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企業文化與會計道德的關系
1.1 會計職業道德文化的特征
1.1.1 會計職業道德文化
會計職業道德的產生和發展要適應于一定的文化氛圍,會計職業道德的發展又會推動文化的發展形成一種會計職業道德文化。
1.1.2 會計職業道德文化的特征 ①延續性會計職業道德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文化的延續,即將會計人員個體的會計職業道德文化融入了社會文化之中,并通過社會文化的特有遺傳機制,努力使包括會計職業道德在內的會計文化一代一代延續下去、傳承下去。②普遍適應性 會計職業道德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文化的普適性。因為文化既是民族的、國家的,同時也是人類的、世界的,具有普遍的適應性。③一致性 會計職業道德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有機構成部分,本身就具有文化的一致性。例如,誠實守信、廉潔奉公等都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會計人員所應具備的共同的道德品質,會計職業道德規范中的敬業愛崗、客觀公正、依法辦事等要求,在不同的文化中也都是基本一致的。④發展趨同性 會計職業道德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有機構成部分,本身就具有文化未來的趨同性。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學藝術等文化交往、交流的加快加深,各國各民族的文化也會越來越趨近。包括會計職業道德在內的未來的人類文化將在保持多元共生的基礎上,日益向趨近和趨同的方向發展。⑤包容性 會計職業道德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有機構成部分,本身就具有文化的包容性。作為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會計職業道德建設隨著中國會計國際化發展的趨勢,也不斷的根據自身特色有選擇的吸收西方先進的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理念,逐步規范我國的會計職業道德。
1.2 文化與會計職業道德的關系 現階段,會計職業道德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如何解決會計信息失真,提高會計誠信,許多學者考慮的是對會計主體進行外部的綜合治理。治理的手段以行政管制、道德教化、法律管制并舉,以法律管制和提高會計人員思想道德素質為主,卻忽略了文化對會計職業道德的影響,因為一個企業的任何活動無不受文化包括企業文化、社會文化的影響和制約。
2 會計職業道德現狀的文化分析
2.1 會計職業道德現狀的企業文化分析
2.1.1 企業文化指導思想的偏差 企業文化包括企業的經營行為、經營理念、價值觀等等,這些內容當中處于企業文化核心是企業價值觀。不同企業會有不同的企業價值觀,企業價值觀的確立直接引導企業員工包括會計人員的行為。
2.1.2 部分企業負責人缺乏誠信為本的信用理念 企業信用大多是靠企業自身闖出來的,企業的負責人怎樣看待信用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問題,如果負責人認為信用關乎企業存亡,非常重視它,逐漸就會形成企業的品牌,企業的獨特品格,最終形成企業文化。
2.1.3 公司治理機構的不健全 現代企業是在一定框架內達成的書面或非書面的契約。公司治理機構實質就是企業契約組合理論的具體化。在“委托代理關系”的前提下,代理人以公司法人代表的身份獨立自主的對企業的資產進行運營,成為“內部人”,而股東則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外部人”。當委托人遠離公司或公司所有者虛擬化,會計造假行為、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缺失將可能成為必然。
2.1.4 企業“孤島現象”的存在 雖然大多數的公司在觀念上接受了會計職業道德,但在公司組織里缺乏有效的支持性系統,即沒有建立和保持健康道德文化的機制,包括企業道德文化的形成和維持;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對董事和管理者而言的職業道德方面的“勤勉盡責”要求;公司結構安排方面的職業道德考慮及道德裁決機制等。這樣,要求會計職業人員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無疑就讓他們在公司中成了“孤島”。
2.2 會計職業道德現狀的社會文化分析
2.2.1 傳統道德思想的影響中國長期以來屬于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講究尊君論,強調君為臣綱、君權神授,受傳統“忠君”思想的影響,使得有些企業的會計人員除按制度辦事以外,還要聽從領導安排,按照上級領導授意處理業務,缺乏作為職業人員應有的職業道德和獨立性。
2.2.2 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誠信文化的落后 誠信文化的歷史根源其本身就是殘缺與不規范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學習借鑒西方國家先進的工藝技術,但伴隨這些先進技術而來的還有西方國家的極端利己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糟粕思想。人們忽視了對道德的修養,出現了見利忘義、權錢交易的墮落行為。這些負面行為同樣侵蝕著會計領域,惡化著會計環境,會計信息嚴重失真,會計誠信面臨危機。
2.2.3 社會對非道德行為的容忍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注重關愛弱小,寬容待人。這一點又決定了中國人是“大基于文化視角的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度”的、“寬容”的,因而,社會對非道德行為的“高度寬容”也是企業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的一個主要方面,在眾多的非道德的行為中信用失真又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對于其他企業的不道德行為任其發展、不加制止,最終就會出現經濟學上所說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形成誠實守信、數據真實就會被大量的不誠信、失真的會計信息所取代,從而導致會計行業職業道德的低下,信用危機的產生。
2.3 會計職業道德文化現狀的制度分析
2.3.1 會計職業道德規范不完善 我國的會計職業道德規范主要體現在1996年財政部頒布的 《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和1999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中。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新的經濟情況、經濟業務的不斷涌現,會計規范出現許多漏洞和不完善之處。再加上會計核算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客觀因素,更導致了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和會計人員利用客觀性的誤差并將其肆意放大,粉飾會計報表,使會計信息失真。
2.3.2 會計制度的不完善 會計制度和會計職業道德一樣,都是一種行為規范,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說,兩者“殊途同歸”。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制度的聯系表現在兩者的基本內容是相互滲透、互為要求的。但當今社會會計人員對經濟事項的處理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會計處理更多的依賴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目前,由于會計造假的成本在不斷加大,所以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利用現行會計法規、會計制度的缺陷和會計政策的選擇來進行會計信息操縱。
2.3.3 市場經濟制度本身的缺點 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是優勝劣汰,崇尚的是自由競爭,這就必然會加劇貧富差距。經濟上的弱者在竟爭中處于弱勢,他們為了生存或改善競爭地位而不被淘汰,就很有可能采取違反誠信道德的手段來謀取利益、維持發展。
2.3.4 會計職業道德法制體系不健全 我國傳統文化重友好氣氛,關愛弱小,注重通過溫和方式協調矛盾。在會計實踐中,由于對職業道德的違規行為懲治不力、缺乏職業道德自律組織和對道德優劣表現賞罰不明,使道德、誠信等內在制度沒有被有效自覺地執行。
3 探討會計職業道德如何積極影響企業文化的途徑
3.1 加強誠信為本的企業文化建設 誠信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企業經營和培育市場的投入不應僅僅局限于物質方面,還要注重誠信的投入,營造一種誠信為本的企業文化氛圍。沒有誠信的投入,物質的投入就難以取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在生產經營中做到誠信不欺、一諾千金并通過合法手段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
3.2 傳播良好的企業誠信理念 所有的的企業都明白誠信對于立企、興企的重要性,因而很多企業非常注重企業誠信理念的傳播。例如海爾有一句很著名的廣告語:真誠到永遠。用真誠的態度發展著自己企業的誠信,并且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3.3 管理者要樹立誠信榜樣 一個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管理者的引導,如果企業管理者是誠信的典范,接人待物講求誠信,那么他的行為必定會引導企業員工。管理者的領導地位決定了他們在企業起到的示范作用,只有管理者講求誠信,做誠實守信的典范,那么員工才能夠效仿,企業的誠信包括會計誠信理念才能建立起來。
3.4 開展各種有關提高企業誠信的活動 企業誠信的提高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來進行。例如長虹公司的領導者親自率領員工回訪客戶;日本的松下公司規定,公司總經理每年必須三次參加公司為顧客組織的向松下公司產品挑毛病的誠信活動,以向公司員工傳遞企業的誠信文化,提高員工的誠信水平。通過參加各種活動,可以推選出企業的誠信楷模,將企業誠信文化具體化、形象化,以提高全體員工的誠信水平。