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背景與意義
(一)政策背景
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這就要求高職教育必須以專業建設為核心,以課程建設為基礎,牢固樹立課程在專業建設中的基礎地位。
(二)現行職業教育課程的缺陷
一般認為,課程就是教學的方案。高等職業會計專業教育的課程方案,其內容選擇和排序的標準,肯定會對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實施,也就是說對教學的組織與方式,提出基本的指向。
但當前大多數的高職學校,是沿用 “學科體系”建設的職業教育課程,其主要弊端,正如姜大源教授所指出的一樣:所提供的內容要么是累加的概念與原理等事實性知識,要么是孤立的經驗與技巧等分割性技能,課堂教學占統治地位的也是灌輸型的單元模式,以致學習成為一種極端被動的過程,成為一種靜態結構化的知識“位移”或者孤立地去情境化技能“位移”的過程。比如:出納員付款這個工作內容,涉及“識別和審核原始憑證、審核業務審批手續、清點(含識別現鈔真偽)現金”三個知識點,一般教材將這些內容分散在《基礎會計》課程中的會計憑證章節、《審計》課程和《出納員實務》課程中。再比如:按會計要素講述的資產及其細分,引導出會計科目,按照會計科目設置的會計賬戶,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把學生弄得暈暈乎乎,而在實際工作中就是運用賬戶,是一回事情。可見學生主動學習所需要的能力培養,特別是從業所需要的對動態的整體工作過程把握的能力培養,被忽略了。
(三)創新教學模式,彌補課程之缺陷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職業教育要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特別是職業能力服務”,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力求尋找有創新的、能有效承載適合本專業教學活動的教學模式,以彌補現行課程體系之缺陷。而且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第38條規定:“加大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辦學體制、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及招生就業制度改革的力度。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在政府的指導下辦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走產教結合的道路,調整學校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創業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實行更加靈活的教學模式,努力辦出特色,更好地為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焙限r業大學科技師范學院陳凱和饒異倫在《澳大利亞TAFE教育及其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一文中也提出:我國職業教育在辦學模式上應與我國經濟和社會、教育發展相適應,專業設置要根據社會和企業的需要進行不斷調整,教學手段要靈活,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教師知識結構要緊跟科技的發展、技能提高緊隨企業的設施換代,教學內容要實用、管用,使我國職業教育的學生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際同類人才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做到進得來、出得去、用得上。
所謂教學模式,一般認為就是指在特定教學理論指導下,為保持教學的相對穩定而采用的教學程序,是教學方法實施的途徑。也就是某種教學形式,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逐步形成一種模式,使得教學活動有序進行。由于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學生個體接受情況的千差萬別,因而也就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教學模式。
基于此,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會計教學團隊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總結出了適用于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的“1333課程教學模式”。
二、“1333課程教學模式”的理論架構
(一)“1333課程教學模式”的基本含義
所謂“1333課程教學模式”是指:會計專業教育以一條職業素質教育為主線,將會計專業核心課程內容分別劃分為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三大基本教學內容,將教學進程按感知、應知、運用三級循環逐漸推進,將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訓練劃分為課程實驗、課程階段實訓和課程結業綜合實習三重訓練保障。這種以“一條職業素質主線、三大基本內容、三級漸進循環、三重訓練保障”為主要形式的有序教學活動,概稱為會計專業“1333課程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二)構建“1333課程教學模式”的理論支撐
關于“一條職業素質主線”。筆者認為:會計屬于以“管理服務”為主要工作內涵的職業,與其他以“技術服務”為主要工作內涵的職業有較大差別,會計職業特別強調人員的素質,尤其是品德素質、專業素質,而這些素質的養成需要較多的課程知識支撐,也需要較多的時間去訓練與內化,所以教學目標應該確定為以“職業素質”教育為主線,而不是以“職業技能”為主線。
關于“三大基本內容”。目前主要針對八門專業核心課程,把每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三基內容”為核心,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或者不同教學目標可作適當調節。
關于“三級漸進循環”。以基礎會計課程內容設計為例,學習進度從認知會計、了解會計文化開始(感知),學習會計基本知識、運用會計方法對主要經濟業務核算(應知),課程結束時的會計技能綜合訓練(應會),符合由淺及深、由簡到繁的教學原則。
關于“三重訓練保障”。會計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訓練、課后實驗,以課程感知實習、生產型見習、知識型把握設計實驗內容;課程階段實訓以教學單元目標(或者學習、工作任務項目)設置實訓內容,比如基礎會計課程的“借貸記賬法”訓練;課程結業綜合實習,以課程的教學目標設計實訓內容,比如基礎會計課程綜合實習。這樣經過課后實驗、階段實訓和綜合實習,實現了課程的三重訓練保障,既鞏固所學的會計知識,又不斷深入地把握會計知識和技能,達到了會計職業素質逐漸養成、職業能力不斷提高的教學目標。
三、“1333課程教學模式”實踐探索
以重慶市級精品課程《基礎會計》為例,力求突破傳統的按會計學科體系設計的高等職業教育會計教材結構,改按以培養會計職業素質、尤其是能力為主線,并根據學習的漸進性,創新組合《基礎會計》教材,形成由《基礎會計(基本知識)》和《基礎會計(技能實訓)》“2合1”的結構形式。其中,《基礎會計(基本知識)》部分分為五單元十四章,在內容安排上從認識會計開始,把理論性強、深奧難懂,或者是發展性知識盡量編排在最后一個單元,供不同的教學對象選擇使用;這個部分的絕大多數內容是會計專業和非會計專業教學對象都應該把握的?!痘A會計(技能實訓)》部分的內容,分為課后實驗、階段實訓和綜合實習三個部分,其中課后實訓時間和內容安排已經包括在《基礎會計(基本知識)》教學中,集中安排一周時間的實習,主要是用于“階段模擬實訓”和課程結業綜合模擬實習,這部分教學內容主要是針對會計專業教學對象設計的。
以上這種教材結構和教學安排,已經在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持續改進和使用了四年,收到很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該教材經過反復推敲、由四所職業院校的教師進行修改后,2008年5月已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與之相配套的課程教學大綱、教學指導書、學習指導書、能力測試等教學材料也相繼完成。
會計專業除基礎會計、企業會計核算與報告、財務管理等以外的其他五門核心教材的改造與編寫,我們還處于探索之中。此外筆者主持的重慶市級精品課程《基礎會計》的建設情況,歡迎各位領導、專家和同行光臨以下網站,提出寶貴意見,網址是:http://jpkc.cqcmc.cn/jckj/
四、優點與不足
第一,符合當前教學對象的實際需要,符合一般教學法則,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二,以基礎會計為例,還沒有將會計職業能力(入門級、初級、中級)進行分解,課程結構還沒有完全實現按“工作任務”設計,教學內容有待進一步優化,增加職業道德內容,新增加會計職業風險與安全的內容。
【主要參考文獻】
[1] 胡志民.高職會計課程建設探討[J].財會月刊(綜合),2007(3).
[2] 趙新梅.高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改革設想[J].遼寧高職學報,2008(1).
[3] 趙樺,賈明月.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設置改革初探[J].濱州職業學院學報,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