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會計電算化課程的重要性
隨著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逐步升級,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管理已成了突出的問題,大力推進會計信息管理的電算化進程,已經成了當務之急。
因此,會計學專業的畢業生應該是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知識,掌握經濟管理、法律、會計、財務管理等相關專業知識,能為企業實施會計信息化系統提供咨詢和服務,能獨立規劃、設計和領導實施會計信息化系統,能應用計算機解決財務、會計和審計問題等復合型會計人才。這一培養目標決定了高職院校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理論知識,還必須掌握計算機硬件、軟件和計算機系統分析、設計方面的知識。會計電算化教學既不應該將學生培養成簡單使用計算機軟件的操作員,又不應該將他們培養成符合計算機專業要求的程序員。
二、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應注重解決的問題
1.正確定位教學目標。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定位應該是根據社會崗位的現實需求,并隨著崗位需求的變化而變化。
以某學院高職會計專業為例,以往的會計電算化教學目標是注重培養學生會計軟件的操作能力,教學內容主要是介紹某一會計軟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但從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看,這一教學目標導致學生三方面的能力不足:缺乏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常見的系統維護能力;對運行會計軟件所出現的異常操作問題解決能力不足;對其他會計軟件適應能力較差。為此,應將教學目標重新定位為:以會計電算化信息系統操作能力為基礎,以系統管理能力和日常維護能力為主導,以學生自學能力為核心的會計電算化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相應的教學內容安排是會計信息系統開發的基本方法和步驟、會計信息系統的運行和維護、會計軟件的基本操作、不同藍本會計軟件的操作比較、作業設計、實踐教學等內容。解決了原先教學目標不盡合理所存在的問題,使學生的電算化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團隊意識和創新精神等均得到較大提高。依次相對應,會計電算化教學按照崗位我們劃分為會計信息系統環境初始、賬務處理系統實施、固定資產管理系統實施、工資管理系統實施、出納管理系統實施、報表編制與分析系統實施、會計信息系統構建。
2.加強校企合作,拓寬高職教育的辦學思路。學校與企業合作,能夠全方位地拓寬高等職業教育辦學之路,同時也有利于企業的發展。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從學校方面來說,校企合作可以及時反饋社會需求,增強專業的適用性,從企業方面來說,校企合作可以借用學校的教學力量,提高教育層次,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變。”目前,鑒于財務工作的特殊性,建立校企實習基地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許多單位對此都抱謹慎態度。但學校應盡量創造條件保證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如建立校企合作關系,讓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請企業會計人員講解企業里發生的各種經濟業務,還可以與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聯合拓展代理記賬等業務。這些組織方式,能使學生能夠親臨其境,接觸企業的實際業務,配合實訓室的模擬數據實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理論知識。企業與學校合作,企業也可以通過實訓來選拔優秀人才留在企業工作,免去了員工崗前培訓的過程,節約企業的培訓費用;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拓寬了高職教育的辦學思路。只有找到了企業與學校雙贏的結合點,校企合作路子才能真正得到落實。在校企合作方面,要做到:和軟件生產和經銷公司合作。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和實習基地,進行會計電算化初、中、高級培訓,經常選派優秀學生到軟件公司實習鍛煉。和企業合作。學校經常派教師深入企業實際,及時了解電算化軟件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熱點問題,以便更好地組織教學。學校定期聘請一些在企業工作的會計電算化專業人員,給學生進行案例講座。
會計電算化事業的蓬勃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實踐技能是電算化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這一技能的重要源泉就是會計電算化的實踐教學。高職會計電算化的專業建設應注重于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深化會計實踐教學內容,是優化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
3.以從業能力為導向加大實踐性教學的改革措施。會計電算化作為一門實用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從業能力為中心來設計其課程內容,開展以從業能力為導向加大實踐性教學,加強會計電算化實踐設施的建設:在會計電算化實訓室的建設上,應突出仿真實驗室安裝先進的ERP軟件,分別模擬企業的財務核算、財務管理、供應鏈管理、生產制造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及客戶關系管理等日常運轉流程,從單純的財務教學應用拓展到多層次的ERP應用人才的培養,有效地解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如果實訓室能夠做到全方位的模擬的工作流程,工作環境,職能崗位,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強化實踐性的模擬教學,選擇或自編實用的電算化模擬教材,高校也可聯合組織編寫實訓指導教材。
4.合理設置會計電算化實訓課程,加大實訓力度。會計電算化作為一門實用性較強的應用學科,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核心來設計課程內容,適當增加實訓課時。
(1)合理安排會計電算化的實訓課程、課時和內容。在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專業的課程設計上,目前存在的問題是:電算化課程所占比例太低:在專業課程中,手工會計占到50%,計算機課程一般占到35%~40%,會計電算化課程所占比例不到15%。針對存在的問題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改進:增加電算化課程比例。會計電算化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性學科,它涉及到會計電算化原理、常用商品化軟件應用、會計電算化系統管理和開發等內容。因此,電算化課程至少應達到3門,比例在30%以上。擴充會計電算化實訓科目,將以前手工模擬實訓的科目也實行電算化模擬實訓。要非常重視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實習,在第五個學期安排六個周的模擬仿真實習,包括手工實習和電算化實習,設計從記賬到日常會計核算、計算產品成本、核算利潤并進行利潤分配到最后編制會計報表全部過程的會計資料。通過實際操作,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登記賬簿、成本計算和編制會計報表的全部會計工作的技能和方法,而且讓參加實訓的學生如同身臨其境,體驗到了不同會計崗位的工作,縮短了理論學習和實務操作之間的距離,提高實際動手能力,讓學生盡快地適應會計工作崗位。
(2)加強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室的建設,保證學生擁有良好的實踐基地。在會計電算化實訓室的建設方面,應突出仿真性。對學生進行課程實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職業能力。如果實訓室能夠做到全方位地模擬工作流程、工作環境,職能崗位,會非常有利于實踐教學的開展。
5.建立有效的實踐教學考核機制。建立科學的實踐教學考核體系是確保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應打破“一張試卷見高低”的傳統的考試模式,采用多次考試、注重平時、加強操作、突出過程性評價的考核模式,從而規范會計電算化的實踐教學。也可以由學校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事業單位的會計電算化人員,會同學校的會計教師共同組成“會計電算化實務操作技能鑒定小組”,對會計電算化專業的畢業生的實踐技能進行綜合鑒定,成績合格者才準予畢業。
實踐性教學是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教學環節的重中之重,是高職教育的特色所在。實踐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和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決定了高職院校能否向社會輸送高素質的、應用型的會計電算化人才。現在,80%以上的基層單位基本上實現了會計電算化,會計電算化事業的蓬勃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實踐技能是電算化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這一技能的重要源泉就是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實踐教學。因此,對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索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會計教師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以期培養出受社會歡迎的具有創新能力和綜合職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