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末,世界人口已經達到60億以上,到2050年,世界人口估計將達到100億。據中國最新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可知,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而每年都有7800萬以上的新生人口出生,其中有4/5是誕生在發展中國家。也就是意味著占世界5/6的人將生活在發展中國家。世界上一些人口問題不是那么嚴重的國家的人們,對人口問題意味著什么可能還感覺比較茫然,但是對由于人口過快增長而使得人均耕地面積越來越少的農民來說;對由于人口太多,使得整個城市人滿為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對那些學校和教育機會不足而導致人們教育水平落后的國家來說;人口的飛速增長帶來的后果是災難性的。“人力資源……是國民財富的最終基礎。資本和自然資源是被動的產生因素;人是積累資本,開發自然資源,建立社會、經濟和政治組織并推動國家向前發展的主動力量。顯而易見,一個國家如果不能發展人民的技能和知識,就不能發展任何別的東西。”
要想有效地使用人力資源,促進經濟增長,就必須注意到直接影響人力資源的問題,要聯系人口問題和教育問題進行分析。
一、經濟學中的人口理論人口政策
(一)經濟學中的人口理論
要從理論上全面認識人口問題,就必須了解與人口問題有關的經濟學觀點。關于人口問題的相關理論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兩個:人口過度理論和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
人口過度理論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非常有名的關于人口增長的理論。這個理論描述了生育率最終下降到替換水平的歷史過程。它試圖解釋為什么所有發達國家或多或少的經歷了同樣的人口發展的三個階段。在經濟現代化之前,這些國家由于高出生率和近乎相等的高死亡率的共同作用,數世紀以來人口增長一直未定或非常低。這是第一階段。第二階段伴隨著現代化更為進步的公共衛生方法,更為健康的飲食,更高的收入和其他的進步逐漸把預期壽命從40歲提高到60歲以上,并導致死亡率的明顯下降。然而,死亡率的降低并沒有立即伴隨生育率的降低。結果高出生率和較低的死亡率導致與過去數個世紀相比,人口迅速的增長。最后,當現代獲得力量和影響以及發展引起生育率開始下降,出生率不斷下降與較低的死亡率使得人口增長很少或是不增長,同時這也就是我們提到的第三個階段。這一理論較為客觀的梳理人口發展的規律。
在經濟分析史上,馬爾薩斯關于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論述是最著名的。馬爾薩斯的分析以“兩個公理”為前提:⑴食物為人類生存所必須。⑵兩性間的欲望是必然的。他認為這是人類本性的固定法則,從而把人口的增長看作是自然現象,并斷言:“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產人類生活資料力,是無限的較為巨大。”他的結論是:“人口,在無所妨礙時,以幾何級數增加。生活資料,只是以算術數級數增加”,為了維持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產力的平衡,他提出三個命題:“人口增加,必然受生活資料的限制;生活資料增加,人口會增加更快;占優勢的人口增加,為貧窮及罪惡所壓抑,致使現實人口得與生活資料相平衡。”馬爾薩斯的結論建立在“土地邊際報酬遞減規律”上,而這個規律發生作用的前提是技術水平不變。但是這個分析完全忽視了技術的巨大作用。
進入20世紀50年代后,馬爾薩斯的命題又被現代馬爾薩斯主義者冠以“人口陷阱理論”,用以說明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停滯不前的原因。按這一理論,在發展中國家,當人均收入增加后,由于生活條件改善,人口增長速度也必然隨之提高,結果人均收入水平又會退回到原來的水平上。
以上兩種理論都揭示了人口過度增長對經濟增長的約束,對于分析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還是有意義的。如果發展中國家不對資源約束,聽任人口盲目增長,必將損害經濟發展,即使在某一個時期內經濟增長率有所提高,但若不能有效地控制人口,經濟就不可能實現持續穩定發展。總之,人口增長過快、過多,都會給社會的發展帶來難以估量的困難,面對快速增長的人口,必須采取針對性的有效措施。
(二)人口政策
人口的增長經歷了三個階段:高出生率與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維持高水平和出生率與死亡率同時下降這三個階段。但無論是哪個階段,人口過度增長都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產生了很大阻礙作用。同時很多發展中國家存在相同的問題:人口基數本身過大,人口過多導致國家的經濟負擔非常沉重,并嚴重阻礙其發展。雖然很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率在逐年遞減,但人民生活水平依然無法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以中國為例,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這是十年來我國人口增長處于低生育水平階段。即使是這樣的情況,整個國家的人民生活水平依然無法均等。誠然,將一個國家的經濟弊端歸咎于人口問題這一點是武斷的,但是,對于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這是一個確實存在的問題。人口的穩定和下降依然是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務之急就要求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采取有效的人口政策。(1)要積極有效地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尤其要針對應該是居住在發展中國家較偏遠的地區意識淡薄的群體。同時給予相關的醫療衛生服務和幫助。(2)針對不執行國家政策的和積極配合的給予相應的激勵和懲罰措施。例如,對于超生的子女家庭進行嚴厲的經濟懲罰,對于少生優生的家庭給予相關的政策優惠。(3)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真正做到老有所依,病有所養,住有所居,徹底改變“只有兒子才能養老送終”的舊觀念。(4)提高婦女在社會中的地位,擴大婦女受教育和就業的機會。較高的受教育程度與較低的生育率相關聯。婦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就業機會就越多,越容易獲得高報酬,從而導致對于生育和撫養孩子的成本增加,從而減少生育數量。此外,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更好地掌握醫療保健和營養的基本知識,更好地利用公共醫療服務,培育子女更加健康成長,減少兒童的死亡率。(5)增加宣傳力度,通過大眾媒介和教育機構,宣傳少生優生的政策。
二、人力資源與經濟發展關系
人力資源一詞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提出,是指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以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生產增長的主要因素,它是具有經濟價值的一種資本。人力資源,就是可以具體的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以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表示的非物質資本,這里主要是指勞動者的質量。人力資源就是潛藏在勞動者體內的勞動能力,將這種能力發揮出來就可以實現勞動生產力。
開發任何一切可以利用到得自然資源,以及我們要創造各種物質財富,或者積累資本都離不開人力資源這個重要的因素。沒有充足的人力資源,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會滯后不前,同樣社會也不會進步。但是人力資源既是物質財富的消費者,同時也為創造物質財富提供了充足的條件。只有當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最完美結合的時候,才能最大限度創造出物質財富。當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低下時,帶來的經濟收益就會少,與此同時,它需要吸納甚至是消耗大量的物質財富;反之,當人力資源使用率越高時,所帶來的社會財富就越大。
人力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寶貴、最重要的資源,重視人力資源的投資,加速人力資本的積累,更具意義。首先,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最首要的問題就是其本身存在于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大環境中,這就決定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起點要比較高。為了適應高的起點,就要有與之相匹配的人力資源,時刻保證人力資源與物質資源均衡增長,甚至要超過物質資源的增長,否則經濟增長就長期處于低速徘徊狀態。其次,發展中國家要注重技術革新,懂得留其精華去其糟泊。最后就是要改善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源素質低下問題,延長勞動年限,培養專業素質,保證經濟發展對高質量的人力資源的要求。所以,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會有助于經濟的增長,而與之相對應的人力資源的消費的增加卻遠遠低于人力資源產出的增加。
三、教育在人力資源中的作用
教育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在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被重視。而人力資源的形成途徑,既要增強國民的體力還要加強智力的投資,也就是在改善營養衛生條件的同時,增強普及教育。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曾說過:“改進窮人的福利之關鍵因素不是空間、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質量,提高知識水平。”增強人力資源,提高人口質量,就是一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的問題。一般來說,智力就是指普及教育和加強訓練以提高人對知識的掌握和他們的勞動技能并且改善他們的勞動態度,最主要的開發方式就是教育和培訓。教育包括學校正規教育、非學校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三種形式。無論人們參加的是哪一種教育方式,都可以充分體現出,人們在接受教育,獲得了新的知識,提高了技能后,對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顯著地。同時也幫助人們更好地改變不正確的價值判斷,提高紀律性,加強對工作的責任感。
由此看出教育作為一種人力資源的投資形式,可以視教育像物質投資一樣進行收益分析。因為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會帶來收入水平的提高。盡管一些發展中國家仍然存在著受教育高的收入不如受教育低的人,這些只是一些反常現象,非常規大量出現的。一般而言,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是正相關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收入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實際上,教育與收入兩者之間的真實關系并非是一條平滑的直線。不同階段的教育所獲得的經濟收益率不同,收入最高的那些人絕大多數并不是受最多教育的人,他們往往是受較高程度教育或中等程度教育的人,而受教育年限最多的人收入水平大多處于中等或中等偏上的位置,且收入增加的速度也相對快一些。受教育水平提高使個人收入水平提高,總的結果就是國民收入水平提高。在發展中國家多數均為官辦教育,也就是我們說由政府出資建的學校。這種特殊的存在方式,也就造成了發展中國家教育的需求比供給的作用重要,也就充分體現出大力發展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僅增加了家庭個人收入,同時還可以改善每一個家庭在醫療、計劃生育和就業等方面的態度。尤其是當母親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能更好地掌握公共醫療保健知識,并利用這些有利的資源,使其子女在醫療、受教育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幫助,對孩子的成長與未來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如此良性循環,就能創造一個更強大有力的人力資源,從而促進經濟更好增長。
四、結語
人口問題一直是困擾發展中國家經濟和社會增長的重要難題,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過快增長,使之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協調,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重要課題。另一方面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通過合理配置國內外資源,不遺余力地提升國民素質,提高人力資本的創造力和生產力,也是當務之急,更是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舉措。而在這一過程中必須重視教育在提升人力資本素質中的作用,通過大力發展教育來解決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