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妻伦一二三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2026年高級會計師評審條件 > 石油貿易摩擦與我國石油安全戰略

石油貿易摩擦與我國石油安全戰略

石油是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因素。由于全球石油資源失衡,各主要石油消費大國的經濟發展都面臨著嚴重的“能源瓶頸”。為此,這些國家都在產油區和國際石油市場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作為新興的石油消費大國,我國石油消費逐年加速增長,石油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大。由于海外石油投資規模小、份額油進口量小,我國石油進口基本依賴于一般貿易方式,而進口油源地卻與西方傳統石油消費大國高度重疊。海外石油貿易面臨多重沖突,石油貿易摩擦風險大,石油安全形勢嚴峻。

一、全球石油資源失衡與資源爭奪

石油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制約因素。隨著全球經濟增長,全球石油消費需求迅猛增長。然而,全球石油的儲產分布和消費極不均衡,并且探明可采儲量、產量增長低于消費量增長,尤其是遠遠低于發展中國家的消費需求增長。這使各石油消費大國都高度關注石油資源的供給和價格波動以及進口渠道的順暢與否。同時,由于控制了石油資源和石油市場,將促進國家戰略的順利實施以及在國際地緣政治中占據有利地位,進而在國際政治掌握決定性的話語權,故占有石油資源、控制運輸渠道和價格就是各國博弈的焦點。石油貿易摩擦也頻繁出現。

(一)全球石油資源失衡

所謂世界石油資源失衡主要是指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全球石油資源的儲存、生產、消費和貿易的不相匹配。

在石油儲量方面:已探明的可采儲量中中東地區占61.0%;發展中國家地區的石油儲量占了全球儲量的絕大部分。

在石油產量方面:盡管全球石油的產量呈增長趨勢,但增長速度較慢且地域分布極不均衡。中東地區以占全球產量30.8%的比例在全球石油供應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在石油消費方面:全球的石油消費需求增長較快,尤其是新興的發展中國家石油消費需求增速超過了石油產量的增速;同時,石油消費的地域分布極不均衡。2007年,經濟合作組織的石油消費量為22.49億噸,占全球消費總量的57.0%,而石油消費量過億噸的8個國家的消費量總和占全球石油消費總量的53.6%。

國際石油貿易隨著消費發展而快速發展;國際石油市場供求大致平衡,但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俄羅斯、非洲等產油國與中國、印度等新興石油消費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二)石油資源爭奪

通過歷史演進,國際石油巨頭逐漸在國際石油市場中取代了國家,成為爭奪石油資源的具體代表。20世紀后期以來,國際石油巨頭依賴資本運作手段,強勢整合石油產業鏈,通過大規模兼并,積極推進上下游一體化;同時依賴石油煉制技術強勢擴張油品貿易和貿易渠道。當前,國際石油巨頭在國際石油市場的表現具有如下特點:

其一,石油資源的控制權已經由國際石油巨頭轉向了產油國,產油國在資源控制權上占據著主導;國際石油巨頭的油氣資源儲備增加有限,生產略有下降。“目前石油產業鏈戰略環節所處階段是油氣資源為中心,油氣資源國的市場勢力是影響世界石油市場結構的最重要的因素”(王煒瀚,2008)。

其二,國際石油巨頭對國際石油市場仍發揮著重要影響。2003年,即便在西方跨國石油公司的影響力不斷削弱的情況下,西方五大跨國石油公司擁有的石油儲量仍然達63.17億噸,占全球探明儲量38.13%。

其三,產油國擁有資源優勢而國際石油巨頭擁有技術和渠道優勢,因而兩者都是國際石油市場的主要控制者。但是,國際石油巨頭依賴資本、技術和銷售渠道優勢,在煉油能力和油品銷售上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并據此控制著全球的油氣資源流向,左右著國際石油市場的資源和利益分配。

二、石油貿易摩擦及其成因

受強權政治影響,在石油資源爭奪過程中,各國為了最大化本國利益,因而在石油貿易中摩擦不斷。

(一)石油貿易摩擦主要圍繞著三個方面展開

一是經濟利益沖突,如“亞洲溢價”以及美國和加拿大軟木貿易爭端中加方威脅將把軟木貿易與對美國的石油出口掛鉤。貿易各方互不相讓,最終導致石油貿易爭端或以石油貿易作威脅。二是政治利益沖突,即在經濟利益之外,各方出于本國戰略發展需求、意識形態差異、遏制競爭他方的目的以及謀求地緣政治和國際石油市場控制權,甚至是為了國內某個集團的利益而展開激烈地爭奪。其典型事件有“安大線”改道、俄羅斯和烏克蘭天然氣貿易糾紛。三是石油戰爭,各方因嚴重的分歧、對立而利用外交滲透或武力干預國際石油市場,利用石油貿易打擊敵對國,甚至是軍事占領石油生產國。兩次石油危機催生了“石油武器”——以石油供給作威脅的危險開端,而兩次海灣戰爭使大國武裝奪取并控制石油資源的戰略目的從隱晦走向公開。
(二)石油貿易摩擦的本質是石油戰略沖突

國際石油市場的博弈僅是各國石油戰略沖突的具體表現。石油戰略沖突包括產油國和進口國及其內部相互之間的各種矛盾、對立。

首先,由于石油的供給和需求都極度缺乏彈性,生產國和進口國的戰略沖突就是國際石油市場供求矛盾的兩個方面。產油國的戰略核心是在確保獨立、自由的條件下,利用資源稟賦,左右國際石油市場以便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進口國石油戰略的核心則是石油安全。這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石油的可獲得性,即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獲取必要的石油資源;二是石油價格的穩定性,即無論石油價格如何波動都不致威脅國民經濟安全。因此,對資源和價格的控制是沖突的焦點。當然,石油霸權戰略則要求以最低代價無限獲取石油資源,因而國際石油市場更加動蕩。動蕩又加深了對立和沖突。

其次,產油國間石油戰略的協調。因為資源稟賦,產油國在短期內能夠通過產量操縱國際石油市場價格,并借機改善國內經濟環境和提升在國際政治、經濟中的地位。這是產油國的一致戰略目標。但是,正是價格波動而使產油國的戰略很難協調一致。因為,當油價上漲時,成員國都希望增產以獲得高收益;當油價下跌時,成員國也都希望增產以獲取同等石油收益,故產量控制很難在產油國之間實現長久的一致。產油國間的摩擦很難在短期內消除。

石油進口國之間的戰略沖突的實質是排他性需求(壟斷性需求)的矛盾。全球石油失衡使各石油進口大國的經濟發展都面臨石油緊缺的壓力,因而都力圖遏制他國的石油進口需求而最大化本國石油進口量。因此,中東就成為各國戰略的核心焦點,而核心焦點的高度重疊又進一步加劇了進口國之間的戰略沖突,最終使各國間的摩擦不斷。

(三)經濟持續的快速發展,使我國的石油消費和進口量迅猛增長

最近幾年,我國石油進口增長已經超越了全球石油產量增長。2007年,我國石油進口量為1.97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急升至58%;石油進口量比上年增長8.2%,比世界石油貿易增長比例高3.9%。當前,我國石油進口主要依靠石油貿易,并且進口油源地與傳統石油消費國的高度重疊,主要集中在中東、非洲等地。

受兩個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是能源制約。在可預見的將來,全球能源結構不可能有本質變化,石油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能源。在石油勘探、開采技術沒有重大的革命性突破情況下,能源對經濟的制約愈發明顯。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的能源進口需求也必將繼續急劇增長,從而促進我國海外石油戰略的發展。這必將影響國際石油市場的格局,并使美國對國際石油市場的控制被削弱,最終威脅美國石油霸權戰略。那么,美歐出于地緣政治利益和霸權的需要必然(現實也是)對中國加以遏制,而控制石油、干擾中國的石油進口則是其最經濟、最有效、必然的對外政策選擇。事實上,美國自始至終都把我國作為其在國際石油市場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并在不同層面對我國的海外石油戰略進行遏制和干擾。


三、我國石油安全戰略

在WTO框架下,隨著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的對外貿易持續增長,貿易順差持續增加;因而一般商品貿易摩擦在短時期內將難以減少。因此,很難保證在某些因素影響下不會出現石油貿易摩擦和一般商品貿易摩擦相互糾合的情況。當前,全球各國都因金融危機而紛紛采取各種貿易保障措施;對原已處在貿易摩擦多發的環境之中的我國來說,則更應當審慎地處理各種石油關系,謹防這一情況出現,乃至威脅國家安全。

(一)發展對外石油合作

通過重復博弈,各國、地區石油戰略將實現一個動態均衡的選擇。現實是,生產國與消費國在這一狀態下實現了一種次優的選擇——消費國以較高成本維持相對低價的石油需求,生產國以較高成本維持相對較高價格的石油供給,即:為了維持對國際石油市場的控制,消費國增加了資金、技術和軍事方面的投入,尤其是軍事投入;生產國則增加了卡特爾組織的維護成本和限產損失。事實上,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各大經濟體的石油安全都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對外石油合作是促進全球經濟安全的最佳選擇。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堅持立足國內,發展對外能源合作的基本方針;隨著海外戰略的發展,與國際能源市場和各產油區的聯系日益緊密;與主要石油消費國合作也正逐步加強和改善。這將使我國的石油安全形勢有所改觀。

(二)把握當前有利時機,推進貿易強國建設;擴大海外資源、國內石油儲備

金融危機為我國的經濟、產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調整和推進貿易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利的時機。利用充足的外匯儲備,在全球協同應對危機和國際金融秩序重建過程中,通過收購、兼并等方式擴大在海外的直接投資,尤其是能源、礦產、金融資產和基礎設施等投資;將是我國實現擴大海外資源、國內石油儲備以及實現進口油源地、進口方式和渠道多元化的關鍵。

(三)建立并發展石油期貨市場和期貨交易,完善國內石油定價機制,加強在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的話語權

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掌握了價格的話語權實質上是掌握了國家間利益重新分配的主動權,而石油期貨價格在國際石油市場的價格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利用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契機,在上海成品油期貨交易中心基礎上,建設并完善國內石油期貨市場,有效完善國內石油定價機制。這將促進國內油價機制與國際油價形成機制的相互融合,擴大國內油價在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
(四)發展軍力,保持必要的軍事力量威懾

自從石油成為戰略物資時起,軍事威懾就一直伴隨著石油貿易,甚至一戰以來的歷次戰爭都與石油資源密切相關。產油區和石油運輸關鍵通道復雜的政治、經濟環境以及國際石油市場中激烈的競爭和對立使各國都在石油貿易中或多或少地運用軍事力量,特別是美國的軍事布置隨著石油版圖擴張。因此,發展軍事力量,是保障我國石油安全的一個重要方面。

石油是制約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全球石油資源失衡導致了國際石油市場上的激烈博弈,石油貿易沖突不斷。石油貿易摩擦的本質是國家間石油戰略對決,因而任何微小的誤判都可能引起國家間的對立,甚至對抗。石油貿易摩擦嚴重威脅著國家石油安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石油消費需求急劇增長,引發了我國與全球各主要石油消費國家之間的競爭,石油貿易摩擦的風險加大。只有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手段才能有效應對和化解可能的風險。當然,貿易強國建設、石油技術進步和石油產業鏈的重組等方面也是保障國家石油安全有效選擇。
【參考文獻】

[1]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全球能源大棋局[M].時事出版社,2005.

[2] 威廉.恩道爾.石油戰爭[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3] 蔡希有.國際石油貿易摩擦及我國石油貿易對策的思考[J].理論前沿,2007(1).

[4] 汪利錟,胡國松.國際石油貿易格局與我國的“大國”戰略研究[J].天府新論,2007(1).

[5] 管清友.加入預期因素的多重均衡模型:市場結構與權力結構[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7(1).

[6] 隋舵.國際石油資源博弈與中國的石油外交戰略[J].學習與探索,2005(3).

[7] 劉曉紅.論中國與俄羅斯的石油合作[D].外交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5.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