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沙掷m發展既是指高校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又是指高校本身的健康、持續發展。隨著我國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展,高校所形成的債務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高校通過負債的方式籌措資金,客觀上在短期內可以達到擴大辦學規模,促進學校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有用人才的目的。但是,當負債達到一定的規模,超出其償還能力,就會使學校陷入過度舉債的風險。更為嚴重的是,一旦出現了債務危機,則勢必影響到高校的信譽,甚至產生嚴重影響學校穩定的不良后果。因此,必須時刻關注高校債務可能出現的風險,不斷創新和健全高校融資機制,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解決高校債務問題的途徑,力避負債風險的發生,從而確保高校健康、穩定和持續發展。
一、近幾年我國高校貸款的現狀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顯示:2005年我國公辦高校的銀行貸款總額已達1 500億
~2 000億元。2007年3月9日,全國政協常委、江蘇省蘇州市副市長朱永新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坦言:“巨額債務已成為制約高校發展的重要因素,個別學校甚至資不抵債,‘破產’隱患凸顯。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將很有可能給中國的高等教育帶來一場深刻的危機?!痹?007年召開的全國“兩會”上,高校負債成為代表們熱議的一個話題。江蘇省審計廳曾對全省省屬高校負債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全省高?,F有近200億元債務。以一個大學借款10億元計算,年利息達5 000萬元以上,招收1萬學生,學費收入才4 000萬元
~5 000萬元,僅勉強夠支付當年的貸款利息。而目前全國1 900多所高校幾乎都有貸款,債務發展到平均每所學校1億元以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多數高校的償還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這種情況將直接導致學校辦學風險和財務風險的發生。到2008年,高校將面臨還款高峰期,還款必然導致學校資金周轉困難,擠占正常的教育事業經費和科研經費,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難以保證,最終將直接影響高校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由此可見,高校在大規模擴張的同時背負了沉重的債務負擔,如何化解高校債務風險,已成為高校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緊迫問題。
二、高校負債的成因
(一)高校規模的迅速擴張,國家財政投入嚴重不足
長期積累下來的高等教育需求在短期內迅速爆發,超出了高等教育的財政能力,是高校債務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與1999年相比,全國高校由原來的1 905所增加到目前的2 321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不足8%提高到目前的23%,普通高校招生規模由159.68萬人增加到565.92萬人,高等教育總規模由742萬人增加到2 700萬人。在高校規模擴大的同時,校園占地面積、教學用房、教學實驗儀器等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高校亟待解決和改善的問題。生均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辦學條件滯后等實際問題凸顯。高校對建設資金的巨大需求與國家財政撥款、學校自籌資金的有限,形成了高校建設資金的供求矛盾,高校不得不多方位尋求建設資金。當高校不斷增長的資金需求不能通過政府增加投入而有效地得以解決時,高校只能轉向貸款籌資,債務風險的形成不可避免。
(二)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推動高校規模的擴張和負債的增加
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是國家教育部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高低進行評判的一種形式,通過評估來促進高校明確辦學指導思想,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學基本建設,提高管理水平,促進教學工作。但對高校來說,教學評估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排名、聲譽、撥款額度等等,影響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為了滿足教學評估達標或創優的需要,必須有大量的資金投入才能更加優化高校的教育資源,在財政投入不足和學校收入有限的情況下,只有通過貸款,加大投入,才能達到所需要的評估目標。所以高校巨額貸款的形成既是中央政府的職能缺失,也是高校、地方政府、銀行三方共謀利益的結果。
(三)向銀行舉債是高校解決融資渠道狹窄問題的最佳途徑
在我國,由于高等教育絕大部分由國家和地方政府承辦,一旦高校缺錢,銀行尤其是國有銀行就成為補充高校資金來源不足的不二人選。這種單一的債務融資方式使其抗風險能力非常弱,面對巨大的債務壓力,造血功能嚴重不足的高校只有依靠政府的財政補貼和學雜費收入。相比于國外高校經費來源渠道的多元化(除了政府財政撥款之外,通過市場化運作向社會融資已經成為高校的一個重要途徑,如發行教育彩票和債券、進行校企合作、爭取校友捐贈等方式),我國目前尚不具備國外的政策環境,高校融資渠道狹窄,只能基本上依賴于銀行貸款。
三、高校過度舉債產生的危害
(一)高校過度舉債對其自身發展的現實危害
貸款必須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才能避免風險。銀行貸款作為一種重要的融資渠道,不僅可以緩解高校擴張過程中的資金瓶頸問題,而且可以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然而貸款畢竟是一種高成本的融資渠道,其典型特征是債務人必須按照契約在特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盡管高校通常能夠按照比較優惠的利率水平從銀行取得貸款,但即便如此,由于高校所進行的基礎建設投資回報周期一般比較長,無法在短期內產生穩定的現金流,高校很難憑借新增收益來平衡利息支出。因此,過度舉債不僅會增加高校的利息負擔,而且會導致學校辦學風險和財務風險的可能性加大,最終將直接影響高校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二)高校過度舉債對金融系統的潛在危害
高校過度舉債不僅影響學校的教學質量,還會通過一系列反應,對高校和金融體系產生潛在的危害,對社會各個方面造成更為深遠的消極影響。首先,直接的問題就是過度舉債可能導致高校破產。隨著高校債務問題越來越顯露,有的大學已經在虧損運行,連債務利息都無法償還,而且大學債務的責任人缺位,非常類似于過去的國有企業債務問題。盡管事實上存在著國家對高校的隱形擔保,但在國家財政對高等教育直接投入增長有限的情況下,高校甚至是某些教育部重點高校也有破產的可能。其次,高校債務問題蘊含著巨大金融風險。高校的巨額負債如果形成不良貸款,將直接損害到銀行的正常經營。當前高校貸款普遍以學費收費權作質押,而學費收入屬財政性資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一旦高校貸款到期不能償還,銀行難以真正實現對收費權的質押權利。這些因素都將對銀行體系的資產安全產生潛在的風險。因此,高校的過度舉債一旦形成債務危機,將會對金融市場的穩定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高校過度舉債將引發社會問題
從2005年起,國家審計署在連續兩年的審計報告中,都對高校債務風險提出了警示。針對擴招問題,教育部出臺了三限政策(限人數、限錢數、限分數)。由于學費是學校擴建的一項資金來源,也是償還貸款利息的來源,因而招生規??刂坪蟮母咝YY金鏈必然緊張。同時,由于學校的資金大部分來自于學生的學費,而學費主要在每年的九月份,這樣的現金流與企業相比就非常特殊。一旦在全年的某個時間資金周轉困難就會出現資金鏈條斷裂的可能。因此,一個學校一旦出現資金鏈條斷裂的情況,必然影響學校的正常運轉和教學秩序的穩定,因而也就很難確保學生思想的穩定,甚至會影響社會的穩定。
四、控制高校的債務風險,確保高校可持續發展
(一)高校應確立對債務風險的防范意識,加強貸款資金的管理
首先,要加強債務風險防范意識。正確處理好眼前與長遠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好事業發展需要與實際經濟承受能力的關系,要提倡厲行節約,堅持量力而行,自覺控制建設項目和建設規模,避免基建戰線過長,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牢固樹立風險意識,正確承認風險,科學估測風險,預防發生風險,并有效應對風險。
其次,要加強貸款資金的管理。嚴格控制貸款資金的使用方向,是貸款資金應用于解決制約高校當前和未來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以及對高校事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不得用于提高待遇、對外投資、科技開發以及平衡預算抵補日常經費開支的不足等;通過優化貸款資金結構,降低貸款成本、減少財務風險,按照貸款本息歸還的時間、額度要求,制訂切實可行的還款計劃,并建立健全內部監控制度,充分發揮審計、監察等部門的監督作用,對貸款項目實施全方位、全過程監控。
(二)進行籌資組合,實現均衡負債,控制財務風險
在落實貸款資金方面,應注意不同種類貸款的組合,合理調度資金,均衡負債。貸款期限可以分為固定資產貸款和流動資金貸款,固定資產貸款期限較長,有三年期、五年期;流動資金貸款期限較短,有三個月、半年期、一年期。貸款長短期限不同,利息率不同,對學校近期償債的壓力不同,財務風險也不同。一般貸款期限長,資金成本高,財務風險小;貸款期限短,資金成本低,財務風險大。例如,在我校新校區建設籌資過程中,針對建設項目資金需求和學校現金流入情況,進行了籌資組合。實行長短期貸款組合,優化貸款結構,均衡負債,努力降低資金成本和財務風險。為了盡可能地降低資金成本,貸款還可根據項目建設的進展情況分步到位。
(三)堅持多渠道籌資
依法多渠道籌資是高校財務管理的重要任務,也是高校財務管理職能的一次根本性轉變。高校應將財務工作重心從“理財”轉向“生財”。除了繼續爭取增加財政撥款、擴大招生、利用銀行貸款等傳統籌資渠道外,高校還可進一步創新籌資渠道,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滿足高校建設和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如對于實驗室、多媒體教室、校園網絡、圖書館文獻資源等對內、對外開展有償使用;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優勢,加強產學研合作,加快產學研基地建設,促進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充分運用政府的政策,以土地置換的方式,將市區內的舊有小校園通過國土部門收儲后組織上市,盡可能提高高校土地的置換收益,支持新校區建設。總之,化解高校債務風險,需要內外兼修,既要管好、用好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又要廣開渠道,多方籌集資金,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高校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四)完善高校財務報表體系,建立有效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
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就是在高?,F有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的基礎上,設置相關量化指標,分析和評價學校辦學資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財務管理水平和真實財力情況,及時揭示隱性問題,對潛在的財務風險及連帶責任風險進行預警預報。財務部門應根據即時掌握的財務信息,加強財務分析,監測學校的財務狀況,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規避風險。要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以教育部、財政部組織開發的“高等學校銀行貸款額度控制與風險評價模型”為基礎,建立一套適合自身的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控制償債風險。在建立指標體系時,應考慮到指標的可操作性、科學性及預見性。若負債期內年度預期收入總額、負債期內流動比率等指標數額越大,則說明高校償債能力越強;若學生生均貸款額、負債與收入比率、負債自有資金比率、人員經費與總收入的比例越大,則反映出償債能力越弱。高校可結合實際情況參考各指標進行綜合分析,探索出適合自身的負債額度控制與負債期內預期收入之間的關聯指標。以預測高校在負債期內的風險,并努力規避,確保高校實現健康、穩定和持續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志群,葛守芬.對新時期高校債務管理的思考[J].中國計量學院學報,2001(10).
[2] 徐玉山,趙鵬程.關于高校債務危機的思考[J].現代農業,2008(03).
[3] 彭清平.高校債務危機成因及化解對策[J].財會通訊,2007(11).
[4] 黃成惠,王靜梅.江蘇省大學城建設中高校的債務風險及其化解[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
[5] 何旭東.淺議高校債務危機的形成及其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
[6] 任鵬,楊金明.我國高校負債現狀、成因及對策研究[J].甘肅科技,2008(9).
[7] 陳燕峰.試論高校貸款的財務管理[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