轉變科研評價的側重點,即論文的質量是未來科研評價的重點之一。在SCI和ESI共同組成的科研評價體系中,要有高質量的論文,并支持國家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3.2取消單純利用SCI作為評價標準的規定,將其評價反饋機制轉為社會性評價
歐洲各國均通過設立中介機構對科研機構、大學等進行評價,形成了依靠第三方中介機構的反饋機制。在我國,未來的科研評價體系,需要有多元化的反饋機制,需要建立全面的評價體系,這與當前的現實狀況存在矛盾,主要是因為當前的科研機構和大學,其教學和科研評價大部分是由行政部門完成,雖然有一些中介機構,但其在評價內容上關注的是大學科研,存在偏差,不利于當前反饋機制有效作用的發揮。因此,需要確立依靠多元化的社會性評價反饋體系,從科研、教學、聲譽等不同的方面來評價,構建全面的科研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