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概述
高校內部控制體系是高校為了實現管理目標,保證各項管理工作和業務活動有效進行,控制各種風險,提高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制定并實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總稱。在當前形勢下,我國高校經費來源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高校自主權逐步擴大,高校日益成為一個經營辦學的實體,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辦學風險。因此,亟需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以保證高校管理活動依法有序進行,防范和控制辦學風險,確保教育事業各項管理目標順利實現。高校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依據合法性、全面性、平等性、重要性、謹慎性、制衡性、適應性和成本效益等原則,從內控機制、治理結構、人員素質、會計控制、審計工作、考評工作和內控文化等方面進行構建和完善。
二、高校內部控制體系構建
第一,機制是高校內部控制體系的根本。制度化管理是科學管理的主要特征,而完善的制度則以促成健全的機制為目標,健全的機制在任何一個系統中都起著基礎性的、根本的作用。就高校內部控制而言,必須健全以下機制:一是決策機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要求,完善并嚴格執行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加強校黨委的指導和監控作用,完善集體決策、專家咨詢和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堅持“三重一大”制度;對于專業性較強的重要事項,經過專業委員會咨詢論證。對于事關學校改革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和涉及教職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建立聽證制度。二是民主監督機制。建立公開、透明、公正、有力的權力監督機制,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依法保障教職工參與民主管理和監督。進一步發揮教代會、工代會等組織的監督作用;完善師生監督、申訴、來信、來訪等制度,探索建立群眾評議制度、作風建設輿情分析機制和預警制度。三是信息溝通和交流機制。在內部信息交流方面,搭建學校信息化建設平臺,將與學校經濟活動有關的各業務部門的數據和內部控制流程納入電子信息系統,實現對業務和事項的自動控制,減少或消除人為操縱因素;通過信息化平臺實現資產、財務、科研管理、人事、招生等信息資源的集成,增強部門之間相關業務的透明度。在外部信息交流方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信息披露模式,根據《高校信息公開實施辦法》,明確信息公開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程序和要求等具體規定。四是風險防范和規避機制。樹立全面風險管理意識,完善風險隔離、風險識別、風險預警、風險評估、風險分析、風險報告等制度。建立健全相關崗位風險點排查制度,抓好籌資、投資和合同這三個風險控制點的風險控制工作。強化內部牽制制度,加強對物資采購、校辦產業、工程項目和科研項目等重大經濟業務、管財管物關鍵環節的風險監管。
第二,治理結構是高校內部控制體系的支撐。健全的治理結構能統籌權力運營效率與合理制衡的關系,是高校內部控制體系有力的支撐:必須根據決策機構、執行機構、監督機構相互分離、相互制衡的原則,形成由校黨委、二級院(系)、各職能部門和監督部門組成的多級多方控制結構,加強權力監督;必須科學設置各類工作委員會,作為咨詢、論證和評議機構。在校黨委的直接領導下,設立預算與籌資委員會、薪酬委員會、審計委員會等財經類組織,并設立學術委員會、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等機構;必須科學設置財務管理機構,推行總會計師制度和會計委派制,確保一級財務在全校財務工作中的領導地位。學校財務、審計、監察等職能部門與二級學院、校辦產業之間應建立起風險監控、顧問與伙伴關系。
第三,人員素質是高校內部控制體系的關鍵要素。人是組織中最活躍的因素,高校內部控制效果如何關鍵在行為主體。首先,學校要嚴把用人關,應依據各內控崗位性質和要求,選擇德才兼備的人到合適的崗位,對領導崗位和關鍵崗位人選更要全面審查,慎重考慮,避免用人失誤;隊伍結構要合理化,要配足財務、審計、法律、計算機等方面的高素質的專業人員,使每根管理鏈條、每個業務流程在能力框架、知識結構和綜合素質諸方面均達到和諧匹配,筑起堅固的風險防線。其次,要建立科學的培訓體系,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與業務素養培訓,尤其要加強對高校領導者、重要崗位、關鍵部位工作人員教育。最后,學校要圍繞各個風險點,加強隊伍管理,及時掌握相關崗位人員的思想行為狀況,定期對重點崗位人員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考查和分析,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于未然。
第四,會計控制及審計工作是高校內部控制的中心環節。應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健全經濟責任制。建立以各二級學院為責任中心、由“校長—(總會計師)—財務處長—二級管理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多級經濟責任制,明確各級人員職責權限、工作規程和紀律要求。(2)規范財務管理。要實行全面的財務預算控制,并加強預算考核,建立相應的跟蹤、分析和評價制度。要優化會計業務流程,建立不相容職務分離制度和授權批準控制制度。要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規定,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從嚴查處“小金庫”。此外,還要規范財務公開制度,學校和二級學院每年向教代會報告年度財務預算執行和決算情況。(3)規范財產保全。建立限制接近制度,未經授權批準,任何人不得隨意接近實物;建立財產記錄監控制度,及時全面地記錄資產增減變動;建立資產記錄資料保護制度,對資產的各種文件記錄資料要妥善保管,避免記錄丟失、毀損或被篡改的可能,對計算機系統處理的條件下重要資料留有后備記錄;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財產清點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地進行實物資產清查,保證實物資產實有數量與賬面記載相符;建立財產保險制度,對財產物資或風險重大項目投保自然災害險、盜竊險、責任險等來減少或部分地彌補財產物資的損失。加強教學儀器設備等物資使用、報廢等環節的規范管理,提高使用效益。(4)強化內部審計工作。必須強化高校內部審計的監督職能,加強對重點專項資金和重大經濟事項的審計監督,深化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建立并不斷完善經濟責任審計聯席會議制度;同時,還要進一步轉換審計工作的主要職能,進一步拓展內部審計領域和方向,將審計工作滲透到內部控制的每個環節。
第五,考評與獎懲是完善內部控制體系的必要手段。要建立健全考評機構,成立內部控制工作委員會,直接歸校黨委領導,以書記或校長擔任主任,由學校紀檢、監察、內部審計、組織人事、財務等相關職能部門的負責人組成。要明確考評內容,從指標分類、指標權重、分類分值、綜合等級等方面著手,制定本校內部控制考評指標體系,考量制度的有效性、合法合規性和預期的管理目標等。考評方式要多樣化,通過自查、交叉檢查和上級查下級等方式加強審查,也可借助外部審計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等外部專業機構來檢查診斷。要強化獎懲工作,將考評結果與每個責任主體的工資、資金、職務職稱、福利等的升降掛鉤,同時強化責任追究,嚴防嚴懲破壞內控制度的行為,以增強持續改進的內在動力。
第六,內控文化是高校內部控制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內控文化既是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做好內部控制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可通過情感激勵、愿景激勵、道德感化、人際互動和輿論監督等方式,調整、規范和融合教職員工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使教職員工自身價值追求和學校發展目標達到有機的結合。在建設途徑上,一要將內控工作提到戰略高度,作為“一把手工程”和系統工程來抓,將內控文化納入校園文化的總體建設規劃,學校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該項工作,各級領導率先垂范;二要注重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通過強化輿論宣傳,將誠信文化、廉政文化、法治觀念、民主意識、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等元素融入高校文化;三要合理引導動機,強化內控工作與組織愿景、局部利益、個人發展的內在聯系,統籌好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近期利益的關系,優化人力資源政策,建立“互利”和“雙贏”的內控引導機制,保護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保證內控制度的維護者獲取應有的物質利益和政治文化權益,使相關行為主體不能、不敢也不愿破壞內控制度,形成全員自覺的內控意識和執行力;四要強化行為引導,加強正面典型的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加強正確行為的指導和良好習慣的訓練,使內控制度得以有效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