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會議產業作為服務經濟范疇的特殊領域,成為現代城市市場經濟高速發展中的一個朝陽產業,成為推動城市經濟體系發展的“引擎”。舉辦一場大型會議,不僅能交流信息、搭建平臺、創造商機,而且成為能利用其產業連帶效應帶動相關產業全面發展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全世界每年舉辦的國際性會議大約有40萬個,與會者總消費達2800億美元。不但推動了舉辦城市經濟的發展,提升其城市整體競爭力,還為其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推動會議產業發展的基本動因,城市則是會議產業發展進程的直接推動者和最大受益者。2011年9月28日,第六屆中博會精彩落幕。作為東道主,太原市在本屆中博會上收獲頗豐。本屆中博會,太原市簽約97個項目,簽訂合同和協議項目94個,總投資2172.3億元,加上3個戰略合作協議,總投資6082.3億元。這些都說明了會議產業給城市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效應,因而,太原應開始積極爭取舉辦大型會議,積極開拓會議市場,從而帶動整個太原市經濟的發展。
二、會議產業概述
1.會議產業的概念。會議產業,是指以規模化、集中化、現代化的手段運作會議及相關活動的行業。會議產業所包含的行業和組織,按照國際會議協會的分類主要有旅行社、航空公司、會議籌備機構、觀光局或會議局、賓館、會議展覽中心、外圍合作廠商等。其中會議籌備機構及會議局發揮著組織、籌備等職能。會議籌備機構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協助會議舉辦的各項事宜,是系統中的管理者和媒介,整合、聯絡和協調各項細節,以完成會議等的順利舉行。其業務活動包括選擇會議地點、會議程序規劃、會場管理與執行、評估等。會議籌備機構分為公司企業會議籌備機構、社團組織會議籌備機構、獨立或私人的會議咨詢顧問等,或由上述會議專業籌備機構與其它服務公司組合的會議管理顧問公司、獎勵旅游管理顧問公司等。
2.發展會議產業的意義。會議產業,素有“觸摸世界的窗口”之稱。對優化城市社會資源、發展城市經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能提高城市的基礎設施資源、人文資源,以及派生的品牌資源、形象資源等利用程度,并使之不斷優化,從而提高城市社會經濟的運行效率。(2)會議經濟能夠強勁地帶動城市相關產業的發展。可拉動城市交通、旅游、餐飲、賓館、商業、保險、裝演、視聽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城市帶來大量的收入和稅收,帶動城市經濟的繁榮。(3)能全面帶動城市的資源運行,產業關聯系數高,如中國海南的博鰲、日本千葉縣的幕張在短短幾年間的巨變。(4)譽為“城市的窗口”,是提高城市知名度的有效載體,是向外推廣城市形象的一個重要手段。(5)能展示舉辦地城市產業優勢,充分展現當地風土人情、旅游資源、文化傳統等,為挖掘旅游和文化資源提供良機。(6)是吸收國際新知識、科技交流的最佳渠道,可以使城市掌握世界最新信息,促進城市和國家的科技產業發展。(7)是山西商人通商的“鑰匙”,是他們交流信息、互通商機的一個重要場所。
三、太原發展會議產業優勢分析
1.成功的品牌會議經驗。2007年9月,太原市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太原)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產業博覽會,從此拉開了太原市大型會展業序幕。首屆煤博會無論宣傳力度、展會規模,還是配套服務,都以高標準、高水平展示了太原市會展業的實力。
2008年9月,太原市舉辦第二屆中國(太原)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產業博覽會,國內23個省、市、自治區的218家企業和境外18個國家和地區的103家能源企業云集太原,共計簽約項目343個,內資累計到位193.29億元人民幣,外資累計到位2.87億美元,合計到位資金折合人民幣213.39億元,會展搭臺,經濟唱戲,取得了明顯成效。
2008年9月,第一屆晉商文化藝術周讓滿城歡動,百萬民眾參與。晉商文化藝術周不僅是一次“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而且通過舉辦首屆“新晉商大會”,弘揚晉商誠信創新精神,打造了天下新晉商“共贏、聯輝”的平臺。
2009年,太原市主辦、承辦和參與舉辦了國際鎂協2009太原國際鎂業大會暨展覽會、2009山西・太原春季汽車博覽會、2009太原首屆啤酒美食節等12個大型展會,項目簽約金額近169億元,在引進國際性展會方面取得突破。
2010年1月29日,“中國會展業新世紀十年創新發展論壇暨新世紀十年會展中國頒獎盛典”在太原隆重舉行,太原與上海、杭州、青島等市共同榮膺新世紀十年中國十大創新會展城市,會議產業已成為太原市第三產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011年9月28日,第六屆中博會精彩落幕。作為東道主,太原市在本屆中博會上收獲頗豐。這不僅表現在招商引資方面,也表現在城市建設、城市功能完善方面;不僅會為太原未來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動城市經濟的轉型跨越,也將為城市帶來全新的發展模式,為城市整體轉型跨越帶來新的動力。
2.良好的旅游環境資源。太原市具有良好的城市形象和較強的城市吸引力,擁有豐厚的會議旅游資源。城市形象是辦會競爭的重要武器,發展會議經濟的城市必須要有鮮明的城市形象。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古城,素有“錦繡太原城”之美譽。2010年2月9日,山西省太原市被授予“國家園林城市”稱號,2011年3月14日,太原市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太原市榮獲了2009至2010年度“中國十大最受關注會議目的地”稱號,曾被列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太原是山西省的旅游中心城市,是中國北方著名的軍事、文化重鎮和聞名世界的晉商都會。太原市有寺觀祠廟、古遺址、石窟造像、名人故里和故居、名人陵墓等人文旅游資源80多處;歷史名山、河流和湖泊、泉水、溶洞、森林、避暑地等自然旅游資源40多處;旅游博覽與會展設施、公共休閑園林設施、瞻仰紀念類設施、旅游購物設施、旅游娛樂健身和藝術表演設施等社會旅游資源100多處。有晉祠、天龍山石窟、龍山石窟、晉陽古城遺址、竇大夫祠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永祚寺、純陽官、崇善寺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7處,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位居前列。可以說,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自然旅游資源、社會旅游資源,為太原市發展會展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旅游的“食、宿、行、游、購、娛”6要素基本上均衡發展,能滿足各類旅游消費者。這為太原舉辦會議、節慶和賽事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3.便利的交通。太原作為山西省省會,是古代溝通中西商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中心城市,與京津塘、京深高速公路和京包線、京廣線、隴海線相銜接,特別是太原至北京高速鐵路、太原至寧夏中衛(銀川)鐵路竣工后,西部地區到達華北主要城市的運輸距離縮短100公里至500公里,從而將西部地區與環渤海經濟圈、東北沿海地區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
四、制約太原發展會議產業的因素分析
1.市場化意識淡薄。會議經濟本身是微觀經濟活動,其內在的經濟性決定其必然要走市場化的道路。但目前會議舉辦主體零散、單薄、各自為政,市場意識淡薄,缺乏危機感和競爭意識。
2.市場主體不清晰。目前會議產業化的主要障礙是市場主體的不清晰,或者說是清晰主體太弱小,無法有效地進行市場開發。太原目前專業的會議服務公司極少,比如旅游企業主要是被動地接待會議,會議產業只是它們的副業,因此無法以專業化的水準服務于會議產業。真正能承辦組織會議的往往是一些占有客戶資源的政府和社會機構等,但這些組織本身有自己的法定使命,承辦組織會議也并非是他們的專長,因而無法按照商業化的手段來操作好會議,會議策劃和組織的水平還比較落后,辦會的質量也大打折扣。
3.市場營銷意識還未真正建立。會議產業的營銷有自身特點,那就是樹立會議品牌意識, 使某個會議成為周期舉辦的會議,或吸引更多的客戶參加會議。但一些會議的組織者往往考慮眼前利益,把接待的會議做成一錘子買賣,與讓參會者滿意的市場營銷理念相去甚遠。
宣傳推介力度及對國際會議的招攬能力較弱。太原在突出其會議目的地主題形象的包裝設計上還不夠明顯,無論是宣傳推介的力度和廣度,還是宣傳推介的頻度和影響力上都亟待加強。
4.缺乏高素質的會議專業人才和完善的服務。目前,太原會議專業人才嚴重缺乏,高校基本上沒有培養出規模化的會議專業人才隊伍。會議從業人員業務素質總體偏低。會議從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組織策劃水平、市場開拓與創新能力,都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五、太原市發展會議產業的幾點建議
1.加強對會議產業發展的定位,打造知名會議品牌。太原會議產業目前處于初步發展時期,非常需要政府在稅收、人才培養、行業協調發展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和管理。太原相關政府部門應該進一步提高對國際上通行的MICE(即Meeting(會議)、Incentive(獎勵旅游)、Conference(大型企業會議)、Exhibition(活動展覽)的第一個字母大寫組成)概念的認識,對太原會議產業給予有效的引導和扶持。
2.作出總體會議規劃。政府應該努力從整體上作出會議產業發展的戰略規劃,以市場區域或經濟地理區域為基礎制定出會議產業發展的戰略規劃,表現為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的輻射范圍和能力。
3.制定統一的會議法規,規范市場競爭秩序。由政府發起,政府、參會企業、會議公司共同制定統一標準,與國際接軌;加強信息技術方面的投入,以信息化推動會議產業的發展。
4.加強自我營銷和推廣的力度。太原的會議行業應該走出去,參加國際、國內知名的會議行業的博覽會,加強自我推廣的力度。同時行業內的會議專業組織機構也應對自身企業的宣傳予以重視,加強自我推廣網站的建設,網站多語種版本的建設,積極參加國外的會議及節事類展會推廣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應特別強化太原市會議產業的“四大營銷策略”。一是強化市場調查和定位策略。掌握市場基礎信息,確定好會議的定位,尋求“買與賣”的有效結合。二是強化服務營銷策略。從會前、會中和會后等三個階段多方位地提供優質服務。三是強化網絡營銷策略。提供全天候、跨地域、跨國的會議環境,為各國、各地區貿易商提供一個豐富、開放、全息的信息交流場所。四是強化會議營銷與旅游資源的聯合。將太原的晉祠、天龍山石窟、龍山石窟、晉陽古城遺址、竇大夫祠等與會議旅游相結合,促進會議產業可持續性健康發展。
5.運作機制和方式要創新。一是建立有利于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通過合資、合作和改組、改制等多種方式,與各地聯手,組建公司、共同辦展。特別要加強與大的會議公司合作,以提高會議業整體水平。二是有利于調動各方積極性的激勵機制,不僅要引進國內參會者,還需引入國際參會者,使參會企業等多方面獲益,善于造勢,引爆“流行”,與參會者互動,利用關鍵人物、附著某大部門或者同步進行相關比賽和論壇、晚會等“拖”住參會者的腳。
6.培育競爭優勢。一方面要積極與國際會議協會開展會議設施、人員培訓,與此同時,要增強政府、高校、企業之間的合作,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良性循環,根據不同的需要培養多層次的會議人才,對會議業的發展進行人才儲備。
7.加速行業組織建設。太原的會議市場已經初步形成,雖然還很不成熟,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以2009年為例,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太原市全年共舉辦國際鎂業大會、汽車博覽會、啤酒美食節等12個大型展會。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加速成立行業協會或者行業間的協調機構,以進一步強化社會和政府對會議業成為相對獨立行業的認識。整個行業有了協調機制,才能進一步開展行業標準建設,爭取政府政策支持及進行全行業的推廣和營銷等一系列工作。
8.采用差異化或目標聚集戰略,提高服務水平。旅游企業積極為與會者提供“食、住、行、游、購、娛”等一系列服務,并盡量將豐富多彩的旅游節慶活動與大型會議結合起來等。如在第一屆煤博會召開期間,山西省旅游局與東方航空公司共同舉辦了“東方空中文化體驗之旅――山西旅游文化宣傳周”活動。在一周的時間內,東航以210架飛機、500余條航線以及東航國內外所有地面服務場所,在每天運營的1000個航班上,每周運營的近100萬旅客面前,集中展示山西的文化旅游資源和風土人情。活動力求讓旅客在一周時間乘坐東航航班時,看到的、聽到的、品味到的、觸摸到的都是與山西旅游文化相關的內容,這無疑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六、結束語
太原仍然需要加大舉辦會議的力度,挖掘會議經濟的巨大商機。要建設和擁有高端的會議設施,優越的自然環境,傳統與現代共存的多樣文化體驗,持續發展的基礎性設施建設,專業化的服務人員優勢,與會議、觀光、休閑、旅游、度假、娛樂設施相結合,為來訪者提供多種便利和體驗,從而增強在國際會議市場上的競爭力,使太原的會議經濟更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