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事物的產生與發展都離不開環境的影響,會計作為社會文明的產物當然也離不開環境的影響。會計是一種人們主觀見于客觀的活動。從會計的客體來看,客觀經濟活動是會計要反映的內容;從會計主體來看,會計人員的觀念和行為都是在一定社會中形成的,會計環境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或制約會計人員的觀念和行為,最終影響會計活動。所以,會計環境是研究任何會計問題的起點。
各國會計環境的不同,導致了各國會計的差異,中國的會計形成了會計的中國特色。我認為,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應當對這一基本問題展開進一步研討,以形成共識,為我國的會計改革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
一 對會計中國特色問題的不同認識
會計的中國特色問題應該站在宏觀而不是微觀層次上進行審視,應從社會整體而不是從具體會計方法進行考察。如果拘泥于從某個或某些會計事項的處理方法的異同來理解中國會計是否具有特色,則沒有把握問題的關鍵,也容易因為對“會計”內涵和外延理解的差異而導致爭論。會計是一門社會科學,不可避免地受到諸多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會計環境的重大差異,勢必給不同國家的會計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會計環境的差異造就了會計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可以認為是本國國情、背景、環境在會計中的體現。特色的存在必須從會計環境的差異中去尋找根源。
二 中國的會計環境與會計的中國特色
(一)中國的會計環境
一方面,會計理論與實務應當于特定的會計環境相適應,會計受制于會計環
境的發展又服務于會計環境,因而我們應不斷完善會計理論、實務,使之與會計環境相適應,同時加快會計改革步伐,以促進會計環境的完善;另一方面,應從各方面創造條件,不斷完善會計環境,從而促進會計的發展。 而這些環境因素共同決定著現階段中國會計的特色。
(1)政治環境
無論是西方會計還是中國會計,都不可能逾越各自所處的政治制度、政治目的
等政治環境的約束。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依托的中國會計體系,其運行的根本宗旨必須服務于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建立與完善中國會計體系,必須首先確立會計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的基本宗旨,在此前提下,應當從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的改革目的出發,遵遁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借鑒與吸收國外會計的合理之處,充分發揮中國會計的職能和作用。
(2)經濟環境
目前,我國社會已經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不同經濟成分相互融合或競爭和競相發展的格局,國家管理經濟的手段已經從依靠行政手段直接干預轉變為主要地通過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以及輔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實現間接管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已經形成并不斷發展。改革開放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不但帶來了經濟總量的增長,經濟水平的提高,而且使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更為復雜,企業面臨的風險也更大,企業的經濟業務更為復雜多樣。
(3)法律環境
會計既然不是純技術性的,它必然受制于政治制度和經濟休制。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依法治國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方略。我國會計有自己的特色,即以《會計法》為中心,包括企業會計準則、行業會計制度等在內的會計規范體系。象我國這樣在《會計法》以及其他相關法規中以不同的側重點對財務會計核算行為進行規范,這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我國的會計工作將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些法律、制度的深刻影響。
(4)教育發展水平
一個國家的教育發展水平對會計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可以認為,教育水平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也影響著會計工作水平和會計在發展經濟中的作用。
從以上的分析可見,我國會計環境正處于一個非常的發展時期,因此必將帶來觀念、體制、機遇、技術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變革和創新,使會計理念、技術和方法相應發展。
(二)會計中國特色的主要表現
通過以上對我國會計環境的初步分析,可以認為,會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的中國特色有諸多方面的表現,簡要歸納如下:
1、會計工作管理體制
會計工作管理體制是劃分管理會計工作職責權限關系的制度,包括會計工作管理組織形式、管理權限的劃分、管理機構設置等。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公有制占主導地位,會計工作在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中有其特殊的作用,要求各單位在為本單位的經營管理和業務活動服務的同時,應當為國家宏觀調控服務,要做到這一點,政府部門(指財政部門)必須加強對會計工作的指導和管理。
從我國的會計工作管理體制看,除政府部門外,會計職業界、學術界以及其他會計組織均無管理會計工作的行政職能。
2、會計制度的制定權限
會計制度是指政府管理部門對處理會計事務而制定的規章、準則、辦法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包括會計核算制度、會計監督制度、會計人員制度、會計工作管理制度等。會計制度既是各單位組織會計管理工作和產生相互可比、口徑一致的會計資料的依據,也是國家財政政策在會計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因此,中國會計制度的重要特色是會計制度作為法制化經濟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納入政府部門的管理范圍。
3、會計監督體系
會計監督是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是我國經濟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會計法》規定,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建立健全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它被公認為是會計中國特色的重要體現。
4、會計人員繼續教育
我國的會計繼續教育工作實行統一規劃、分級管理,按照屬地原則,由各級財政部門組織實施。財政部是我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全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制度、規定、辦法;制定全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科目指南或培訓大綱;組織編寫或推薦全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活動;指導檢查各地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負責本地區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管理工作。
總之,會計的中國特色及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其內容及表現將會更加豐富,有待我們不斷地研究和總結。
本文行將結束,我們再次重申: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會計具有中國特色。要在會計工作中保持中國特色,就必須認真總結經驗,既不要把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經驗一概斥之為舊體制的產物而加以排斥,更不能不顧國情地去照搬外國的東西。強調特色、欣賞特色,并不等于抱著特色不放而人為地“塞入”會計制度中,而是要在條件許可情況下使之逐步地、有意識地與國際接軌,以便使我們的會計更全面更深入地走向世界,盡量縮小與它國的差異,促進國際會計的真正協調。協調不等于同一,世界各國不可能采用同一會計理論、會計模式、會計方法以至會計理念,因此差異或特色是絕對的,同一是相對的,某些舊的差異縮小或消失了,但又會產生新的差異,各個差異的形成或縮小,決定于各國會計環境的變化。因此,中國會計特色將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差別在于特色范圍的大小、內容的多少以及如何認識和理解這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