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畢業生就業問�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但家庭因素,如地域、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情況等都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鑒于此,本研究對上海大學理工科學院的畢業生進行了樣本抽樣調查,旨在分析和探討高校學生在職業生涯發展上的家庭影響因素,并對學生進行了RCCP通用職業匹配測試量表測試,通過比對,探討如何對該群體學生進行更加有效的就業咨詢指導。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通過上海大學理工科院系500名畢業班學生進行調研,回收有效問卷475份。
2.研究方法。首先,了解學生的職業興趣類型,采用我國學者陳社育參照霍蘭德的理論框架研制的“RCCP通用職業匹配測試量表”。其次,自擬家庭文化背景方面的問卷,分析家庭的影響因素,并提出解決方法。
二、家庭文化背景對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情況
(一)家庭地域的影響
通過對回收有效樣本進行分析,學生家庭地域分布情況如下:江浙、貴州、山東的同學占34%,上海市區占47%,上海郊區占19%。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生的家庭出身已演變成:本地、外地、城市、農村等等,這種地域出身,對學生的就業還是有一定的阻礙。
由于受戶籍制度的影響,很多非上海戶籍的本科生畢業后不能取得上海市戶口,又由于房市限購令等政府行為,居住證也成為熱門搶手貨,取得居住證的門檻也隨之水漲船高,“僅限上海生源”、要求“本市戶口”、“本市有住房”等諸多招聘苛刻條件更讓本來就自覺“低人一等”的非上海生源學生在很多大好機會面前望而卻步。房租的上漲、物價的攀升,使得原本很高的生活成本不斷增大,讓很多非滬學生在上海就業的經濟壓力進一步加大,他們在就業問�上體現出規劃早、準備早、簽約早,薪水福利要求低的現象。在這次調研的對象中,非滬學生簽約率達到了100%,薪水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集中在民企或私企;上海郊區(崇明、青浦、金山、閔行、松江等地)的畢業生在就業上呈現兩種趨勢:一是在上海市區就業,他們同樣面臨非滬學生同樣的問�――房租和物價壓力,二是在其家庭所在區域附近找工作,一般是由家里安排或從事與專業對口度不高的工作,這部分學生的就業情況也相對良好,就業率可以達到95%,簽約率近90%;上海市區的學生,由于所受的相對制約相對較小,對工作比較挑剔,所以在就業上往往表現不是很積極。
(二)父母文化程度的影響
家庭文化資源具有一定的代際傳遞性,而且越是優勢的文化資源,其代際傳遞性越強。父母受教育程度作為家庭的文化資本,對子女的學業成績和職業規劃等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根據調研結果,學生職業規劃程度與父母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關聯,家庭環境、相關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資源等都會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對未來有一個相對清晰地概念,或積極找實習單位,或提早準備出國,遇到問�或在社會上尋找幫助,或在學校尋求支持,或與父母溝通想法;父母文化處于小學程度的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原因,對學習機會很珍惜,且由于經濟壓力,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實習和就業上都比較積極,對待工作和薪水上要求不高,但由于地域差異而產生的自卑感,“地域出身”影響到的交際能力、認知能力和生活圈子相對狹窄,接觸社會比較有限,與父母除生活外幾乎沒有任何信息的溝通,所以在遇到問�時比較被動,不喜歡主動尋求幫助,往往會把問�放置不理;父母處于高中文化程度的學生,部分人存在著迷失自我的傾向,對自己的未來毫無想法,他們專業基礎不牢固,動手能力較差,不會主動尋找實習和就業的機會,被動就業情況明顯。
(三)家庭經濟情況的影響
家庭經濟狀況對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學生簽約率最高,說明他們并沒被經濟條件束縛住自己的發展,他們的就業情況可以和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以上的“富二代”學生相抗衡,不過由于他們學業和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規劃較“富二代”學生的差,所以他們并沒有均衡發展,有的發展起來了,有的被經濟條件壓倒了。家庭人均月收入低的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會存在內向、孤僻、自卑等問�,而“地域出身”又會使學生在就業問�上被區別對待,他們過早地感受到了這種“不同待遇”,所以更多地考慮畢業后的去處、以及如何在陌生環境中生存。由于經濟壓力大,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不會選擇出國,他們對實習和就業態度積極,部分非上海生源的學生有留滬想法的,都會提早實習,盡快簽約,暫時對公司的性質和薪水要求不是很高,以民企和私企居多,工資水平也處于中等偏下。如果選擇離開上海,江浙一帶的學生一般選擇長三角地區,如南京、蘇州、昆山、杭州等。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500以上的學生簽約率和出國率也很高,尤其是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0以上的學生,選擇出國的比例最高,這部分學生在職業發展上能夠主動規劃,如果選擇就業,目光會轉向大公司,家庭也會在就業上給予很大的幫助,因此簽約的公司都很好;如果選擇出國,也會提前準備,臨近畢業時一般已經進入申請國外學校階段或拿到入學通知書。家庭經濟條件處于中等水平的這部分學生分化嚴重,有的學生專業技能好、動手能力強、實習機會多,簽到好公司的幾率也大,但也有部分學生專業基礎差,不熱衷尋找就業機會,這部分群體的就業率最低。
(四)家庭結構的影響
據調研結果,學生中6.7%屬于父母離異,5.2%屬于單親,2.5%父母殘疾,剩余的學生家庭健全。身處離異、單親以及殘疾家庭的學生很少與父母溝通自己的就業想法,他們對自己今后的職業規劃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遇到問�一般都是靠自己的理解和經驗去解決。在家庭健全的同學中,家庭經濟條件越好的同學,與父母溝通的頻率越高,他們性格外向,想法多,實習機會也相對多,遇到問�較樂觀,反之則低。
三、建議與對策
由于學生在職業規劃發展上受家庭因素的影響,因此,學校在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注重對學生心理輔導,使其建立自信
理工類學生的學業、就業壓力大,很多學生自卑感強,學校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學院心理教師要與學校心理輔導中心相配合,利用心理三級網絡開展相關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求職就業的自信心。
(二)探索學生求職差異,有效地開展就業服務工作
學生在性格、地域、學業、求職意向等方面差異性大,很多學生與家長溝通非常少,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及其家庭進行全面了解、有效分類,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有針性地進行職業規劃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良好的就業心理和合理的自我定位。根據學生就業、出國、考研等不同需求開展不同的講座和座談等形式,集體活動與個別咨詢相結合。對學生尋找外地就業機會時,要進行政策、生活、職業發展等相關指導。
(三)依靠家長力量,推動工作順利開展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不可小覷,家長要努力做好“后盾”工作。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父母的人生觀、價值觀, 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從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從事的工作以及與學生的日常溝通來看,文化程度高的父母與孩子在職業規劃上的溝通會多一些,對孩子的指導正確面也會大一些,這些學生在學業上相對會努力一些,時間觀念較強,對自己的未來有規劃,遇到就業方面的問�能夠主動尋找幫助;父母文化程度較低的家庭則反之,因此教師要重點關注此類學生,及時指出家長和學生觀念中留存的就業誤區,調動家長參與指導學生進行良好的職業規劃。
(四)參照職業匹配表,給予學生方向指引
“RCCP通用職業匹配測試量表”測試結果顯示,很多學生都會表現出兩個甚至三個職業興趣類型。有的偏重一個職業興趣類型,其他的則是輔助形式;有的是兩個甚至三個職業興趣類型比重相同。教師針對學生個體全面考察多重職業興趣類型,結合學生自身的優勢、想法,融合家庭等多方面因素,并對所從事的具體工作崗位和職責進行全面合理地分析,為學生的今后職業發展做好合理地指引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