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知識經濟對傳統會計提出新挑戰
(一)知識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社會經濟形態,無疑會改變會計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環境。知識經濟時代與工業經濟時代相比,與會計環境有關的特征可以概括為:
會計論文發表1.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財富的增加,愈益依靠高科技為基礎的知識信息的運用。與工業經濟取決于大量自然資源、能源、有形資產的特征相比,知識經濟則是以智力資源、無形資產為第一要素,其它要素要靠它來裝備、更新。目前美國許多高科技企業的無形資產超過了總資產的60%。
2.人類進入信息爆炸時代,對知識信息的獲取和加工處理將逐漸成為生產和工作的主要活動。因而,社會對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及時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科技進步越來越依賴于學科的交叉滲透和團隊精神,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將會大幅度提高。
4.市場競爭白熱化,手段多樣化,核心是對人才的爭奪,高科技人才將成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之本。
5.經濟發展可持續化。傳統工業經濟是以對自然資源的無節制的占有、利用為基礎來獲取最大利潤的,企業不考慮或極少考慮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而知識經濟則要求企業要科學、合理、綜合、高效地利用自然資源,通過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來提高經濟效益,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6.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是高度全球化的經濟,世界各國的經濟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資本市場更加國際化,而目前各國會計準則之間的巨大差異阻礙了國家間經濟往來,因此,迫切需要各國會計準則的協調化。
7.知識經濟時代對會計人員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識經濟社會是不斷倉嘶的社會,不斷地有新生事物出現,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具有創新精神,以應付各種新的業務。同時,會計人員必須掌握較強的計算機技術,以適應信息處理的要求。
(二)知識經濟對現行會計核算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嚴峻的挑戰
1.資產核算的重點從有形資產向無形資產轉變。知識已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資本與勞動力要素。在資產中,以知識為基礎的專利權、商標權、商譽、計算機軟件、人才引進與開發等無形資產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已成為企業的最大資產。伴隨著無形資產重要性的提高,有關無形資產的狀況、構成、收益等會計信息成為企業投資決策和管理決策的重要依據。
2.人才資源的核算從理論向實務轉變。知識化勞動已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利潤和推動企業生產力發展的主要來源和動力,資本雇傭勞動,股東占有企業的模式必將被以人力資本為中心,知識統帥資本,股東和知識員工共同擁有企業的模式所取代,企業的關鍵資產不再是可以自由買賣的物質資產,而是擁有知識技能的人力資產,有關人力資產的成本、價值的確認、計量和記錄、收益和權益的分配將逐步納入到會計實務工作中來。
3.經營成果的確認和計量從利潤計算向經濟增加值的計算轉變。長期以來,評價企業經營成果和投資者價值的主要指標是利潤及其相關指標,但由于該指標的計算是建立在投資者賬面投資價值基礎上的,既忽略了企業資產價值隨時間變化而發生的變化,又忽略了所有者權益的機會成本;同時,根據目前會計準則編制的財務報表又具有一定的彈性,可能會出現財務報表所反映的管理者業績和報酬不恰當,公司股票的市場價值不真實的現象。因此,經濟增加值就成為新的衡量企業經營成果的財務指標,經濟增加值又叫經濟利潤,是指企業稅后營業凈利潤與全部投人資本成本的差額。與傳統的企業業績考核指標相比,經濟增加值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它既考慮了借人資本的成本(利息),也考慮了自有資本的成本(機會成本),在計算企業的盈利時,要扣除這兩種成本,它意味著企業的經營成果是在扣除了投資者應從企業獲得的機會成本以后的增值收益,更適應于知識經濟時代的投資特征。
(三)知識經濟對現有的會計體系所帶來的影響廣泛而深刻
1.會計屬性的影響。對于會計的性質,學術界一直沒有統一的認識,主要有“老三論”和“新三論”之說。這些定義都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或更早時期形成的,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會計的認識不具有新經濟的時代特征。最近,美國經濟學家馬克盧普把會計職業稱為知識勞動者和新信息的創造者,另一位美國知識經濟學家齊曼則把會計職業作為二級信息部門或典型的準信息產業。可以說,這種對會計的定位對會計的挑戰知識翟志華黝與理解,比上述新、舊三論對會計的認識更有時代性、宏觀性和理論深度,也更加突出了會計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會計界應當轉變思想,以新的視角和經濟背景為基礎來研究和認識會計,并對其進行理論上的重新概括。
2.對會計成本計量與控制理論的影響。傳統的成本計量與控制理論,把全部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類,并以變動成本和產品成本作為產品成本的控制重點。量本利分析和其它預測指標也基本上是以上述成本分類為基礎的。但在新經濟和新型企業出現后,上述成本計量與控制理論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因為知識經濟下的成本形態與結構和工業經濟時代的成本形態與結構完全不同,對知識型企業或高科技企業來說,其主要的成本是研制成本,而變動成本和產品成本幾乎為零。這種產品結構有以下特點:首先,由于傳統的成本理論和控制點與知識經濟下的成本構成是不相符的,所以需要確定新的成本控制點并發展新的成本控制方法。其次,由于研制活動風險大,研制成本的未來預期收益不明確和保證性差,同時變動成本又過少,所以無論是研制成本還是軟件的復制成本都無法作為收益預測的基礎,因此必須建立新的預測基礎。再則,傳統會計將研制費用直接計入當期費用的處理方法將導致知識產品成本計量的嚴重失真。
3.對資產計量理論的影響。現行的資產計量理論與務實,側重于對有形資產的計量,而對無形資產的計量雖有考慮,但其范圍卻十分狹窄。據有關資料顯示,經濟學中確認的無形資產有29項之多,而會計學中確認的卻只有12項,真正列人會計報表的只有6項。美國最有影響的500家企業中,有266家沒有對無形資產進行任何確認。顯然,這種對無形資產“視而不見”的計量方法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是不相適應的。因為在知識經濟中,無形資產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集中表現,是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其所占資產的比重已大幅增加,個別新型企業中無形資產已占總資產的50%一60%,因此,如果仍沿用現行的資產計量理論,將導致會計對企業資源及其競爭能力反映的嚴重失實。
4.知識經濟對財務報告理論影響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網絡化,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其他企業和投資者進行及時的交流與溝通。其廣泛性和信息需求的及時性對傳統的會計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戰。要求會計必須以定期(年、季、月)與定對象(投資者或債權人等)的信息披露方式,而且要借助更先進的信息交換介質進行廣泛的和及時的信息加工和傳遞。
5.對績效評價理論的影響。傳統的經濟評價模式一直以實物資本和物質產品的多少來衡量企業的規模和產出效益。這種評價理論習慣以物品的數量來衡量財富的多少,視實物資本為企業實力的象征,以物質商品的生產為經濟活動的中心。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價值的大小從根本上說不在于實物資本的多寡而在于其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