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區域文化的形成和區域經濟
在對區域文化非常多的觀點中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的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的人民在特定歷史階段創造的具有鮮明特征的考古學文化;可以劃分為廣義和狹義范圍,狹義的是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范圍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廣義的是特指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時間上是指從古至今一切文化遺產。
文化產業對生產要素和市場空間的特定需求,決定了它對區域是有所選擇的,而區域所擁有的資源要素以及市場空間,又決定了它對文化產業的需求性。然而當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達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有文化產業來提供強大的經濟動力以及文化的促進能力,而文化產業達到相應的水平,也要在某一個區域的一體化發展過程中,來取得豐富的資源以及非常廣闊的市場空間。
區域經濟是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每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都會受到社會經濟條件、技術經濟政策甚至自然條件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制約。而比如像水分、光照、土地熱量、和災害頻率等這些自然條件也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甚至有時還會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條件下,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又會受到什么因素所影響呢?其中包括:資金、技術以及勞動等這些因素所制約。區域經濟反映出了資源開發以及利用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尤其是指礦物資源、土地資源、人力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區域經濟的效果,并不單單只反映在一些指標數據上,還要綜合考慮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和地區性的生態效益。
二、區域文化和區域經濟的基本關系
首先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不僅是相互促進而且是相互約束的一個統一體,作為人類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就是文化和經濟,是社會系統的兩大子系統。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是作為人本質的一種體現,它們都是人作為自然界本身的一部分,都是人為維持和繁衍自身生產所必需的消費品的歷史過程中所產生的結果。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會知道,交通條件、地理環境、資源稟賦等差異不太大的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卻不盡相同,有的可以說是大相徑庭,這其中的原因不能僅僅只靠經濟因素來解釋的。因此,我們應該反思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以此解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奇跡”和“欠發達”現象
-
。由此可以得出:落后的文化所帶來的不可能是先進的經濟,而滯后的經濟同樣也不會產生先進的文化意識。
一方面,區域經濟的發展決定著區域文化的發展,區域經濟為區域文化發展提供物質條件,是區域文化發展的基礎,對區域文化發展起支撐作用,決定著區域文化發展的結構、類型,孕育著不同特質的區域文化,也決定著區域文化發展水平的高低。而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反作用,推動或制約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區域經濟文化是社會資本的重要基礎,優性的區域經濟文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三、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從上述分析的區域文化和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來看,不同區域即使實施相同的經濟政策,實施的過程和績效都會有很大一部分的區別,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正是區域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所帶來的。
文化模式是社會群體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一經生成,就以其特有方式對特定區域的人們在思維方式、行為準則、道德及價值觀念等方面產生全面的調節和控制,使社會集團的每一個成員都處處受其影響。
文化模式的這種特殊方式作用,不但讓人們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更讓地區經濟的發展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最終會讓區域經濟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區域文化滲透于特定區域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從而就這樣形成了區域特色經濟。所謂的特色經濟,一般包含特色產業、特色技術、特色產品、特色資源、特色經濟區域。
發展區域經濟的過程中經歷了幾個階段,從這些階段中可以充分的說明了文化觀念的更新在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中起著非常重大的推動作用以及指導作用。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文化觀念的更新往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變革的開始。區域文化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只有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現代文化,才能使文化真正成為增強綜合實力,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優勢戰略資源和內在精神動力,成為團結凝聚群眾推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的重要力量。
四、區域文化認同影響區域經濟發展
文化認同作為區域內經濟合作中一個必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對于跨越行政區域的更廣泛層次的區域合作,文化認同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區域經濟合作必須要有兩方面的基礎支撐:一是經濟基礎;二是政治與文化基礎。經濟和文化又是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缺一不可的。區域經濟合作與文化認同密切相關,沒有文化認同的黏結,區域經濟合作也就難以整合。文化認同有助于降低風險成本、磨合成本和加強區域凝聚力,從而推動區域經濟合作。
我們中國存在很多亞文化,比如溫州、蘇南、珠江三角洲有著不同的較為開放型的亞文化。還有較為封閉的孤島文化、山地文化、盆地文化。山西的山地文化,很封閉、守舊、保守、保護性強、排他性強。盆地文化也是一樣,自娛自樂,像成都就是這樣。溫州、蘇南和珠江三角洲的亞文化形成均
受其要素稟賦、自然區位環境、歷史環境、技術條件、市場條件和政策制度環境的影響。溫州、蘇南和珠江三角洲的不同亞文化反過來對他們的經濟發展路徑選擇產生了重大影響,文化影響到經濟、經濟影響到文化,但不是決定性的。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各地出現了多種地方經濟發展模式,溫州模式、蘇南模式、珠江模式便是其中最著名的。溫州模式主要是通過發展個體私人經濟推進地方經濟發展,蘇南模式主要是通過發展鄉鎮集體經濟來發展地方經濟,珠江模式則是指通過發展外向型經濟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地方模式的趨同不是要超越地方文化,有些地方文化與全球化市場文化一致,不存在超越的問題,有些不一致,也不一定要強迫他們改變自己的文化,需要他們自我覺醒,因為如果要發展必須跟其他地方交流,必須開放,必須減少保護,必須要吸引外地資源,在交往當中他們自然而然會對文化做出選擇。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文化競爭、制度競爭、改制與市場沖擊,對于人的沖擊是非常大的。
五、結束語
文化的形成是漫長的,但是形成之后又有相對穩定的過程,經濟過程本身變化比較快,而且在動態特性上非常明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發生變化,在漫長的過程中,我們也不排除可能會有。國家地區之間的經濟差異現在越來越小了,世界文化的差異就凸現出來了,所以更要重視文化了。在制定經濟發展規劃時,就必然要把文化作為重要要素提到規劃議程上,沒有文化的規劃是不完整的,是欠缺的,并且文化要占相當大的比例。
所以我說可以包容多種文化,走向經濟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