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會計作為一種核算技術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財務會計信息作為核心的價值信息已經受到除專業會計人員以外的各類經濟管理人才的廣泛重視。與此同時,作為高校學歷教育中的會計學課程也受到非會計專業學生的青睞。但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卻在教學目標定位、教學方法和手段、實踐教學等幾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現狀
1.非會計專業的教學目標不明確。明確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的目標是搞好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的基本前提,但目前,許多高校針對“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目標”這一問題始終沒有一個明確定位。很多高校只是簡單地采取“拿來主義”,即把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內容稍加改動、課時稍加刪減。更有甚者,一些高校教師僅憑自己對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目標的理解,隨意挑選章節作為講授內容,而沒有考慮非會計專業本身的專業特色以及該專業課程設計與會計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
2.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合理。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否合理是保證教學內容實施的重要環節。現在很多高校以及從傳統的“粉筆 黑板”的教學手段,轉向多媒體教學。但這只是教學形式上的轉變,一些教師的講授內容也只是從書本搬到了課件。許多高校仍然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缺少與學生的互動,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尤其非課件專業的會計學課程繼續沿用“基礎會計 財務會計”兩部分內容,依然是先從會計基礎理論著手,按部就班地再講會計知識,缺乏針對性,沒有做到有的放矢。對于非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本來就缺乏會計專業思想,再加上由于缺乏與本專業相連的專業學習切入點,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產生畏難情緒,時間一長容易喪失學習興趣,無法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3.實驗、案例教學不夠。會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由于受課時限制,教學中教師比較注重現有教材中業務的賬務處理技術,很少或偶爾采用一些小的、單一的案例(這些案例多半也只是換湯不換藥,只是對教材中業務的數據更改)。更不要說實驗課了,由于受課時、實驗場地等種種因素制約,很少有高校能對非會計專業的學生開設實驗課,使學生失去了一次對會計學習的感性認識,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非會計專業會計教學改革對策
1.明確教學目標。首先要弄清教育對象。所謂非會計專業是指除會計專業以外的工商管理學、經濟學、物流管理、市場營銷等涉及經濟范疇的專業。他們的職業目標不是要成為如何“記賬、算賬、報賬”的“會計人”,而是要成為如何“利用會計信息為管理服務的高級經濟管理人才”的“利用者”。因此,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要突出差異性——即非會計專業開設會計課程實施會計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期望學生通過學習會計課程,理解會計是一種價值核算技術,培養他們對經濟數據的認知能力、運用能力,拓展思維,提升分析問題、進行科學決策的判斷能力。其次在教學內容的制定上,只要求學生了解會計信息生成的基本過程,重點掌握財務報表,以會計報表為核心,介紹財務報告對經濟社會的意義,讓學生知道如何取得和運用會計資料及信息,解決企業的實際管理問題。比如,對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側重引導其掌握應收賬款周轉率、凈資產回報率及資金成本率等盈利能力和運營能力方面的財務指標;對物流管理的學生,則幫助其理解物流企業的市場運營和財務指標上的特殊性。
2.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傳統的“粉筆 黑板”式的講授教學法,在教師掌控課堂教學節奏、演繹思維推理過程、展開關鍵知識點等幾方面有其優勢的一面,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愈來愈快,僅憑書本和黑板的講解很難滿足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渴求,而且這種講授教學法的最大缺陷是學生被動接受。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引入情境教學法,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顯得尤為重要。情景教學法就是利用現代多媒體輔助教學方式,通過畫面、聽覺全方位感官刺激,給學生直觀感受,加深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印象。除此之外,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帶學生到企業實地實習,參觀車間、管理部門、財務部門、銷售部門,了解企業經營環境和生產流程;還可以模擬角色,讓學生按企業生產流程“供——產——銷”模擬采購部門、生產部門、銷售部門、財務部門、管理部門等角色,親身體驗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如果受場地和時間限制,還可以有教師實地拍攝企業內部或銀行內部的崗位設置,由學生模擬角色進行演練。總之,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最終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思維,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灌輸式教學為吸收式學習,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
3.充實實踐性教學。實踐性教學包括手工操作和上機操作、網絡作業教學和綜合案例分析等內容,就是將抽象的專業理論知識通過實務操作,轉化為能力訓練,以檢驗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為此,非會計專業實驗的設計不在于驗證賬務處理原理,而在于讓學生從賬務處理程序中體會經濟業務的財務特點和財務成果,學會利用會計信息。也就是說,非會計專業的實驗不要太重視過程,而在于通過實驗結果讓學生學會分析、判斷的能力以提升他們的決策水平,提高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在講授案例分析課時,對案例的選取一定要具有代表性、針對性,應融入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特色案例;在具體實施案例教學時,應督促學生做好充分的案例分析準備,指導他們查閱必要的參考資料,為課堂案例分析寫出發言提綱;在課堂討論時,教師要做好引導;最后在廣泛討論之后,讓學生獨立寫出案例分析和評價報告。
參考文獻:
1.南方,靜韜.高校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問題探討.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4)
2.張淑靜.談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改革.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