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要素會計科目會計課程
美國作為世界經濟第一大國,其會計也是領先者,其會計教育的經驗是很多國家借鑒的對象。與美國相比,我國會計教學在很多地方都有所不同,了解差異,取其精華,有助于我國的會計教學。
一、會計循環
會計循環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內,全面、連續地進行會計處理所必須經歷的各個會計工作步驟。
(一)中國會計循環
1.經濟業務發生后,取得或填制原始憑證;2.審核原始憑證,分析經濟業務,編制記賬憑證;3.根據記賬憑證所確定的會計分錄,登記日記賬和分類賬;4.登賬完畢,編制試算平衡表;5.期末,對應調整的會計事項,按權責發生制的要求作出調整會計分錄,并過入相應的分類賬,再進行第二次試算平衡;6.進行財產清查、對賬,作出結賬分錄,結清所有收入、費用等虛賬戶;7.編制會計報表。
(二)美國會計循環
1.確認計量交易或其他事項經濟業務(ident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transactions andother events);2.在日記賬中編制會計分錄(jour-nalization);3.過賬,即根據日記賬中的分錄過入各總分類賬(posting to the ledger);4.編制調整前試算平衡表(unadjusted trial balance);5.編制調整分錄(adjustments);6.編制調整后試算平衡表(adjusted trial balance);7.編制會計報表(statements preparation);8.編制結賬分錄(closing entries);9.編制結賬后試算平衡表(post-closing trial balance)。
對比中美會計循環步驟可以看出:首先美國會計循環中存在編制結賬分錄,將所有的收入、費用類賬戶的余額轉入“收益匯總(income summary)”,并且是在編制會計報表之后進行,說明會計報表編制時并沒有依據結賬分錄,而是依據調整后的試算平衡表。其實我們的會計循環步驟中間也蘊含著結賬,把所有的收入、費用類的虛賬戶結轉到“本年利潤”,只不過是在編制會計報表之前進行的,是編制記賬憑證中的一部分。其次,美國會計的試算平衡步驟比較重要,有調整前的、調整后的、結賬后的三次試算平衡,而中國會計僅進行調整前和調整后的試算平衡。
二、賬簿設置
賬簿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結的賬頁組成的,用來序時、分類地記錄和反映各項經濟業務的簿籍。通過賬簿記錄,既可提供總括的核算資料,又可提供明細的核算資料,這樣就能反映企業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增減變動情況,以及各種收入、費用的發生和利潤的實現、分配情況。
(一)中國會計賬簿
我們按照賬簿用途的不同,設置了日記賬,分類賬和備查賬等。常見的日記賬主要包括現金日記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分類賬簿按照總分類賬戶和明細分類賬戶對全部經濟業務進行分類登記,它包括總賬和明細賬兩種;備查賬對某些在日記賬和分類賬中未能登記的事項進行補充登記。
(二)美國會計賬簿
美國按照賬簿用途的不同,也設置了日記賬,分類賬和備查賬等。常見的日記賬主要包括普通日記賬(general journal)和特種日記賬。特種日記賬有四種:現金收入日記賬(cash receipts jour-nal)、現金支出日記賬(cash payments jour-nal)、銷售日記賬(sales journal)、購貨日記賬(purchases journal)。分類賬包括總賬和明細賬兩種。
對比:美國在日記賬中編制會計分錄,是登記總賬的依據。美國的日記賬設置齊全,囊括所有業務,并且設置特種日記賬進行專門核算。我們國家僅設置現金日記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并且日記賬也不是登記分類賬的依據,我們的會計分錄是在記賬憑證中進行的。
三、會計要素
會計要素是指會計報表的基本構成要素,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化。會計要素定義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著會計實踐質量的高低。
(一)中國會計要素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將會計要素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股東權益)、收入、費用(成本)和利潤六個會計要素。
(--)美國會計要素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將會計要素歸類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凈資產)、業主投資、派給業主款、綜合收益、營業收入、費用、利得、損失十個要素。
對比:首先,美國對會計要素的歸類則更加的具體,會計要素的數量較多。我國會計準則中包括了6個會計要素,而美國會計準則中則設置了10個會計要素。
其次,權益的差異。美國對所有者權益設立了三個要素,分別是權益、業主投資和派給業主款,而中國會計準則只設立了一個要素,即權益。原因在于美國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權益數量多,變化復雜,由于通過證券市場籌資而形成了眾多投資者,他們都具有詳細了解權益變化的要求,許多企業在常規報表外還要編制權益變動表。
再次,對溢余和損失認識不同。收入與費用和溢余與損失的性質是不一樣的,有必要將它們設置為不同的會計要素。美國區分了收入和溢余以及費用和損失,將它們分別設立為單獨的要素;中國會計準則中也進行了區分,但并未對溢余和損失單獨設立會計要素,而是將它們包括在了利潤這一要素中。我國會計準則對利潤的定義為,利潤是一定時期內的經營成果,包括營業利潤、投資凈收益和營業外收支凈額,可是又將利潤設置為一個單獨的要素并與收入和費用要素相獨立,這就造成概念的前后不一致。
第四,對利潤要素的設置不同。我國的會計準則將損失和溢余并入利潤要素,但同時利潤包括了收入和費用,FASB設置了綜合收益要素。
四、會計科目
會計科目是按照經濟業務的內容和經濟管理的要求,對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類核算的科目,稱為會計科目。
(一)中國會計科目
為了總括而又詳細地反映各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動情況及其結果,我國既設置總分類科目,又要設置明細分類科目。總分類科目,簡稱總賬科目,亦稱一級科目,是對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進行總括分類的科目。總分類賬戶的名稱,一般是按照經濟業務的內容進行粗略設計,比如無形資產、應交稅費等;明細分類科目,簡稱明細科目,是對總分類科目進一步分類的科目,它所反映的經濟內容或提供的指標比較具體詳細,是明細分類賬戶的名稱。比如“無形資產”下面可設置“土地使用權”、“應交稅費”設置“應交增值稅”等。
(二)美國會計科目
美國在會計科目設置時,往往比較簡潔,直接一步到位。總賬科目就設置的比較具體。比如“辦公用品”這一類的資產就用“office supplies”核算。但有的時候也很籠統,對于存貨不像我們國家設置庫存商品、原材料等總分類賬戶核算,而是直接通過“Inventory”核算。
對比:我們國家的會計科目在使用的時候必須根據國家的統一規定,特別是總賬會計科目不允許有半點差異,便于會計信息的統一可比,這主要是由于國家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制定權保留在政府,強制性特色明顯。美國會計科目設置相對靈活,原因就在于會計準則的制定權保留在民間,相對自由,和美國自由的文化也是一脈相承的。
五、課程設置’
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說法,課程就是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內容和進程。主要包括“學什么”與“何時學”兩大部分,是“課”與“程”的簡單結合。
(一)中國會計課程設置
我國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都是從會計專業知識的傳授角度與財務會計的內容體系來構架的。我國高等財經院校會計學專業主干課程的設置,先開“會計學原理”課,再開各種專業會計課,繼而開設企業財務管理學、企業經濟活動分析,最后學習西方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審計學、會計發展史和會計制度設計等。其間還會開設經濟法、稅法等課程。在課程體系中,所設置的“管理會計學”、“成本會計學”、“財務管理”等課程不能形成包括內部控制制度在內的完整的管理會計體系,而“會計學原理”課程僅從財務會計角度著重講授會計核算的基本原理,會計本科教育的課程體系圍繞財務會計展開,著重體現的是對會計核算型人才的培養。在有關各門課程內容中,輕理論、重規范,課程內容滯后于會計環境,特別是國際會計大環境。
(二)美國會計課程設置
美國會計職業團體眾多,對于會計準則的制定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ICPA)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員之一,對美國的會計教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美國高校從課程設置上對AICPA對會計教育的要求積極響應。美國會計的課程設置密切關注社會的需求,根據工商企業界對會計人才素質的要求調整專業課程設置。美國會計課程涉及范圍廣泛,無論專業知識還是人文、藝術、信息、法律等都涵蓋在內。有關財務會計課程類的各門課程的內容中,重理論、重實踐,課程內容適應會計環境。美國重視會計課程的入門。美國大多數大學在傳統的會計課程之前先開設一門對會計學作總體介紹的課程,展示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稅務、審計與企業的關系。學生學習這一門課程后即對會計專業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對比:首先,美國會計專業課程設計更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主要表現在美國會計專業基礎課涵蓋了各種課程,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我國會計教學的課程體系不夠健全,培養的會計本科人才缺乏應有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美國重視法律課程的設置,將經濟法、商業組織與票據法、聯邦所得稅法等法律類課程作為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有力地提升了法律知識在會計人才培養中的地位。我國會計專業教育中也包括法律基礎、經濟法、稅法等法律課程,但一般作為普通的基礎課來設置,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缺乏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