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到目前國內金融環境緊縮影響,工民建(下文簡稱:建筑)領域面臨著較強的外源性資金供給約束。從而,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則成為應對當前困境的應有之義。從本質上來理解,預算管理與成本控制構成了同種事物的兩個方面。具體而言,預算管理針對于價值形態上的資本而展開;成本控制卻是針對實物形態上的資本來進行。因此,探究建筑預算領域存在的問題,須結合成本控制來認識。
根據資本循環公式G—W—G`可知:伴隨著建筑施工周期的完成,資金先后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原材料采購階段、項目施工階段、竣工結算階段。由此可見,考察預算領域存在的問題也須依次根據以上邏輯來展開。
本文將預算領域界定為“預算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上開展對文章主題的討論。
一、預算領域存在的問題
遵循資本循環公式的內在邏輯,以下將從三個方面認識存在問題。
(一)材料采購階段存在的問題
原材料采購屬于建筑項目施工的準備階段,也是預算資金首先撥付使用的環節。面對著近去年以來PPI指數的上漲,建筑原材料的價格呈現出明顯的上揚態勢。這就意味著,預算資金的額定總量存在著動態調整的要求。然而,正因難以適應這種價格變動,導致資金預算的精確度受到影響。部分企業采取了超額存儲部分原材料來應對價格波動,但是受到建設周期較長、規模較大等因素影響極易形成貨損(如:水泥)。這樣一來,實則抬高了資金預算總量。
(二)項目施工階段存在的問題
建筑項目施工階段包括三大主要費用支出:人工費、設備租賃費、補償款。根據建筑預算經驗,人工費占預算資金總量的20%—30%左右;設備租賃費一般根據建設天數計算。由此可見,前兩項經費支出較為穩定。而對于補償款而言,則因建設周期延誤以及其它風險而難以確定。這樣一來,必將增大人工費用、租賃費用的支出總額。
(三)竣工結算階段存在的問題
對于建筑施工方來說,資金回籠的尾款在竣工驗收合格后結算。然而這一結算階段往往因發包方單方面原因,而產生資金回籠延期;或者總造價超出先期資金預算總額,而出現預算管理缺失的現狀。對于后者來說,則是施工企業需要規避的。
二、問題形成的分析
針對問題的形成展開分析,有助于為對策的構建提供思路。具體而言,問題的形成根源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預算人員的崗位意識薄弱
從以上問題的形成可以發現,其與預算人員的崗位技能并無太大關系。卻與他們的崗位意識方面有關。眾所周知,建筑施工
方在承接發包方項目時所做的預算,直接關系到自身經濟效益的獲得與否。因此,及時關注各種原材料市場價格的波動;并對此做出預期,是建立精確預算的關鍵。然而,部分預算人員卻一味根據實踐經驗,在工具理性的驅動下完成似乎準確的預算報表。其結果往往與現實間存在偏差。
(二)預算管理與成本控制分割
在本文開篇就已指出,預算管理與成本控制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然而,在建筑施工階段卻在監管資金流向和流量的同時,忽視了成本控制的內在要求。這里需要指出,因施工環節存在著團隊工作形式,且施工規模較大。從而,就降低了成本控制方面的監管效果。由此可見,建立二者的契合形態,并提升成本控制方面的監管效果,則成為了解決問題的當務之急。
三、對策
結合以上闡述,以下從三個方面展開對策構建
(一)采購階段的對策
受到建筑施工領域的特征影響,根據項目所進行的采購有時會違背現實需求。因此,建筑施工方可以與上游原材料供應商之間建立供求合作關系。這樣一來,實則將諸如水泥、鋼精等物資的儲備壓力轉移到了上游。在防止因原材料價格波動所造成的影響,可以按照120%的比例采購物資。從而,在合理范圍內建立保障系數。
(二)施工階段的對策
施工階段是資金的實際使用環節,包括貨幣化的資金和實物化的資金(原材料),因此成本控制壓力相對較大。在針對施工成本的控制時,可將施工團隊作為整體來考察。具體而言,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成本逆向分解制度。把成本形成的全過過程費用發生的每個環節層層分解到各工段和個人,每個工段就是一個責任中心,依據全面預算制寫出單位消耗定額,并制定完善的獎勵激制,增加施工人員降低成本的意識。將各項預算指標層層分解,與全面預算有機地結合;任務小組制度。建立起具有業務關聯性的任務小組,能在小范圍內建立起有效的成員監督機制;并在聲譽約束的作用下,實現成員實施主動控制成本的行為。最后可規定,在施工質量保證的前提下,資金余額可作為獎金發放。
(三)結算階段的對策
應充分發揮中期結算的功能,通過該結算方式來對資金監管形成過程控制。在規避資金回籠延遲問題時,應強化合同管理工作。在針對總造價超出先期資金預算總額問題時,應對原始憑證的真實性與合理性展開考察。
四、結束語
預算資金先后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原材料采購階段、項目施工階段、竣工結算階段。從而,考察預算領域存在的問題也須依次根據以上邏輯來展開。針對問題的分析發現,預算人員的崗位意識薄弱、預算管理與成本控制分割是主要誘因。為此,對策應圍繞著采購階段、施工階段、結算階段來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