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相關性”、“有用性”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對符合會計要素定義的項目,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成本費用、利潤,進行準確的確認和計量。倡導公允價值計量,研究在會計實踐中“公允價值計量”實施的方法,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倡導公允價值計量的必要性
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是各國會計準則追求的目標,為了作到“如實反映”’及“可驗證性”,各國會計準則在會計實踐中大都選用了“歷史成本”原則作為會計計量的主要基礎。然而“歷史成本”原則是建立在“過去的交易”基礎之上的,既無法全面正確地表達各會計要素的現時價值,更缺乏對未來各會計要素的價值估計,而會計事項的發生,所引起會計要素的種種變化,往往要延續很長的歷史時間。
因此,用“歷史成本計量”生成的會計信息,在“相關性”、“有用性”方面就大打折扣,“歷史成本”原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反映的是現值,是現在市場對會計要素的認定,而不是歷史市場對會計要素的認定,是市場所有參與者在充分考慮某項會計要素的不確定風險之后所形成的共識,若沒有證據表明所進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不是出于自愿的,那么市場交易價格就是公允價值。公允價值的倡導可以逐步克服“歷史成本計量”帶來的諸多問題,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有用性”。
二、公允價值計量在提高會
計信息質量中的作用公允價值計量如何在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中發揮作用,我們可以明顯地從會計計量的目的中得出。所謂會計計量,就是運用一定的計量單位,選擇合理的計量屬性,確定應予記錄的各會計事項金額的會計處理過程。由于以貨幣計量的形式反映會計要素的內容,往往由于所采用貨幣幣值的變動而影響會計要素計量的結果,也會由于對會計要素計量屬性的運用不當而影響會計要素計量的結果,從而造成會計要素賬面價值與其實際價值的偏差。因此,要真實反映會計要素的真買情況,首先要認真考慮和正確選擇一定條件下會計要素計量行之有效的計量單位和計量屬性,而對會計要素計量單位和計量屬性的正確選擇和有效運用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奠定了重要基礎。
歷史成本計量與公允價值計量是兩種不同的計量屬性,而會計計量的目的則是相同的。一是作為計量收益的手段,在企業收入與相關的成本費用支出中,正確的衡量,并計算出企業利潤。二是向投資者提供正確的財務狀況信息。三是向債權人提供正確的償債能力信息。四是向管理當局提供經營決策所需的信息。
(一)作為計量收益的手段,公允價值計量更符合會計的配比原則要求。目前一般認為配比原則有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要求收入與成本費用之間應具有經濟內容和性質上的必然因果關系,也就是說,不同收入的取傅是因為發生了與之相適應的的不同成本和費用,而不同成本和費用的發生是為了獲得不同的收入。第二層含義是收入與成本、費用要保持時間上的配比,即某一時間的收入必須與某一時間的成本、費用相對應。第三層含義是收入與成本、費用要保持數量上的配比,即某一單位產品的收入必須與某一單位產品所消耗的成本、費用相配比。但是僅僅把配比原則理解為這三方面的含義是不夠的,無數事實說明配比原則應有更深層的含義。它除了有以上三方面的含義之外,還應有在計量屬性方面配比的含義。目前,收入和成本、費用在計量的單位方面是配比的,都是采用貨幣計量單位。但是在計量的屬性方面卻不配比收入是按現行市價計量,而成本、費用卻是按歷史成本計量。從而造成“企業利潤”的計量嚴重失實。為了使會計核算更符合配比原則就有必要在會計核算的實踐中倡導公允價值計量。倡導公允價值計量也是符合會計的相關性、有用性、穩健性、一致性等會計原則的。
(二)作為計量收益的手段,公允價值計量能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收益。目前企業收益的計算是通過收入與相應的成本、費用配比計算出來的。如前所述,現行企業計算收益的收入是按現行市價計量的,而計算收益的成本、費用是按歷史成本計量的。很明顯,這二者之間的差額,即“收益”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勞動者創造的純利潤,這是企業真正的“收益”,另一部分則是由于經濟環境的改變及經濟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價格差,這是企業虛假的“收益”。由于現行的“利潤分配”制度對這兩者并不加以區分,因而司空見慣的“虛盈實虧”、“虛利實分”、“收益超分配”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企業用以計算收益的成本、費用是按公允價值計量的,這種現象就可得到較好的解決。
(三)作為計量會計要素的手段,公允價值計量能更合理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為投資人、債權人、及管理當局提供更為正確的決策依據。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相比,能較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現金流量,及所承擔的財務風險,能更確切地計算出企業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為所有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三.推廣公允價值計量的現實基礎
(一)金融工具的計量。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發展,各個領域的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其中金融領域的創新尤為突出。目前已產生了名目繁多、特征各異的衍生金融工具,如人們所熟知的“期貨”、“期權”、“遠期合約”等。這些衍生金融工具的共同特征是以“合約”為載體,“合約”一經簽定,就意味著簽約雙方之間的報酬與風險已開始轉移,在會計上就要求對其進行確認、計量。但是此時簽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尚未執行,業務尚未發生,這時沒有,也不可能有歷史成本(眾所周知歷史成本是已發生業務的價值)因此以“歷史成本計量”為原則的會計就不可能對此業務進行計量、反映。而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就能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因為此時的公允價值是簽約雙方在無干擾情況下,自愿進行交換的價值,其價值的確定并不取決于業務是否發生,只要雙方同意就會有一個價值。因此會計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按公允價值對衍生金融工具產生的權利、義務進行計量、反映,并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會計信息。
(二)房地產投資的計量。房地產投資與金融工具特征相似。由于房地產投資是以“交易”為目的,而不是用于企業自己耗費的,因此房地產投資與企業自己用于經營的資產本質上不同,用公允價值計量,能更好地代表房地產投資的價值。
(三)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對“公允價值計量”的態度。現實中,有關“公允價值計量”問題,已為國際會計界所密切關注。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1999年度第二次理事會議(在波蘭華沙舉行)。這次會議所作的技術性討論,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投資”和“農業”的兩個準則征求意見稿,和對金融工具的若干計量問題上。由于“房地產投資”和“農業”的兩個準則所規范的對象都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基礎,因此這兩個準則被稱為公允價值準則;加上對金融工具幾個問題的討論,也都是圍繞公允價值計量展開的,因而這次會議也就成為對公允價值計量的討論。討論的情況如下:
1.“房地產投資”會計討論的核心問題,是采用何種方法對其進行計量。一種意見贊成公允價值法。另一種意見贊成在公允價值和成本法之間選擇。還有一種意見贊成成本法。在對公允價值法進行投票時,多數票贊成,少數票反對。
2. 在對金融工具準則的討論過程中,許多人接受 “公允價值計量”對于金融資產的計量,認為其更具有相關性,但對于金融負債,特別是對債務也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較難接受。但是作為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于1997年成立的一個“金融工具準則聯合工作組”(JWG)的態度是:尋求對國際會計準則39號“金融工具一一確認與計量”作進一步改進,其主要的思路是準備將公允價值計量擴大至所有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
這里所說的公允價值,一般指金融工具在報告日的現行市價。如果金融工具的現行市價無法獲得,可按具有類似風險和特征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市價作為公允價值,或根據其他計價方法,如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或按期權計價模型、矩陣計價模型估計的價值作為公允價值。
如果不能對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進行切實可行的估計,則企業必須說明難以進行估計的理由,并披露有助于使用者對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進行判斷的相關信息,如這些金融工具的賬面價值、實際利率、到期日等。
四、公允價值計量的展望
公允價值計量,將大大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有用性”,越來越受到投資者和債權人和管理層的青睞。公允價值計量在90年代得到了長足發展,其運用領域已經由金融工具擴展至其他領域,大有取代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之勢。那么,公允價值計量今后的發展前景到底如何呢?
(一)公允價值計量的發展有待于相關會計理論和方法的突破。公允價值計量全面付諸實施之前,還有一系列重大問題函待研究和解決。譬如,公允價值計量是否只適用于房地產投資及證券投資的計量,而不適用于相關負債的計量,如果這樣,那么它對那些嚴重依賴舉債經營且擁有許多房地產投資及證券投資的企業意味著什么,再有,有關公允價值計量是否僅適用于金融機構,如果這樣,那么對于部分參與金融業務的多元化經營企業,其財務報告到底是以歷史成本為基礎,還是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還有,由于公允價值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差額是通過損益表反映,還是反映在資產負債表的所有者權益里,如何解決公允價值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公允價值計量如何操作,等等。
(二)公允價值計量的發展有
待于會計界思想觀念的轉變。會計界首先應在思想觀念上解決好“可靠性”與“相關性”、“有用性”的辨證統一問題。歷史成本計量固然有資料容易取得、可驗證性的特點,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可靠性”,但是按歷史成本計量得出的會計信息卻不能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和經濟因素的影響而變化,信息使用者在面對現在和未來的經營決策而使用這些信息時,這些按歷史成本計量得出的信息就有可能由于其“不相關”、“沒有參考價值”變得較“不可靠”。相反,公允價值計量雖然有數據、資料不易取得,計量過程有時需主觀估計的缺點,即人們通常所說的“不可靠伙但是由于公允價值是現行市價或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按公允價值計量得出的會計信息能夠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和經濟因素的影響而變化,信息使用者在面對現在和未來的經營決策而使用這些信息時,這些信息是“相關的”、“有用的”因而也是“可靠的”。
(三)公允價值計量的發展有待于經濟環境改善和會計人員素質的提高。我們也應該看到,計量屬性的選擇必須符合現實的經濟發展環境。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市場化程度還不高,會計人員的素質也不高,會計電算化水平及相關的信息處理能力較低。這些都限制了公允價值計量的大范圍的推廣和使用。但是我們相信隨著經濟環境的逐步改善,和計算機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以及理財學各種計量模型研究的日臻完善,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可操作性”,一定會取得長足進步,會計各要素按公允價值計量的方法必將得到普遍的推廣,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相關性”、“有用性”必將重現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